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13|回复: 0

日本:文化产业成“失落二十年”亮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9 13: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新华网

  记者两年前初到日本,就立即感受到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巨大空间。虽然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所谓“失落的二十年”,并面临中央政府财政紧张、“高龄少子化”等问题,但文化产业却是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亮点。

  岛国成就文化大产业

  作为一个约1.2亿人口的国家,日本拥有世界上销量最多的三份报纸———《读卖新闻》(销量约1000万份)、《朝日新闻》(约800万份)和《每日新闻》(约350万份),名义销量达到百万份以上的报纸多达十余家。

  在这个面积并不大的岛国,却有着6家全国性的电视台。其中的老大———由国家运营的NHK电视台在每个县(相当于中国的省)都有颇具规模的分支机构,人数多达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朝日、富士等电视台的规模也均在千人以上,且能够保证分支机构覆盖至县一级行政单位。

  在出版业,即使是在互联网阅读高度普及的今天,日本的畅销书(非漫画作品)销量也时常突破50万册甚至100万册;漫画书中的畅销作品,销量时常可上千万册。这背后,是类似角川书店、讲谈社、小学馆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出版集团,以及遍布商业街、地铁站和居民街区的大小书店营销体系。

  除此之外,体育休闲、文化演出、商业广告等行业,也充满了繁荣景象。而且,文化产业成为日本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平台。无论是动漫、时尚等流行文化,还是茶道、插花、建筑等传统文化,都成为日本打造对外“软实力”的重要素材。通过设计、品牌营销等方式,附加于工艺制品上的文化因素,成为维持日本制造业地位的重要手段。而影视、书籍等文化产品出口、因“美丽日本”品牌而吸引来的旅游者,更是直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带动文化繁荣

  日本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呈现繁荣局面,一方面有政府主观引导的因素,一方面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日本战后发展历程来看,当居民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居民消费便逐步转向更高层次,开始追求精神享受,文化产业便随之兴盛繁荣。这期间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实际上体现了社会从“温饱型”转向“富裕型”的过程,文化产业的兴盛正是这种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期,集中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1960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是26万日元,至1980年达到167万日元,至1990年达到272万日元。80年代初,日本超越当时尚未统一的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根据日本政府总务厅统计,从1965年至1990年,日本人用于个人修养和娱乐的费用迅速上升,所谓“余暇”消费从年均10万日元增至90万日元。就在同期,日本的新闻、出版、电视、博物馆等行业,开始“井喷”式的发展。报纸发行数量从1960年的2444万份,增至1980年的4639万份;书刊发行量从1965年的16.2亿册增加至1980年的43.2亿册;人均年购书金额从1965年的近1万日元提升至1990年的约5万日元;同期,用于观看电影和现场演出的费用更是从人均不足4000日元增至3万日元。日本几大电视台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建成了今天的规模。

  比新闻媒体和出版业发展略微滞后的是博物馆和美术馆业,自举行世博会的1970年之后,日本博物馆、美术馆的数量迅速增加。80年代后期,日本买家在国际市场大量购买各类艺术品的景象,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这其中虽有泡沫经济带来的资金投机因素,但也是日本国内博物馆、美术馆快速增加带来的客观需要。

  产业规划坚持三个“结合”

  日本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兴盛,但日本文化产业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宏观层面的合理规划和引导,也离不开微观层面的行业精心运作。日本这方面有诸多值得参考借鉴之处。

  第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正如记者及许多到过日本的中国友人所感叹的,日本在实现高度现代化的同时,还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并较为成功地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结合在文化产业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相扑、歌舞伎、能、和服、书法等传统文化,通过电视、出版等现代化手段,在当今日本社会中重焕生命力。而日本的传统思想、风俗习惯、历史与乡土文化,也同样为各类文化产品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这种“结合发展”的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日本这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延续其自我传承,也证明了“现代化”并不仅仅等于“西方化”。

  第二,在对外“软实力”打造中,坚持“自我”与“国际”相结合。

  应该说,日本在打造对外形象、加强“软实力”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自我”与“国际”的有机结合,既保留了文化产品鲜明的“日本特色”,又使得海外受众能够广为接受。日本的经验证明,与汽车、电器等物质产品不同,文化产品只有具备鲜明特点,才可能在国际市场具有足够的竞争力。美国企业可以制作一台与日本产品相似的空调或电视,但却做不出类似宫崎骏影片这样的动漫产品。反过来讲,日本也很难作出迪斯尼风格的动画片。从某种意义上说,各个文化产业强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产品,几乎都是别人“做不出”的。日本推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并没有去刻意迎合某种取向,而是在坚持自我特色的基础上,寻找与海外受众的共鸣。

  第三,在文化商业化过程中,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文化产业是特殊产业,既具有社会效益,也具有经济效益。日本文化产业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庞大的媒体网络、发达的出版业、繁荣的文化演出市场、丰富多彩的休闲产业,既造就了无数商机,也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了社会和谐。

  但是,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在这方面也有负面教训。例如,遍布各地的街头游戏机房,虽然产值高达21万亿日元(约合1.5万亿元人民币),但却曾引发黑社会、青少年教育等严重社会问题,即使在屡经整治之后的今天,这一产业在日本仍遭受较大的争议。日本的赛马等博彩业,也是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在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时,如何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确实值得深思。(记者 刘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2 07: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