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新华国际时评)“酸葡萄”心理要不得
新华社记者吴黎明
由中国、缅甸、韩国、印度四国六方投资建设的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日前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中缅原油管道(缅甸段)也即将竣工。这标志着中缅油气管道特大跨国项目取得重要历史性成果。
但是,自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筹划之日起,国际社会就有一些势力“风凉话”不断,拿环境问题、补偿问题说事,说中方获大利,缅方吃大亏。这些势力对这一工程带来的多赢局面“选择性失明”,究其根源,是因为存在“阴暗”的“酸葡萄”心理:一方面不愿意看到中缅走近,嫉妒这一中缅战略合作的“大手笔”;另一方面不愿意看到中国成功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在能源安全上取得重大成果。
拿缅甸来说,且不说每年收到的“过路费”就高达数千万美元,更重要的是,油气管道的开通将改变缅甸在亚洲的经贸地位。《曼谷邮报》不久前的一篇报道称,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运营将使缅甸成为“亚洲的新十字路口”与“商贸枢纽”。的确,这一重大工程的带动效应不容忽视,仅建设阶段就有220多家缅甸企业参与。
项目大力使用当地劳动力,给缅甸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有助于改善管道沿线民众的民生。中缅油气管道所经过的地区不少是缅甸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项目公司支持管道沿线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开展公益事业,目前修建了40多所学校、20多所医院和医疗站,让数十万当地民众受益。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是一个多国合作项目。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的项目公司——“东南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石油、韩国大宇国际集团、印度石油海外公司、缅甸油气公司、韩国燃气公司、印度燃气公司出资成立,根据国际商业惯例进行运行管理。因此,四国六家公司参与分享该项目的利润,并非中国一家。
当然,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意味着中国在西南方向上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陆上通道,改变中国能源进口的基本格局,一定程度上缓解其“马六甲困局”。
众所周知,马六甲海峡是中国传统的石油进口通道,超过80%的进口原油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个战略咽喉通道。中缅油气将把中国对海上航道的依赖度降低约三分之一,并将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的运输距离缩短约1200公里。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安全角度,中缅油气管道项目都是明智的选择。
放眼全球,建设跨国油气管道实现能源多元化战略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在欧洲,近年来不时出现的“断气”风波让欧洲人下决心新建多条油气管道。欧盟正规划修建纳布科天然气管道,把里海地区天然气输送到欧洲;德国与俄罗斯联手成功修建穿越波罗的海“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绕过的波兰反而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简言之,中缅油气管道政治上体现了中缅双方的战略互信,经济上则是互利多赢。因此,“酸葡萄”心理要不得,任何针对这一项目的风凉话都只会随风飘散。(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