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中医诊脉很神秘,古代的医生既没有听诊器,也没有血压计,更不可能有心电图机等,因此他们找到了用人体体表脉搏的变化来推测人体心脏和血液运行等情况,进而推断出患病性质甚至患病部位的独特方法。
医生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也有切颈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根据脉象的反映,可了解病人所得病证的内在变化。中医所称的脉象,多是由体表动脉搏动显现的部位、频率、强度、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脉象与心脏的活动情况(如心肌收缩、心率及节律等)、血压的高低、血管的紧张度、血管内流动血液的质和量等因素有密切联系。而这此因素可因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或因人体对疾病反映的强弱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脉象。比如某人血管紧张度高,摸上去如绷紧的琴弦,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弦脉”,这人可能血管硬化,进而可能患有高血压病,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脑出血,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中风”。再比如,某人脉博速率超出正常范围,即“数脉”,就有可能是身体发热,进而推断出患了感染性疾病亦即中医称之为的“热性病”等等,都是几千年古人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
需要明确的是,正规的中医从来都要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决不能不负责任地窥一管而现全身。诊察疾病,首先要用望诊,用肉眼直接观察病人外部的精神面貌、气色状况、形体胖瘦、恣态变化等,以推断疾病情况及变化。在望诊的同时,医生要进行询问,即问诊,就是通过医生与病人及其知情人的交谈,了解病人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并将调查所得的资料加以记录整理,作为诊断依据。在望和问的同时,还要进行听声音和嗅气味即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由病体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以诊察病情。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声响的异常;嗅气味,主要是嗅患者病体、排出物、病室等的异常气味,从而分辨病情,作出判断。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诊断病证进行分析时,强调“四诊合参”。这就是说,要把四诊得来的疾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动态结论。切忌只重视一诊,只取一点,不计其余的主观武断做法。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方法之一,即使古人也是很客观为四诊进行定位的,如《难经》所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所谓“巧”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医生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中医老前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如此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延用至今,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