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迪拜9月4日电专访:为迪拜华人搭建心灵之桥——访阿联酋《社区报》负责人林浩强
新华社记者李震 宋宇
阿联酋迪拜近年来凭借高速的经济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声名鹊起,而在各种耀眼的建设成就背后,占当地人口80%以上的外籍工作者们功不可没,其中也包括侨居在这里的20多万华人。
由于宗教、语言、文化背景差异,在阿华人要想完全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困难较大,文化娱乐活动相对枯燥,在中餐馆、华人超市、社区中心等场所,可免费取阅的中文报纸就成了他们在业余闲暇时候宝贵的精神食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迪拜中文刊物共14家,没有日报,主要为周刊或半月刊,并且全都是免费发放,靠广告收入维持运作。由迪拜华人社区中心主办的《社区报》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份华文刊物。
迪拜华人社区中心主任、《社区报》负责人林浩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说,《社区报》的前身《新民商报》2003年在阿联酋媒体城注册创刊,是在阿联酋获得发行牌照最早的华文报纸之一。2004年8月,该报正式进驻迪拜号称七星级的“阿拉伯塔酒店”(又称“帆船酒店”),成为该酒店供客人取阅的第一份华文报纸。经过近10年风雨历程,《新民商报》2012年1月正式更名为《社区报》,目前每周一期,发行量1万左右,成为在迪拜华人圈中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之一。
华人信息交流的桥梁
林浩强介绍说,2003年正是移民迪拜的华人数量开始激增的时期,但由于早期来阿经商的中国人外语水平普遍较低,而当时阿联酋的互联网也并不发达,旅居阿联酋的华人业余活动十分枯燥,更缺少一个贴近当地生活的交流平台。为此,阿联酋华人社区中心创办了《新民商报》,作为社区中心的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当地新闻、商业、法律及娱乐资讯,既方便和丰富了在阿华人的工作与生活,更为同胞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搭建了一座心灵之桥。
林浩强说,不同于迪拜很多以广告为主的纯商业刊物,《社区报》更加突出为华人大众服务的功能属性,是一份以内容为主的真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首先,《社区报》着重刊登转载新华网等国内媒体的新闻稿件,帮助海外游子在第一时间了解中国国内的时事要闻和发展建设;其次,挑选一些有可读性的休闲文章,包括历史人文、美食养生、娱乐花边等,帮助华人丰富在迪拜相对枯燥的业余生活;同时,《社区报》只刊登华人公司的广告信息,领域覆盖房产、餐饮、旅游、机票、签证、法律咨询、物流、就业、用车等各种服务,几乎可满足一个中国人在迪拜的所有需求。
中阿文化沟通的桥梁
林浩强表示,虽然迪拜的华人数量在整个中东地区堪称最多,但由于国情的巨大差异,很多华人初到迪拜不了解当地的宗教、文化习俗,因为无知和误解而触犯当地法律的事件比比皆是。
“包括我们自己2005年5月也因刊登一篇关于阿拉伯舞娘文化的文章,遭到当局非议而被迫停刊整顿一个月,”林浩强说,“但是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那起事件也提醒了我们帮助华人了解伊斯兰文化和当地宗教法律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社区中心一方面聘请了专业法律顾问,为华人同胞提供宗教、劳工等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在报纸上特设伊斯兰文化专栏,主动向最权威的迪拜宗教部人士约稿,一期一个主题向华人读者答疑解惑。”
说到这里,林浩强骄傲地向记者展示了迪拜伊斯兰事务和慈善活动部向报社颁发的两份奖状,分别是2007年1月对《新民商报》为新到阿联酋的华人介绍当地穆斯林宗教习俗,帮助他们认识穆斯林,为中阿两国文化交流起到的促进作用表示感谢,以及2009年10月穆斯林斋月期间,因刊登文章帮助在阿华人了解穆斯林斋月相关信息而获得的褒奖肯定。
争取组建华文报业联盟
谈及《社区报》未来发展的远景规划,这名年轻的“85后”主任踌躇满志地介绍了《社区报》的三大目标:
第一,以售报机为过渡,逐步成为付费报纸。
第二,学IT专业出身的林浩强非常希望能帮助《社区报》做大做强,继去年推出邮件电子版推送服务后,进一步完善在线阅读网站,以传统纸媒为基础,朝网络化、电子化发展。
第三,随着阿联酋华文传媒的不断发展壮大,与阿联酋其他中文报纸联合出刊,统一排版设计。林浩强表示,组建华文报业联盟,携手建立共同的报业运营机制,是《社区报》的一贯主张和坚定目标,“我们一定要让华文报纸出现在阿联酋所有报摊上,共同服务于在阿华人,发扬中国人团结一心、友爱互助的精神!”(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