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沈阳5月8日电 题:沧海变桑田——中国园林工作者建造“海上花园”
新华社记者 张非非 孙仁斌
“沧海变桑田 滩涂成绿洲”,中国园林工作者运用现代技术,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在中国北方城市锦州废弃的7平方公里滩涂和虾池上,种植了13万株大树,3000多万株花卉,建造起一座“海上花园”。
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10日将正式开幕。作为全球首个“海上世园会”,树木、花、草如何在“海上”生根发芽?“海洋”与“园林”如何完美结合?一连串难题曾经考验着锦州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世博园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近5万平方米正在绽放的郁金香。锦州世园会筹备建设指挥部规划设计部部长伊昕阳说:“这里曾是废弃的沿海滩涂,远处是一片废弃的虾池。现在距地面1.7米左右的地下,全部是海水。”
据锦州世园会筹建指挥部副总指挥缪徵阁介绍,锦州世博园园区总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7平方公里,共铺设草坪约200万平方米,种植树木180余种近13万株,栽植花卉280余种近3000万株。陆地面积全部通过填海造地完成。“填海造地共回填土石方2000万立方米。”缪徵阁说。
“最难的还不是填海造地,而是如何让花草树木在这片土地上成活、成长。”有着30年园艺栽植经验的园区景观绿化部部长刘玉兰说。
刘玉兰介绍说,最大的难题在于海水中盐分过高,一般灌溉用水盐分不能超过0.3‰,世博园内的海水盐分则达24%,这容易使植物细胞外渗,使其死亡。
为解决这个难题,58岁的刘玉兰带着她的团队多次赴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等地学习取经,这两地也曾因填海造地遇过同样问题。经过学习和创新,刘玉兰和她的同事们摸索出一套系统的排盐、防风、抗沉降技术。
“在排盐方面,我们先在地下30厘米处铺设碎石层、在上面覆盖一层无纺布,阻断海水上升、泥土渗漏的路径,最后在上面铺设土层,解决了植物成活问题。”刘玉兰说。
世园会的园艺工作者们先在世园会园址的南北两侧各辟出一块130亩的试验林试种树木,树种以本地抗风、耐盐碱树种为主,包括油松、国槐、云杉、银杏、五角枫、新疆杨等。
刘玉兰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试验林里查看林木长势。努力没有白费,试验林里的树木长势良好,许多花陆续开放。
在摸索经验的一年多里,为拿到盐碱地上建园林的可行性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刘玉兰和同事们连续半年吃住在工棚,为查找林木资源,他们曾跋涉于没膝深的雪地中;在世博园两个绿化试验段栽植试验过程中,刘玉兰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分白天黑夜守候在试验区,细心观察,精心呵护每一棵树木的生长。
除了盐度高,海风和海雾也制约着园区植物生长。锦州世园会筹备建设指挥部规划设计部部长伊昕阳介绍说,园区规划之初,就着重建设微地形起伏排风体系、防排盐隔离层体系及引水入园灌溉三大体系,确保植被成活率。整个世博园被划分成山地、景观、海滨、海岛4个园林区,通过设计高低起伏的微地型,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花草林木。
“微地形”即园区建设者在平坦的地面上塑造起伏错落的地势,迎风坡上种植抵抗海风侵蚀的树种,谷地种花,这样一来,一个个展园所在地变成了一个个小的“避风港”,六级的海风能减弱到一二级,保证了植物的成活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