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周观天下)美国遭遇黑色之周
新华社记者蒋国鹏
华盛顿的樱花,今年盛开时间较往年稍晚,凋零却提前了数日,这让人不期。但更让人惊诧的是,在15日之后的几天里,美国接二连三遭遇厄运,堪称黑色之周。
15日,波士顿发生连环爆炸,夺去3人生命,造成170余人受伤;16日,华盛顿警方截获分别投寄给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和国会参议员罗杰·威克的含有致命物质的信件;17日,得克萨斯州一个化肥厂发生爆炸,造成至少14人丧生,200余人受伤,60余人下落不明。
美国安全情报部门决定将波士顿爆炸案按照“恐怖主义”性质处理,但是不愿将“致命信件”事件和化肥厂爆炸事件与之相关联。尽管如此,3起事件接踵发生,难免让人有“昔日重现”或“山雨欲来”之感。
涉嫌向白宫和国会投寄致命信件的保罗·柯蒂斯已于17日被拘捕并接受调查。化肥厂爆炸事件尚无迹象显示有恐怖袭击的蛛丝马迹,警方也倾向于将其定性为安全生产事故。
美有关部门调查后锁定波士顿爆炸案嫌疑人——塔梅尔兰·察尔纳耶夫和他的弟弟焦哈尔,并展开全城大追捕。18日,塔梅尔兰在波士顿水镇附近同警方交火时被打死,重伤在身的焦哈尔19日被捕归案。
在亲友和邻居眼中,多年前怀着“美国梦”移民美国的察尔纳耶夫兄弟既非问题青年,更不是恐怖分子。按照他们叔叔鲁斯兰的说法,兄弟俩努力在美国立足,然而现实令他们失望、沮丧乃至最终演变成仇恨。
奥巴马在焦哈尔被捕后表示,虽然嫌疑人归案,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答,其中包括:为什么在这里长大、学习以及作为我们社区、我们国家一分子的年轻人,竟然诉诸如此暴力?
不论对这个国家的决策者还是普通民众而言,这都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基于某种“优越感”的傲慢与偏见,是否既在长期影响着美国对外行为方式,也在改变着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生态?
17日,奥巴马和民主党人致力推动的控枪运动在国会遭受重挫。眼见自己倾注大量精力的控枪法案被“少数参议员”与利益集团联手扼杀,奥巴马难掩胸中悲愤:“这是耻辱的一天!”
枪支泛滥,固然是恶性暴力事件迭发的原因,但文化反思可能更加重要,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暴力频现的温床。黑色一周,或许能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