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8月31日电综述:中国医疗队为埃塞民众解除疾苦
新华社记者梁尚刚
地处东非高原的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较滞后,民众缺医少药现象比较普遍。自1974年以来,中国政府累计向埃塞派出了17批中国医疗队,派出队员290人。
中国医疗队队员克服高原缺氧、物资匮乏、语言差异等各种困难,积极投入到当地各医疗点的医疗服务工作中,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热情帮助埃塞民众解除疾苦。
据不完全统计,仅过去3年多来,中国医疗队在埃塞诊治患者数万人次,完成各类手术近千台,其中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经鼻蝶窦入路脑垂体瘤切除术、中医整脊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等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埃塞妇科、神经外科、颈肩腰腿痛疾病治疗的空白。其中,第17批医疗队刚到两个月,就在中国政府援建的提露内斯-北京医院开展了阴性对比剂胃部CT检查、甲状腺、乳腺、肛管直肠疾病、肝胆系统手术,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诊疗能力。
提露内斯-北京医院埃塞方院长所罗门说,自从2012年5月中国医疗队进驻医院以来,中国医生不仅开展了多例高难度手术,还紧急帮助培训埃塞医生,同时还选送一些优秀医生去中国接受培训,这些举措全面提高了当地医生的业务水平,使得医院在短期内迅速成为附近最受欢迎的诊疗机构。
中国援埃塞第17批医疗队队长邵庆杰说,中国医疗队员将继续努力工作,不辱使命,扎根埃塞高原,情系埃塞人民,努力为埃塞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中埃友谊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医疗队的出色工作受到埃塞普通民众和政府高层的普遍赞誉。埃塞卫生部国务部长沃尔库说,长期以来,中国医疗队的医生们和埃塞同行一道,在埃塞多个地区多家医院为埃塞民众提供医疗服务。中国医疗队涵盖了内科、外科、麻醉科和妇产科等埃塞紧缺科目,对于提升埃塞的整体医疗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完)
“洋徒弟”眼中的中医拔罐
新华社天津8月31日电(记者邵香云)在中国天津的一家中医医院,一位来自非洲的年轻人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熟练地为病人进行拔罐治疗,各种手法运用自如。
他叫丹米斯,来自埃塞俄比亚,今年26岁,在中国天津中医药大学留学,学习中医知识,尤其是拔罐、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丹米斯已经可以独立地为病人进行拔罐治疗。
郭义是中国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的教授。他所教授的学生中,像丹米斯一样的“洋徒弟”很多。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怀着对中医极大的兴趣爱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留学。
“我之所以来中国,是因为我接触到的很多病人通过中医治疗的效果很好,尤其是中国的针灸、拔罐,这激起了我来中国学习的兴趣。来中国学习之后才发现,中医能够治疗如此多的疾病。”丹米斯说。
上海申花阿根廷外援斯基亚维近日在自己的社交网站上贴了一张接受中医拔罐治疗的图片,背部鲜红的罐瘢清晰可见。不少国外的网友因对中国中医拔罐疗法的不了解,纷纷留言说:“你疼吗?不害怕吗?”甚至有网友对他的健康感到担忧。
郭义表示,很多留学生不了解拔罐时,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扰,对拔罐在身体上留下的罐瘢不了解。“背后都是紫色的、红色的这些红斑,实际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自行消失”。
郭义介绍说,拔罐疗法是最古老的医疗技术,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去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疾病谱实际上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可以用拔罐治疗,比如痛枕、头疼、腰疼等,可以起到舒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
“我们国家有很多患者去中医诊所治疗,尤其是拔罐等治疗,甚至有些人专门到中国来进行中医的理疗,主要是因为这种疗法的副作用低。”郭义教授的弟子陈燕荔说。陈燕荔来自马来西亚,在国内的中医学院学了五年之后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继续三年的留学生涯。她的拔罐技术也已经学得炉火纯青。
“去年跟我的中医导师一起去了肯尼亚一趟。当时只带了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的一些工具,没有带任何中药去,但治疗效果非常好。就是因为这个机会更提升了我对拔罐的信心。我以后真的很想去一些国家,给病人做一些治疗,发扬中医的精髓。”陈燕荔说。
丹米斯和陈燕荔格外珍惜在中国学习的机会,每天除了看书学习,就是跟着老师出诊接触实际的患者,积累经验。
“毕业后回国,可能会在国立医院上班,其余的时间也会在当地私人诊所上班,希望能给当地多介绍中医的知识,提高对中医的认识。还会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多的患者。”丹米斯说。
郭义表示,据不完全的统计,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治疗疾病,现在好多国际友人对拔罐疗法非常感兴趣。
“我们尽可能提供各种机会,让留学生扎实系统地掌握中医的理论,并且拥有实际的临床经验,学成以后为本国的患者提供治疗和保健服务,同时也通过他们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他们成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郭义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