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89|回复: 0

中国版图终于竖了起来:长期不愿冒风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3 01: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竖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它将南海诸岛与大陆连在了一起,在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海诸岛内的主要岛礁以及与周边岛国的地理位置关系。这样就给读者一个更完整、直观的中国陆海疆域概念。

  海南岛为何比台湾岛早开发千余年?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海南岛和台湾岛虽然大小相仿(两者谁大谁小,过去一直有争论,现在清楚了,后者稍大一点),但两者纳入中央版图的时间却相距悬殊:海南岛早在西汉时就建立了珠崖、儋耳两郡,而台湾岛设立台湾府已是清康熙年间的事。

  为何海南岛设府建制比台湾岛早了一千多年?我认为是因为琼州海峡比台湾海峡窄,容易渡过—— 琼州海峡最窄处仅18公里,而台湾海峡最窄处则有130多公里。

  后者的海流情况也比前者复杂得多,而且气候多变,台风多,前者则相对平静得多。今日渡过台湾海峡去台湾似乎很容易,但这在过去并非易事,清代官员在过台湾海峡时被困海上是常有的事。

  台湾岛开发虽晚,但后来的发展速度远超海南岛,今天的海南已难望台湾之项背。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是如何的?从两岛的开发史看,早期受制于地理环境,但突破某个节点后,人文环境就起决定作用了。

  全国地图是横的,是因为海洋意识差

  当我沉浸在两个岛的比较之中,准备就此写篇文章时,一位来自海南岛的“不速之客”让我改变了文章的方向,因为他引出的问题更值得著文讨论。

  他递上名片:傅中星,三亚南海开发创意研究会秘书长,并说明了来意:去年7月,他出版了一本关于竖版中国地图的书——《中国地理全图册》,想在书再版时让我写篇序。

  那时我正忙,未应承。走时,他将书送给了我。晚上翻看起他的书来,发现这本小书原来很有价值。



中国版图终于竖了起来:长期不愿冒风险

中国版图终于竖了起来:长期不愿冒风险


  中国属于“半闭海沿岸国”,被第一岛链封锁着。


  书中,他制作了一张竖版中国全图,用此替代以往的横版中国全图。他甚至幽默地告诉大家:赶紧收藏横版中国全图(他称之为“老版图”)。他还以他的竖版中国地图为基础,制作了一系列专题地图。

  傅中星在书中对我们整天看着的横版中国全图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六大问题。我觉得有一点击中要害:横版图不是一张中国全图,而是两张局部图的拼接。

  所谓两个局部的拼接,说的是横版中国全图将相当于中国大陆面积1/4的南海及南海诸岛切下来,再将比例尺缩小一半,绘成一个小方块,放在右下角(此法以下简称“贴小方块”)。如此,一张完整的中国全图就变成了两个部分的拼接。这的确不是一张中国全图。

  横版地图还制造了中国东西长、南北短的错觉,实际正好相反:南北长5500公里,东西宽5200公里;横版地图还助长了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南海岛屿的气焰;更严重的是,横版地图潜移默化地淡化了中国人本来就很微弱的海权意识

  看了傅先生的竖版中国全图,我去图书馆查了很多旧地图。我想知道,在中国全图上“贴小方块”的处理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查阅的结果是:至少从1948年起,已经在全国地图上使用这种处理方式。那一年,一个叫金擎宇的人出版了一本《中国分省新地图》,全书的开篇就是一张横版中国地图。

  在这张地图上,南海及南海诸岛已经变成一个小方块,放在全图右下角,与今天的全国地图很像。我量了这张图的尺寸:左右距离22.5厘米,上下距离16.5厘米,横向上长了6厘米,这显然是一张横图。这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地图。

  1950年4月,由光华舆地学社编制、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其形式与金擎宇的地图并无明显差别,这说明新中国沿用了民国时期中国地图的画法。

  60多年过去,中国变化巨大,但右下角贴小方块的横版中国地图却没有变(竖版地图后来在一些图集中出现过,但未在专题地图、也未在面向社会公众的挂图中出现过)。

  中国的实际版图是竖着的,但我们的全国地图却是横着的。南海面积巨大,岛屿众多,却被塞进一个小方块,放在地图的角落里,这不是哪个部门或者设计者的问题,因为从民国到新中国都是如此,这是由于我们这个国家农耕文明占主体,骨子里缺乏海洋意识造成的。但这个问题迟迟得不到改正,却不能归罪中国人海洋意识差,而是其他原因。

  查阅旧地图时,我发现一个现象:民国时,全国地图几乎都由个人或民间机构编纂,国家要做的仅仅是审查,颁发许可证即可。但今天,地图的编辑出版被国家主管部门的几家出版社垄断,不许民间染指。傅中星个人编制的地图,是不可能获得出版许可的(前面说的他的竖版中国地图是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书中,而不能以单张地图的形式公开出版)。

  在傅中星的书出版之后几个月,中国有关部门就宣布推出竖版中国地图。当然,这不能说是受了傅中星的启发或觉得他说的有理,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官员和国企,他们没有动力,也不愿冒险去做任何有风险的事。

  竖版中国地图的出版,我宁愿相信是被三沙市的成立逼出来的,因为地级市——三沙市在横版图上无法表现,他们不得不把中国地图竖起来。可是,如果三沙市不成立或级别低,竖版中国地图就不需要出版吗?

  民间创造力的压抑有多深?

  傅中星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地图创新者郝晓光,不过他关注的是中国官方出版的世界地图。

  6年前的某一天,郝晓光带着4个角度看世界的4张世界地图来到我办公室。那真是革命性的创造,因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官方出版的世界地图一直以太平洋为中心。但他的地图至今仍未能公开出版。

  不过,在国家海洋局和民航部门,这几张地图得到了内部应用,因为要跟踪表现科考船前往南北极考察的航迹,要表现中国到一些国家的航线,非得用他的地图不可。它们后来又被我国军方某部门采用过,军方还给他写了一封证明信。一次他来北京,激动地向我展示这封信,但看到这封信时,我心中涌起的却是感慨:民间有着怎样的创造力,但是这些创造力受到多么深的压抑?中国有多少有才华的人,为何这些才华这么难以绽放?

  由此,我想到了我在海南的所见所闻。在琼海市潭门镇,我见到了1983年时曾驾驶一艘小帆船勇闯南沙的船长伍书光。自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规定渔民不准前往南沙作业,虽然他们的祖先早在明代就前往那里捞海珍品。至1983年伍书光出现在南沙时,那里已有30多年未见大陆人。

  应该说,小人物伍书光此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他得到的后果却是被吊销船长执照,不准出海。让人想不到的是:接下来,潭门镇更多的船长冲破重重阻力,沿着伍书光的航线继续前往南沙。再后来,官方渐渐默认,并在1988年时派遣军队进驻南沙,从此我们在南沙才有了立足之地。这是民间牵引官方,最终推动官方有所作为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南沙,我曾对那里林立着周边国家的油井却唯独不见中国的油井感到不解。后来找到了答案,因为我国石油的开采权力被国有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桶油”垄断,而这“三桶油”即使维持现状也已富得流油,对要冒着风险才能开采的南沙石油自然没有兴趣。但是假如允许民间开采、运营,我相信南沙海域的油田中早就会出现勇闯南沙的船长,中国的油井也早就屹立在南沙蔚蓝的大海上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6 09: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