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95|回复: 0

[转]武志红:芙蓉姐姐为什么红遍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9 23: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湘江桔子 于 2011-3-22 08:45 编辑

    “这年头,丑男丑女怎么了?”一位网友近日在新浪论坛上发出感叹。他无法理解以下的现象:
    在北京,清华大学的“边缘人”芙蓉姐姐靠S型的夸张POSE火遍全国,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生芙蓉哥哥也以S型造型名声大作。一位自称叫于窜红的男人夸奖芙蓉姐姐“在我们不要脸的族群中,你已经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同时,他发誓以“不要脸”的姿态为大众制造笑声,其个人博客因此“一贱成名”,点击率飙升。在南京,菊花姐姐也以勇敢的“呼啦圈”一舞出名。
    在成都,有“红衣主教”之称的黄薪在超级女声选拔赛上以一曲“小猪歌”红遍长江上下。

    ……
    将这些网络明星称作“丑男丑女”,只是这位网友的看法,但无疑,这些网络明星不是经典的“偶像派”,其成名无法用以往的套路来理解。
    这些网络明星中,芙蓉姐姐最红火,几乎所有的论坛都在谈论她的照片、她不可思议的成名历程,无数的网友发出“为什么”的疑问,无数的网友也试图做出解释。不仅如此,关于芙蓉姐姐的新闻也出现在传统媒体上,许多记者和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不及格。接着,他跳过四级去考六级,不及格。接下来,他又跳过六级去考托福,只考了570分左右。最后,他又跳过托福去考最难的GRE,只得了1700分左右的低分。 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是的,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欺骗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实际上,他是不敢承认自己英语水平不好这个事实,也不相信自己能把英语学习好。但是,不自信的感觉非常不好,于是他给自己树了更高的目标。向别人,也向自己说,“看,我多么自信,虽然这面矮墙没有爬过去,但我相信自己能爬过那面更高的墙。” 这种特殊的勇气引来周围人一片惊叹,这些惊叹让他一时感觉非常良好。于是,在虚假的自信之下,他手忙脚乱地去爬更高的墙了,但爬墙的技能还没有提高呢。结果,他只能是一次次地跌下来,摔个鼻青脸肿。 芙蓉姐姐的情况可有一比。按照一篇对她极尽赞誉之辞的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说,她曾参加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而且目标均是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最后一直是失败。 “我要上北大”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芙蓉姐姐的真名叫史恒侠。第二次高考时发挥失常,最后被陕西工学院录取。第二年,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她忽然休学去准备高考,目标是北京大学。但就在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晚上,她遭遇车祸,多处骨折,这次高考也以失败告终。 休学一年后,她重新回到陕西工学院。她的同学们说,大一刚进校的时候,史恒侠的“穿着打扮都比较得体,整体感觉挺漂亮的”,“但是休学后再回到学校,她就变得怪怪的了。”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重新回到学校的史恒侠爱穿颜色鲜艳的紧身衣,打扮得很性感,管宿舍楼的阿姨说她的“衣服太透了”。她的男同学们承认,史恒侠走在路上回头率确实不少,但他们认为,很多人看她并不是因为觉得她漂亮在欣赏她,而是觉得她很怪。 大三时,史恒侠再次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她以“睡过道,打地铺”的决心在假期去了北大,买了很多法律方面的书籍,说要考研。这之后,每天晚上10点熄灯后她会点着蜡烛继续看书到深夜。在她的床上,到处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我要上北大!”“几年后让你们看看。” 这以后,芙蓉姐姐到2005年一共考了三次研究生,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第一次未参加考试,后两次也均告失败。 芙蓉姐姐勇气可嘉,但还有人和她一样有勇气。2003年,已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的刘立早从清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我家乡一名高中生第一年被第二志愿的重点大学录取,但他反复考虑后拒绝了,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一个高中同学,高考时分数本来可以上北京大学,但因为一时保守,不敢报,结果被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录取。毕业后,他决心圆北京大学的梦,准备了两年后考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失败。第三年再考,结果成功。 与这些例子相比。芙蓉姐姐勇则勇已,但准备上总有不足。譬如,她重新参加高考,而且目标是北京大学,其难度绝不一般。而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是在高考前两个月才开始做准备的。 超级自信是假自信那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中写到,第三次高考时,芙蓉姐姐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一切被车祸毁了。她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次车祸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出车祸后有时候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情。” 对她的大学同学来说,这也是一次转折点。她重新返回学校后,他们发现她变得“怪怪的了”,这种怪,应该就是芙蓉姐姐的表演倾向与自恋逐渐强化的开始,而这可能正是芙蓉姐姐的“调整心情”的办法。 在我看来,这次车祸,和这个第三次高考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意义。车祸就像是命运的宣判,告诉芙蓉姐姐,她的三次高考只能以失败告终,她不可能再通过高考的方式“圆北大的梦”。在屡次的挫折和车祸的打击前,芙蓉姐姐从潜意识里认输了。 但她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接受这个命运的宣判,她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她要逃避。但怎么逃避呢?就是去爬一堵更高的墙。 北大和清华周围有一个“边缘人”人群,他们很多人都有“北大梦”或“清华梦”。但就我所知,最后能圆梦的人都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认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去努力,像芙蓉姐姐这样在北大梦和清华梦之间犹豫的人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我的分析是,那次车祸后,芙蓉姐姐已经从潜意识里认输了,不自信已在她的心里扎根。但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就要表现得“超级自信”,一次次去爬同样一堵墙,如果爬不上,就再换一堵更高的墙。 连续遭受六次挫折之后,一方面,芙蓉姐姐的潜意识越来越没有自信;另一方面,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在意识上表现得越来越“超级自信”,具体就是那些非常夸张的POSE和表演。但这种自信没有深层心理动力的支持,于是表现得很假,非常不自然。 可以说,这种超级自信是一种极端的“假自信”。在照片和视频上,她的动作、神情、姿态之所以如此夸张、如此不自然,就是因为她的自信是伪装的。 所以说,芙蓉姐姐并非真正的“自我感觉超好”,她的“超级自恋”更像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她可以“逃避”,让她心安理得地不去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压力。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芙蓉姐姐的谈话表明,她不想再爬考研这堵高墙了,而是准备爬更高更高的墙。 她说:“继续考研可能暂时不会了,我会做另外一些事情,一些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树立一个最高目标,最远大的目标,至于那种目前小目标,小理想就一点点地去做。” 四种心理机制催生集体狂欢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表演型人格,这是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她为什么会红遍天?大众究竟怎么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中有四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导致大众“捧红”芙蓉姐姐。 一、投射 因为自己违反了一些内心的规则,我们下意识里会谴责自己。但自责是不愉快的,于是我们将这种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投射。 我们也有过分自恋、过分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记得那些时候,记得当时的窘态,记得嘲讽、批评与谴责。这些不良的情绪积了好多,我们需要投射到外部来。而芙蓉姐姐是最佳的投射对象,因为她比我们更自恋、更有表现欲,更出丑,而且大家一致谴责她、嘲讽她、批评她,所以我们加入到这个队伍的时候,也格外心安理得。 如果一个人对芙蓉姐姐格外地愤怒,批评
    本文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解答两个问题:
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芙蓉姐姐,她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芙蓉姐姐为什么会红,大众究竟怎么了?

     “芙蓉姐姐”现象背后
   
    舆论对芙蓉姐姐的评论普遍是“超级自恋”,一位网友的经典评论是“智商、情商超低,自我感觉超好”。不过,芙蓉姐姐的关键词不是“自恋”,而是“表演”。起来格外地带劲,他可能就需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我这么有情绪?”“是不是我也很自恋,很爱表现?” 二、认同 我们有一种愿望,但自己难以实现,而别人却做到了。于是,我们会羡慕他,仰慕他,但这是因为“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这是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小孩子是超级自恋的,也是非常可爱的,因为他们自恋得那么自然,没有一点犹豫,也没有一点造作。大人们也想这样,但我们已学会按照社会规则去行动,做不到“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所以羡慕这样的人。 我们之所以羡慕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最典型的认同。 芙蓉姐姐的确可以“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像菊花姐姐、芙蓉哥哥等人也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但他们的“表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夸张。因为那些社会规则已经在潜意识里扎下了根,为了突破这种拘束,他们必须做出更刻意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让他们的神情、动作变形,变得非常滑稽。 表演型人格是一个大人回到了孩童状态。而我们也想回到超级自恋的孩童时代,但做不到,所以非常羡慕他们。 三、比较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是非常出色的。但远不完美的我们总是缺少底气,于是需要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以获得优越感,这是比较的心理机制。 网上很多这样的评论“她这样也叫漂亮,那我就是天仙了”。还有许多女孩在一些很热门的芙蓉姐姐的帖子里链接自己的博客,诱惑网友们去她的博客“坐坐”。 芙蓉姐姐是名人,这一点让比较机制显得更加重要。拿普通人和自己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毕竟不够大,但拿名人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就大多了。 四、暗示 芙蓉姐姐的“表演”导致了一场集体性狂欢。我们一起愤怒,一起羡慕,一起比较,一起嘲讽,从而相互暗示,于是就构成了一种针对芙蓉姐姐的集体性狂欢,这种狂欢的心理机制是“集体性暗示”。 芙蓉姐姐的“赞美循环”是一种自我暗示,她不断地幻想自己很美,而自我暗示就让她相信了自己“很美”。我们的狂欢是一种集体性暗示,我们愤怒,我们羡慕,我们比较,我们嘲讽,而且暗示别人“怎么,你难道觉得我说得没道理吗?” 芙蓉姐姐的优点和弱点如此鲜明,别人当然会回应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不觉得我说得也很有道理吗?” 我们当然回应说“你说得的确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和别人迅速达成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通过网络、传统媒体和社交迅速地传播,最终构成了全社会参与的集体性暗示,也是全社会范围的集体性狂欢。 这两天,我经常想,这个集体性狂欢是不是太残酷了些。 我曾组织过一个残酷的行动。当时,2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活动,我要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几个孩子。一个孩子用种种坑蒙拐骗的方法,试图让其他孩子在最后投他一票。我们几个大人不动声色地观察这个孩子,我们不去揭穿他,因为我们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小孩子,他的手段再狡猾,我们也完全控制得了。结果,他的确争取了不少孩子,但孩子们的一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裁决:我们揭穿了他的阴谋,然后开除了他。 现在想想,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阴谋。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就在参与一个针对芙蓉姐姐的阴谋。她只管尽情地表演吧,我们只管嘻嘻哈哈地观看吧。但等我们厌倦了她小孩子一样的花样后,我们会转头离去。决定权在我们手里,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表演狂,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已。 说起来,这个集体的狂欢,我们这些看热闹的旁观者,真是有点卑鄙呢。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一面,也有爱表现的一面。但是,如果这两者发展到极致,就会演变成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超级自我中心主义,但区别也很明显,自恋型人格内向、冷漠,表演型人格外向、热情。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自恋型人格者可以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表演型人格者一定要活在他人的注目下。
    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可以一整日一整日地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深深地相思,直到憔悴地死去,最后化作水仙。他是超级自恋的,也是超级孤独的。 “这年头,丑男丑女怎么了?”一位网友近日在新浪论坛上发出感叹。他无法理解以下的现象: 在北京,清华大学的“边缘人”芙蓉姐姐靠S型的夸张POSE火遍全国,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生芙蓉哥哥也以S型造型名声大作。一位自称叫于窜红的男人夸奖芙蓉姐姐“在我们不要脸的族群中,你已经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同时,他发誓以“不要脸”的姿态为大众制造笑声,其个人博客因此“一贱成名”,点击率飙升。在南京,菊花姐姐也以勇敢的“呼啦圈”一舞出名。 在成都,有“红衣主教”之称的黄薪在超级女声选拔赛上以一曲“小猪歌”红遍长江上下。 …… 将这些网络明星称作“丑男丑女”,只是这位网友的看法,但无疑,这些网络明星不是经典的“偶像派”,其成名无法用以往的套路来理解。 这些网络明星中,芙蓉姐姐最红火,几乎所有的论坛都在谈论她的照片、她不可思议的成名历程,无数的网友发出“为什么”的疑问,无数的网友也试图做出解释。不仅如此,关于芙蓉姐姐的新闻也出现在传统媒体上,许多记者和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本文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解答两个问题: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芙蓉姐姐,她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芙蓉姐姐为什么会红,大众究竟怎么了? “芙蓉姐姐”现象背后 舆论对芙蓉姐姐的评论普遍是“超级自恋”,一位网友的经典评论是“智商、情商超低,自我感觉超好”。不过,芙蓉姐姐的关键词不是“自恋”,而是“表演”。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一面,也有爱表现的一面。但是,如果这两者发展到极致,就会演变成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超级自我中心主义,但区别也很明显,自恋型人格内向、冷漠,表演型人格外向、热情。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自恋型人格者可以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表演型人格者一定要活在他人的注目下。 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可以一整日一整日地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深深地相思,直到憔悴地死去,最后化作水仙。他是超级自恋的,也是超级孤独的。 但孤独的自我欣赏不是芙蓉姐姐所喜好,她必须要赢得别人的欣赏。孤独的自我欣赏是自恋型人格的自恋养料,喧嚣的他人欣赏则是表演型人格的表演力量源泉。 纳喀索斯只需要看着自己的倒影就认为自己最美丽了,但芙蓉姐姐必须得到点击率。 她不是一朵“恶之花” 芙蓉姐姐没有“罪”。她只是卖力地跳舞,她还不是一朵“恶之花”。她的表演夸张而天真,但没有精心的诱惑,不必对她挥舞道德的大棒。 并且,如果理解了芙蓉姐姐的心理机制,都不必对她进行口诛笔伐。 对自己有利的归因和幻想是表演型人格的基石,他们笑纳一切赞美,将一切批评视为“妒忌”“不理解”,将一切缺点想象成优点,这导致了超级的自信,而超级的自信令他们非常自如地进行超级夸张的表演。超级夸张的表演引来了他人的瞠目结舌,他们将所有的瞠目结舌都想象成对自己的赞美,于是更自信,于是表演的动力更加强大。这种“赞美循环”是表演型人格的动力运作机制,会让他们一直夸张地表演下去,直到观众们全部厌倦。 这种赞美循环,比较专业的说法是“超级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的理论认为,表演型人格者像是回到了童年。和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们常常将幻想当成事实来讲述。但有经验的家长知道,不能因此去批评孩子撒谎,因为孩子们在讲述想象的时候,是当作事实来讲的,并非有意的撒谎,芙蓉姐姐也是如此。 譬如,芙蓉姐姐说她的腰围是1尺6,至于实际情况如何,网友不必太认真,不必因此抨击她“骗人”,因为她的确认为如此,并非有意“撒谎”。 “过滤器”过滤了不利信息一位朋友对我说,她很佩服芙蓉姐姐,因为她是如此勇敢,似乎什么障碍都能一跃而过。这种“佩服”是一种误解。 因为,对于表演型人格来说,阻碍他们表演的障碍——如别人的嘲讽、自己的失误以及随后的内疚、自责等基本是不存在的。在“赞美循环”的工作机制之下,她的眼睛、耳朵都有了一个马力强大的“过滤器”,只接纳了赞美,过滤了所有不利因素。 赞美听得太多,一般人会内疚,担心自己配不上,但表演型人格很少会有这种内疚。 并且,他们总感觉外界的赞美还不够,于是不断地幻想出一些自己的优点,并将这些幻想等同为事实,从而收获了充足的自我赞美。 至于批评、辱骂、指责与嘲讽等“障碍”,在表演型人格那里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些障碍,甚至还会将这些“障碍”一概归结为别人的“妒忌”“不理解”“别有用心”等。 于是,这些障碍反而进一步让他们的自我感觉更良好,表演也就变得更变本加厉。 ———————————————— 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的典型特征如下: 1.引人注目,夸张地表达情绪。 他们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可在瞬间变换情绪,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而且演技逼真,有一定感染力,被称作“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们常表现出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目。 2.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好幻想。 他们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有较强的受暗示性。他们喜欢幻想,常将幻想当作事实来描述。 3.情感易变。 他们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他们情绪炽烈,但有些肤浅,因此情感易变化无常,易失控。轻微的刺激,都可能导致他们激烈的反应。他们很容易“大惊小怪”,缺乏稳定一贯的情绪,情绪活动几乎都是对外界事务的反应。因为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留下没有真情实感、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为达目的不惜玩弄别人。 他们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献殷勤,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 5.高度的自我中心。 他们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时才合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且不遗余力。此外,表演型人格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以上是对表演型人格的描述,一个人只要符合其中多数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表演型人格。显然,芙蓉姐姐符合其中的多数特征。 —————————————————— 超级自恋是为了自我保护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具有非凡的“勇气”。他先考英语四级,
    但孤独的自我欣赏不是芙蓉姐姐所喜好,她必须要赢得别人的欣赏。孤独的自我欣赏是自恋型人格的自恋养料,喧嚣的他人欣赏则是表演型人格的表演力量源泉。
纳喀索斯只需要看着自己的倒影就认为自己最美丽了,但芙蓉姐姐必须得到点击率。

她不是一朵“恶之花”
    芙蓉姐姐没有“罪”。她只是卖力地跳舞,她还不是一朵“恶之花”。她的表演夸张而天真,但没有精心的诱惑,不必对她挥舞道德的大棒。 “这年头,丑男丑女怎么了?”一位网友近日在新浪论坛上发出感叹。他无法理解以下的现象: 在北京,清华大学的“边缘人”芙蓉姐姐靠S型的夸张POSE火遍全国,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生芙蓉哥哥也以S型造型名声大作。一位自称叫于窜红的男人夸奖芙蓉姐姐“在我们不要脸的族群中,你已经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同时,他发誓以“不要脸”的姿态为大众制造笑声,其个人博客因此“一贱成名”,点击率飙升。在南京,菊花姐姐也以勇敢的“呼啦圈”一舞出名。 在成都,有“红衣主教”之称的黄薪在超级女声选拔赛上以一曲“小猪歌”红遍长江上下。 …… 将这些网络明星称作“丑男丑女”,只是这位网友的看法,但无疑,这些网络明星不是经典的“偶像派”,其成名无法用以往的套路来理解。 这些网络明星中,芙蓉姐姐最红火,几乎所有的论坛都在谈论她的照片、她不可思议的成名历程,无数的网友发出“为什么”的疑问,无数的网友也试图做出解释。不仅如此,关于芙蓉姐姐的新闻也出现在传统媒体上,许多记者和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本文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解答两个问题: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芙蓉姐姐,她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芙蓉姐姐为什么会红,大众究竟怎么了? “芙蓉姐姐”现象背后 舆论对芙蓉姐姐的评论普遍是“超级自恋”,一位网友的经典评论是“智商、情商超低,自我感觉超好”。不过,芙蓉姐姐的关键词不是“自恋”,而是“表演”。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一面,也有爱表现的一面。但是,如果这两者发展到极致,就会演变成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超级自我中心主义,但区别也很明显,自恋型人格内向、冷漠,表演型人格外向、热情。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自恋型人格者可以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表演型人格者一定要活在他人的注目下。 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可以一整日一整日地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深深地相思,直到憔悴地死去,最后化作水仙。他是超级自恋的,也是超级孤独的。 但孤独的自我欣赏不是芙蓉姐姐所喜好,她必须要赢得别人的欣赏。孤独的自我欣赏是自恋型人格的自恋养料,喧嚣的他人欣赏则是表演型人格的表演力量源泉。 纳喀索斯只需要看着自己的倒影就认为自己最美丽了,但芙蓉姐姐必须得到点击率。 她不是一朵“恶之花” 芙蓉姐姐没有“罪”。她只是卖力地跳舞,她还不是一朵“恶之花”。她的表演夸张而天真,但没有精心的诱惑,不必对她挥舞道德的大棒。 并且,如果理解了芙蓉姐姐的心理机制,都不必对她进行口诛笔伐。 对自己有利的归因和幻想是表演型人格的基石,他们笑纳一切赞美,将一切批评视为“妒忌”“不理解”,将一切缺点想象成优点,这导致了超级的自信,而超级的自信令他们非常自如地进行超级夸张的表演。超级夸张的表演引来了他人的瞠目结舌,他们将所有的瞠目结舌都想象成对自己的赞美,于是更自信,于是表演的动力更加强大。这种“赞美循环”是表演型人格的动力运作机制,会让他们一直夸张地表演下去,直到观众们全部厌倦。 这种赞美循环,比较专业的说法是“超级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的理论认为,表演型人格者像是回到了童年。和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们常常将幻想当成事实来讲述。但有经验的家长知道,不能因此去批评孩子撒谎,因为孩子们在讲述想象的时候,是当作事实来讲的,并非有意的撒谎,芙蓉姐姐也是如此。 譬如,芙蓉姐姐说她的腰围是1尺6,至于实际情况如何,网友不必太认真,不必因此抨击她“骗人”,因为她的确认为如此,并非有意“撒谎”。 “过滤器”过滤了不利信息一位朋友对我说,她很佩服芙蓉姐姐,因为她是如此勇敢,似乎什么障碍都能一跃而过。这种“佩服”是一种误解。 因为,对于表演型人格来说,阻碍他们表演的障碍——如别人的嘲讽、自己的失误以及随后的内疚、自责等基本是不存在的。在“赞美循环”的工作机制之下,她的眼睛、耳朵都有了一个马力强大的“过滤器”,只接纳了赞美,过滤了所有不利因素。 赞美听得太多,一般人会内疚,担心自己配不上,但表演型人格很少会有这种内疚。 并且,他们总感觉外界的赞美还不够,于是不断地幻想出一些自己的优点,并将这些幻想等同为事实,从而收获了充足的自我赞美。 至于批评、辱骂、指责与嘲讽等“障碍”,在表演型人格那里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些障碍,甚至还会将这些“障碍”一概归结为别人的“妒忌”“不理解”“别有用心”等。 于是,这些障碍反而进一步让他们的自我感觉更良好,表演也就变得更变本加厉。 ———————————————— 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的典型特征如下: 1.引人注目,夸张地表达情绪。 他们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可在瞬间变换情绪,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而且演技逼真,有一定感染力,被称作“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们常表现出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目。 2.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好幻想。 他们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有较强的受暗示性。他们喜欢幻想,常将幻想当作事实来描述。 3.情感易变。 他们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他们情绪炽烈,但有些肤浅,因此情感易变化无常,易失控。轻微的刺激,都可能导致他们激烈的反应。他们很容易“大惊小怪”,缺乏稳定一贯的情绪,情绪活动几乎都是对外界事务的反应。因为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留下没有真情实感、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为达目的不惜玩弄别人。 他们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献殷勤,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 5.高度的自我中心。 他们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时才合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且不遗余力。此外,表演型人格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以上是对表演型人格的描述,一个人只要符合其中多数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表演型人格。显然,芙蓉姐姐符合其中的多数特征。 —————————————————— 超级自恋是为了自我保护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具有非凡的“勇气”。他先考英语四级,
    并且,如果理解了芙蓉姐姐的心理机制,都不必对她进行口诛笔伐。
    对自己有利的归因和幻想是表演型人格的基石,他们笑纳一切赞美,将一切批评视为“妒忌”“不理解”,将一切缺点想象成优点,这导致了超级的自信,而超级的自信令他们非常自如地进行超级夸张的表演。超级夸张的表演引来了他人的瞠目结舌,他们将所有的瞠目结舌都想象成对自己的赞美,于是更自信,于是表演的动力更加强大。这种“赞美循环”是表演型人格的动力运作机制,会让他们一直夸张地表演下去,直到观众们全部厌倦。
    这种赞美循环,比较专业的说法是“超级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的理论认为,表演型人格者像是回到了童年。和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们常常将幻想当成事实来讲述。但有经验的家长知道,不能因此去批评孩子撒谎,因为孩子们在讲述想象的时候,是当作事实来讲的,并非有意的撒谎,芙蓉姐姐也是如此。
    譬如,芙蓉姐姐说她的腰围是1尺6,至于实际情况如何,网友不必太认真,不必因此抨击她“骗人”,因为她的确认为如此,并非有意“撒谎”。


“过滤器”过滤了不利信息
    一位朋友对我说,她很佩服芙蓉姐姐,因为她是如此勇敢,似乎什么障碍都能一跃而过。这种“佩服”是一种误解。 “这年头,丑男丑女怎么了?”一位网友近日在新浪论坛上发出感叹。他无法理解以下的现象: 在北京,清华大学的“边缘人”芙蓉姐姐靠S型的夸张POSE火遍全国,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生芙蓉哥哥也以S型造型名声大作。一位自称叫于窜红的男人夸奖芙蓉姐姐“在我们不要脸的族群中,你已经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同时,他发誓以“不要脸”的姿态为大众制造笑声,其个人博客因此“一贱成名”,点击率飙升。在南京,菊花姐姐也以勇敢的“呼啦圈”一舞出名。 在成都,有“红衣主教”之称的黄薪在超级女声选拔赛上以一曲“小猪歌”红遍长江上下。 …… 将这些网络明星称作“丑男丑女”,只是这位网友的看法,但无疑,这些网络明星不是经典的“偶像派”,其成名无法用以往的套路来理解。 这些网络明星中,芙蓉姐姐最红火,几乎所有的论坛都在谈论她的照片、她不可思议的成名历程,无数的网友发出“为什么”的疑问,无数的网友也试图做出解释。不仅如此,关于芙蓉姐姐的新闻也出现在传统媒体上,许多记者和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本文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解答两个问题: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芙蓉姐姐,她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芙蓉姐姐为什么会红,大众究竟怎么了? “芙蓉姐姐”现象背后 舆论对芙蓉姐姐的评论普遍是“超级自恋”,一位网友的经典评论是“智商、情商超低,自我感觉超好”。不过,芙蓉姐姐的关键词不是“自恋”,而是“表演”。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一面,也有爱表现的一面。但是,如果这两者发展到极致,就会演变成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超级自我中心主义,但区别也很明显,自恋型人格内向、冷漠,表演型人格外向、热情。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自恋型人格者可以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表演型人格者一定要活在他人的注目下。 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可以一整日一整日地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深深地相思,直到憔悴地死去,最后化作水仙。他是超级自恋的,也是超级孤独的。 但孤独的自我欣赏不是芙蓉姐姐所喜好,她必须要赢得别人的欣赏。孤独的自我欣赏是自恋型人格的自恋养料,喧嚣的他人欣赏则是表演型人格的表演力量源泉。 纳喀索斯只需要看着自己的倒影就认为自己最美丽了,但芙蓉姐姐必须得到点击率。 她不是一朵“恶之花” 芙蓉姐姐没有“罪”。她只是卖力地跳舞,她还不是一朵“恶之花”。她的表演夸张而天真,但没有精心的诱惑,不必对她挥舞道德的大棒。 并且,如果理解了芙蓉姐姐的心理机制,都不必对她进行口诛笔伐。 对自己有利的归因和幻想是表演型人格的基石,他们笑纳一切赞美,将一切批评视为“妒忌”“不理解”,将一切缺点想象成优点,这导致了超级的自信,而超级的自信令他们非常自如地进行超级夸张的表演。超级夸张的表演引来了他人的瞠目结舌,他们将所有的瞠目结舌都想象成对自己的赞美,于是更自信,于是表演的动力更加强大。这种“赞美循环”是表演型人格的动力运作机制,会让他们一直夸张地表演下去,直到观众们全部厌倦。 这种赞美循环,比较专业的说法是“超级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的理论认为,表演型人格者像是回到了童年。和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们常常将幻想当成事实来讲述。但有经验的家长知道,不能因此去批评孩子撒谎,因为孩子们在讲述想象的时候,是当作事实来讲的,并非有意的撒谎,芙蓉姐姐也是如此。 譬如,芙蓉姐姐说她的腰围是1尺6,至于实际情况如何,网友不必太认真,不必因此抨击她“骗人”,因为她的确认为如此,并非有意“撒谎”。 “过滤器”过滤了不利信息一位朋友对我说,她很佩服芙蓉姐姐,因为她是如此勇敢,似乎什么障碍都能一跃而过。这种“佩服”是一种误解。 因为,对于表演型人格来说,阻碍他们表演的障碍——如别人的嘲讽、自己的失误以及随后的内疚、自责等基本是不存在的。在“赞美循环”的工作机制之下,她的眼睛、耳朵都有了一个马力强大的“过滤器”,只接纳了赞美,过滤了所有不利因素。 赞美听得太多,一般人会内疚,担心自己配不上,但表演型人格很少会有这种内疚。 并且,他们总感觉外界的赞美还不够,于是不断地幻想出一些自己的优点,并将这些幻想等同为事实,从而收获了充足的自我赞美。 至于批评、辱骂、指责与嘲讽等“障碍”,在表演型人格那里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些障碍,甚至还会将这些“障碍”一概归结为别人的“妒忌”“不理解”“别有用心”等。 于是,这些障碍反而进一步让他们的自我感觉更良好,表演也就变得更变本加厉。 ———————————————— 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的典型特征如下: 1.引人注目,夸张地表达情绪。 他们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可在瞬间变换情绪,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而且演技逼真,有一定感染力,被称作“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们常表现出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目。 2.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好幻想。 他们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有较强的受暗示性。他们喜欢幻想,常将幻想当作事实来描述。 3.情感易变。 他们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他们情绪炽烈,但有些肤浅,因此情感易变化无常,易失控。轻微的刺激,都可能导致他们激烈的反应。他们很容易“大惊小怪”,缺乏稳定一贯的情绪,情绪活动几乎都是对外界事务的反应。因为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留下没有真情实感、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为达目的不惜玩弄别人。 他们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献殷勤,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 5.高度的自我中心。 他们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时才合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且不遗余力。此外,表演型人格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以上是对表演型人格的描述,一个人只要符合其中多数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表演型人格。显然,芙蓉姐姐符合其中的多数特征。 —————————————————— 超级自恋是为了自我保护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具有非凡的“勇气”。他先考英语四级,
    因为,对于表演型人格来说,阻碍他们表演的障碍——如别人的嘲讽、自己的失误以及随后的内疚、自责等基本是不存在的。在“赞美循环”的工作机制之下,她的眼睛、耳朵都有了一个马力强大的“过滤器”,只接纳了赞美,过滤了所有不利因素。
    赞美听得太多,一般人会内疚,担心自己配不上,但表演型人格很少会有这种内疚。
    并且,他们总感觉外界的赞美还不够,于是不断地幻想出一些自己的优点,并将这些幻想等同为事实,从而收获了充足的自我赞美。

    至于批评、辱骂、指责与嘲讽等“障碍”,在表演型人格那里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些障碍,甚至还会将这些“障碍”一概归结为别人的“妒忌”“不理解”“别有用心”等。
    于是,这些障碍反而进一步让他们的自我感觉更良好,表演也就变得更变本加厉。
    起来格外地带劲,他可能就需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我这么有情绪?”“是不是我也很自恋,很爱表现?” 二、认同 我们有一种愿望,但自己难以实现,而别人却做到了。于是,我们会羡慕他,仰慕他,但这是因为“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这是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小孩子是超级自恋的,也是非常可爱的,因为他们自恋得那么自然,没有一点犹豫,也没有一点造作。大人们也想这样,但我们已学会按照社会规则去行动,做不到“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所以羡慕这样的人。 我们之所以羡慕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最典型的认同。 芙蓉姐姐的确可以“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像菊花姐姐、芙蓉哥哥等人也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但他们的“表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夸张。因为那些社会规则已经在潜意识里扎下了根,为了突破这种拘束,他们必须做出更刻意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让他们的神情、动作变形,变得非常滑稽。 表演型人格是一个大人回到了孩童状态。而我们也想回到超级自恋的孩童时代,但做不到,所以非常羡慕他们。 三、比较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是非常出色的。但远不完美的我们总是缺少底气,于是需要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以获得优越感,这是比较的心理机制。 网上很多这样的评论“她这样也叫漂亮,那我就是天仙了”。还有许多女孩在一些很热门的芙蓉姐姐的帖子里链接自己的博客,诱惑网友们去她的博客“坐坐”。 芙蓉姐姐是名人,这一点让比较机制显得更加重要。拿普通人和自己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毕竟不够大,但拿名人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就大多了。 四、暗示 芙蓉姐姐的“表演”导致了一场集体性狂欢。我们一起愤怒,一起羡慕,一起比较,一起嘲讽,从而相互暗示,于是就构成了一种针对芙蓉姐姐的集体性狂欢,这种狂欢的心理机制是“集体性暗示”。 芙蓉姐姐的“赞美循环”是一种自我暗示,她不断地幻想自己很美,而自我暗示就让她相信了自己“很美”。我们的狂欢是一种集体性暗示,我们愤怒,我们羡慕,我们比较,我们嘲讽,而且暗示别人“怎么,你难道觉得我说得没道理吗?” 芙蓉姐姐的优点和弱点如此鲜明,别人当然会回应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不觉得我说得也很有道理吗?” 我们当然回应说“你说得的确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和别人迅速达成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通过网络、传统媒体和社交迅速地传播,最终构成了全社会参与的集体性暗示,也是全社会范围的集体性狂欢。 这两天,我经常想,这个集体性狂欢是不是太残酷了些。 我曾组织过一个残酷的行动。当时,2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活动,我要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几个孩子。一个孩子用种种坑蒙拐骗的方法,试图让其他孩子在最后投他一票。我们几个大人不动声色地观察这个孩子,我们不去揭穿他,因为我们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小孩子,他的手段再狡猾,我们也完全控制得了。结果,他的确争取了不少孩子,但孩子们的一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裁决:我们揭穿了他的阴谋,然后开除了他。 现在想想,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阴谋。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就在参与一个针对芙蓉姐姐的阴谋。她只管尽情地表演吧,我们只管嘻嘻哈哈地观看吧。但等我们厌倦了她小孩子一样的花样后,我们会转头离去。决定权在我们手里,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表演狂,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已。 说起来,这个集体的狂欢,我们这些看热闹的旁观者,真是有点卑鄙呢。
————————————————
                               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的典型特征如下:
1.引人注目,夸张地表达情绪。
  他们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可在瞬间变换情绪,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而且演技逼真,有一定感染力,被称作“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们常表现出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目。

起来格外地带劲,他可能就需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我这么有情绪?”“是不是我也很自恋,很爱表现?” 二、认同 我们有一种愿望,但自己难以实现,而别人却做到了。于是,我们会羡慕他,仰慕他,但这是因为“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这是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小孩子是超级自恋的,也是非常可爱的,因为他们自恋得那么自然,没有一点犹豫,也没有一点造作。大人们也想这样,但我们已学会按照社会规则去行动,做不到“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所以羡慕这样的人。 我们之所以羡慕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最典型的认同。 芙蓉姐姐的确可以“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像菊花姐姐、芙蓉哥哥等人也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但他们的“表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夸张。因为那些社会规则已经在潜意识里扎下了根,为了突破这种拘束,他们必须做出更刻意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让他们的神情、动作变形,变得非常滑稽。 表演型人格是一个大人回到了孩童状态。而我们也想回到超级自恋的孩童时代,但做不到,所以非常羡慕他们。 三、比较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是非常出色的。但远不完美的我们总是缺少底气,于是需要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以获得优越感,这是比较的心理机制。 网上很多这样的评论“她这样也叫漂亮,那我就是天仙了”。还有许多女孩在一些很热门的芙蓉姐姐的帖子里链接自己的博客,诱惑网友们去她的博客“坐坐”。 芙蓉姐姐是名人,这一点让比较机制显得更加重要。拿普通人和自己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毕竟不够大,但拿名人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就大多了。 四、暗示 芙蓉姐姐的“表演”导致了一场集体性狂欢。我们一起愤怒,一起羡慕,一起比较,一起嘲讽,从而相互暗示,于是就构成了一种针对芙蓉姐姐的集体性狂欢,这种狂欢的心理机制是“集体性暗示”。 芙蓉姐姐的“赞美循环”是一种自我暗示,她不断地幻想自己很美,而自我暗示就让她相信了自己“很美”。我们的狂欢是一种集体性暗示,我们愤怒,我们羡慕,我们比较,我们嘲讽,而且暗示别人“怎么,你难道觉得我说得没道理吗?” 芙蓉姐姐的优点和弱点如此鲜明,别人当然会回应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不觉得我说得也很有道理吗?” 我们当然回应说“你说得的确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和别人迅速达成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通过网络、传统媒体和社交迅速地传播,最终构成了全社会参与的集体性暗示,也是全社会范围的集体性狂欢。 这两天,我经常想,这个集体性狂欢是不是太残酷了些。 我曾组织过一个残酷的行动。当时,2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活动,我要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几个孩子。一个孩子用种种坑蒙拐骗的方法,试图让其他孩子在最后投他一票。我们几个大人不动声色地观察这个孩子,我们不去揭穿他,因为我们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小孩子,他的手段再狡猾,我们也完全控制得了。结果,他的确争取了不少孩子,但孩子们的一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裁决:我们揭穿了他的阴谋,然后开除了他。 现在想想,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阴谋。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就在参与一个针对芙蓉姐姐的阴谋。她只管尽情地表演吧,我们只管嘻嘻哈哈地观看吧。但等我们厌倦了她小孩子一样的花样后,我们会转头离去。决定权在我们手里,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表演狂,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已。 说起来,这个集体的狂欢,我们这些看热闹的旁观者,真是有点卑鄙呢。
2.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好幻想。

  他们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有较强的受暗示性。他们喜欢幻想,常将幻想当作事实来描述。

“这年头,丑男丑女怎么了?”一位网友近日在新浪论坛上发出感叹。他无法理解以下的现象: 在北京,清华大学的“边缘人”芙蓉姐姐靠S型的夸张POSE火遍全国,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生芙蓉哥哥也以S型造型名声大作。一位自称叫于窜红的男人夸奖芙蓉姐姐“在我们不要脸的族群中,你已经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同时,他发誓以“不要脸”的姿态为大众制造笑声,其个人博客因此“一贱成名”,点击率飙升。在南京,菊花姐姐也以勇敢的“呼啦圈”一舞出名。 在成都,有“红衣主教”之称的黄薪在超级女声选拔赛上以一曲“小猪歌”红遍长江上下。 …… 将这些网络明星称作“丑男丑女”,只是这位网友的看法,但无疑,这些网络明星不是经典的“偶像派”,其成名无法用以往的套路来理解。 这些网络明星中,芙蓉姐姐最红火,几乎所有的论坛都在谈论她的照片、她不可思议的成名历程,无数的网友发出“为什么”的疑问,无数的网友也试图做出解释。不仅如此,关于芙蓉姐姐的新闻也出现在传统媒体上,许多记者和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本文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解答两个问题: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芙蓉姐姐,她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芙蓉姐姐为什么会红,大众究竟怎么了? “芙蓉姐姐”现象背后 舆论对芙蓉姐姐的评论普遍是“超级自恋”,一位网友的经典评论是“智商、情商超低,自我感觉超好”。不过,芙蓉姐姐的关键词不是“自恋”,而是“表演”。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一面,也有爱表现的一面。但是,如果这两者发展到极致,就会演变成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超级自我中心主义,但区别也很明显,自恋型人格内向、冷漠,表演型人格外向、热情。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自恋型人格者可以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表演型人格者一定要活在他人的注目下。 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可以一整日一整日地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深深地相思,直到憔悴地死去,最后化作水仙。他是超级自恋的,也是超级孤独的。 但孤独的自我欣赏不是芙蓉姐姐所喜好,她必须要赢得别人的欣赏。孤独的自我欣赏是自恋型人格的自恋养料,喧嚣的他人欣赏则是表演型人格的表演力量源泉。 纳喀索斯只需要看着自己的倒影就认为自己最美丽了,但芙蓉姐姐必须得到点击率。 她不是一朵“恶之花” 芙蓉姐姐没有“罪”。她只是卖力地跳舞,她还不是一朵“恶之花”。她的表演夸张而天真,但没有精心的诱惑,不必对她挥舞道德的大棒。 并且,如果理解了芙蓉姐姐的心理机制,都不必对她进行口诛笔伐。 对自己有利的归因和幻想是表演型人格的基石,他们笑纳一切赞美,将一切批评视为“妒忌”“不理解”,将一切缺点想象成优点,这导致了超级的自信,而超级的自信令他们非常自如地进行超级夸张的表演。超级夸张的表演引来了他人的瞠目结舌,他们将所有的瞠目结舌都想象成对自己的赞美,于是更自信,于是表演的动力更加强大。这种“赞美循环”是表演型人格的动力运作机制,会让他们一直夸张地表演下去,直到观众们全部厌倦。 这种赞美循环,比较专业的说法是“超级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的理论认为,表演型人格者像是回到了童年。和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们常常将幻想当成事实来讲述。但有经验的家长知道,不能因此去批评孩子撒谎,因为孩子们在讲述想象的时候,是当作事实来讲的,并非有意的撒谎,芙蓉姐姐也是如此。 譬如,芙蓉姐姐说她的腰围是1尺6,至于实际情况如何,网友不必太认真,不必因此抨击她“骗人”,因为她的确认为如此,并非有意“撒谎”。 “过滤器”过滤了不利信息一位朋友对我说,她很佩服芙蓉姐姐,因为她是如此勇敢,似乎什么障碍都能一跃而过。这种“佩服”是一种误解。 因为,对于表演型人格来说,阻碍他们表演的障碍——如别人的嘲讽、自己的失误以及随后的内疚、自责等基本是不存在的。在“赞美循环”的工作机制之下,她的眼睛、耳朵都有了一个马力强大的“过滤器”,只接纳了赞美,过滤了所有不利因素。 赞美听得太多,一般人会内疚,担心自己配不上,但表演型人格很少会有这种内疚。 并且,他们总感觉外界的赞美还不够,于是不断地幻想出一些自己的优点,并将这些幻想等同为事实,从而收获了充足的自我赞美。 至于批评、辱骂、指责与嘲讽等“障碍”,在表演型人格那里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些障碍,甚至还会将这些“障碍”一概归结为别人的“妒忌”“不理解”“别有用心”等。 于是,这些障碍反而进一步让他们的自我感觉更良好,表演也就变得更变本加厉。 ———————————————— 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的典型特征如下: 1.引人注目,夸张地表达情绪。 他们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可在瞬间变换情绪,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而且演技逼真,有一定感染力,被称作“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们常表现出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目。 2.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好幻想。 他们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有较强的受暗示性。他们喜欢幻想,常将幻想当作事实来描述。 3.情感易变。 他们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他们情绪炽烈,但有些肤浅,因此情感易变化无常,易失控。轻微的刺激,都可能导致他们激烈的反应。他们很容易“大惊小怪”,缺乏稳定一贯的情绪,情绪活动几乎都是对外界事务的反应。因为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留下没有真情实感、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为达目的不惜玩弄别人。 他们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献殷勤,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 5.高度的自我中心。 他们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时才合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且不遗余力。此外,表演型人格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以上是对表演型人格的描述,一个人只要符合其中多数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表演型人格。显然,芙蓉姐姐符合其中的多数特征。 —————————————————— 超级自恋是为了自我保护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具有非凡的“勇气”。他先考英语四级,
3.情感易变。
  他们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他们情绪炽烈,但有些肤浅,因此情感易变化无常,易失控。轻微的刺激,都可能导致他们激烈的反应。他们很容易“大惊小怪”,缺乏稳定一贯的情绪,情绪活动几乎都是对外界事务的反应。因为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留下没有真情实感、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为达目的不惜玩弄别人。
  他们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献殷勤,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

起来格外地带劲,他可能就需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我这么有情绪?”“是不是我也很自恋,很爱表现?” 二、认同 我们有一种愿望,但自己难以实现,而别人却做到了。于是,我们会羡慕他,仰慕他,但这是因为“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这是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小孩子是超级自恋的,也是非常可爱的,因为他们自恋得那么自然,没有一点犹豫,也没有一点造作。大人们也想这样,但我们已学会按照社会规则去行动,做不到“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所以羡慕这样的人。 我们之所以羡慕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最典型的认同。 芙蓉姐姐的确可以“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像菊花姐姐、芙蓉哥哥等人也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但他们的“表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夸张。因为那些社会规则已经在潜意识里扎下了根,为了突破这种拘束,他们必须做出更刻意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让他们的神情、动作变形,变得非常滑稽。 表演型人格是一个大人回到了孩童状态。而我们也想回到超级自恋的孩童时代,但做不到,所以非常羡慕他们。 三、比较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是非常出色的。但远不完美的我们总是缺少底气,于是需要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以获得优越感,这是比较的心理机制。 网上很多这样的评论“她这样也叫漂亮,那我就是天仙了”。还有许多女孩在一些很热门的芙蓉姐姐的帖子里链接自己的博客,诱惑网友们去她的博客“坐坐”。 芙蓉姐姐是名人,这一点让比较机制显得更加重要。拿普通人和自己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毕竟不够大,但拿名人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就大多了。 四、暗示 芙蓉姐姐的“表演”导致了一场集体性狂欢。我们一起愤怒,一起羡慕,一起比较,一起嘲讽,从而相互暗示,于是就构成了一种针对芙蓉姐姐的集体性狂欢,这种狂欢的心理机制是“集体性暗示”。 芙蓉姐姐的“赞美循环”是一种自我暗示,她不断地幻想自己很美,而自我暗示就让她相信了自己“很美”。我们的狂欢是一种集体性暗示,我们愤怒,我们羡慕,我们比较,我们嘲讽,而且暗示别人“怎么,你难道觉得我说得没道理吗?” 芙蓉姐姐的优点和弱点如此鲜明,别人当然会回应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不觉得我说得也很有道理吗?” 我们当然回应说“你说得的确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和别人迅速达成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通过网络、传统媒体和社交迅速地传播,最终构成了全社会参与的集体性暗示,也是全社会范围的集体性狂欢。 这两天,我经常想,这个集体性狂欢是不是太残酷了些。 我曾组织过一个残酷的行动。当时,2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活动,我要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几个孩子。一个孩子用种种坑蒙拐骗的方法,试图让其他孩子在最后投他一票。我们几个大人不动声色地观察这个孩子,我们不去揭穿他,因为我们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小孩子,他的手段再狡猾,我们也完全控制得了。结果,他的确争取了不少孩子,但孩子们的一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裁决:我们揭穿了他的阴谋,然后开除了他。 现在想想,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阴谋。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就在参与一个针对芙蓉姐姐的阴谋。她只管尽情地表演吧,我们只管嘻嘻哈哈地观看吧。但等我们厌倦了她小孩子一样的花样后,我们会转头离去。决定权在我们手里,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表演狂,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已。 说起来,这个集体的狂欢,我们这些看热闹的旁观者,真是有点卑鄙呢。
5.高度的自我中心。

  他们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时才合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且不遗余力。此外,表演型人格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以上是对表演型人格的描述,一个人只要符合其中多数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表演型人格。显然,芙蓉姐姐符合其中的多数特征。
——————————————————

超级自恋是为了自我保护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具有非凡的“勇气”。他先考英语四级,不及格。接着,他跳过四级去考六级,不及格。接下来,他又跳过六级去考托福,只考了570分左右。最后,他又跳过托福去考最难的GRE,只得了1700分左右的低分。
   是不是有点不对劲?不及格。接着,他跳过四级去考六级,不及格。接下来,他又跳过六级去考托福,只考了570分左右。最后,他又跳过托福去考最难的GRE,只得了1700分左右的低分。 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是的,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欺骗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实际上,他是不敢承认自己英语水平不好这个事实,也不相信自己能把英语学习好。但是,不自信的感觉非常不好,于是他给自己树了更高的目标。向别人,也向自己说,“看,我多么自信,虽然这面矮墙没有爬过去,但我相信自己能爬过那面更高的墙。” 这种特殊的勇气引来周围人一片惊叹,这些惊叹让他一时感觉非常良好。于是,在虚假的自信之下,他手忙脚乱地去爬更高的墙了,但爬墙的技能还没有提高呢。结果,他只能是一次次地跌下来,摔个鼻青脸肿。 芙蓉姐姐的情况可有一比。按照一篇对她极尽赞誉之辞的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说,她曾参加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而且目标均是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最后一直是失败。 “我要上北大”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芙蓉姐姐的真名叫史恒侠。第二次高考时发挥失常,最后被陕西工学院录取。第二年,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她忽然休学去准备高考,目标是北京大学。但就在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晚上,她遭遇车祸,多处骨折,这次高考也以失败告终。 休学一年后,她重新回到陕西工学院。她的同学们说,大一刚进校的时候,史恒侠的“穿着打扮都比较得体,整体感觉挺漂亮的”,“但是休学后再回到学校,她就变得怪怪的了。”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重新回到学校的史恒侠爱穿颜色鲜艳的紧身衣,打扮得很性感,管宿舍楼的阿姨说她的“衣服太透了”。她的男同学们承认,史恒侠走在路上回头率确实不少,但他们认为,很多人看她并不是因为觉得她漂亮在欣赏她,而是觉得她很怪。 大三时,史恒侠再次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她以“睡过道,打地铺”的决心在假期去了北大,买了很多法律方面的书籍,说要考研。这之后,每天晚上10点熄灯后她会点着蜡烛继续看书到深夜。在她的床上,到处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我要上北大!”“几年后让你们看看。” 这以后,芙蓉姐姐到2005年一共考了三次研究生,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第一次未参加考试,后两次也均告失败。 芙蓉姐姐勇气可嘉,但还有人和她一样有勇气。2003年,已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的刘立早从清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我家乡一名高中生第一年被第二志愿的重点大学录取,但他反复考虑后拒绝了,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一个高中同学,高考时分数本来可以上北京大学,但因为一时保守,不敢报,结果被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录取。毕业后,他决心圆北京大学的梦,准备了两年后考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失败。第三年再考,结果成功。 与这些例子相比。芙蓉姐姐勇则勇已,但准备上总有不足。譬如,她重新参加高考,而且目标是北京大学,其难度绝不一般。而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是在高考前两个月才开始做准备的。 超级自信是假自信那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中写到,第三次高考时,芙蓉姐姐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一切被车祸毁了。她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次车祸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出车祸后有时候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情。” 对她的大学同学来说,这也是一次转折点。她重新返回学校后,他们发现她变得“怪怪的了”,这种怪,应该就是芙蓉姐姐的表演倾向与自恋逐渐强化的开始,而这可能正是芙蓉姐姐的“调整心情”的办法。 在我看来,这次车祸,和这个第三次高考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意义。车祸就像是命运的宣判,告诉芙蓉姐姐,她的三次高考只能以失败告终,她不可能再通过高考的方式“圆北大的梦”。在屡次的挫折和车祸的打击前,芙蓉姐姐从潜意识里认输了。 但她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接受这个命运的宣判,她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她要逃避。但怎么逃避呢?就是去爬一堵更高的墙。 北大和清华周围有一个“边缘人”人群,他们很多人都有“北大梦”或“清华梦”。但就我所知,最后能圆梦的人都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认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去努力,像芙蓉姐姐这样在北大梦和清华梦之间犹豫的人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我的分析是,那次车祸后,芙蓉姐姐已经从潜意识里认输了,不自信已在她的心里扎根。但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就要表现得“超级自信”,一次次去爬同样一堵墙,如果爬不上,就再换一堵更高的墙。 连续遭受六次挫折之后,一方面,芙蓉姐姐的潜意识越来越没有自信;另一方面,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在意识上表现得越来越“超级自信”,具体就是那些非常夸张的POSE和表演。但这种自信没有深层心理动力的支持,于是表现得很假,非常不自然。 可以说,这种超级自信是一种极端的“假自信”。在照片和视频上,她的动作、神情、姿态之所以如此夸张、如此不自然,就是因为她的自信是伪装的。 所以说,芙蓉姐姐并非真正的“自我感觉超好”,她的“超级自恋”更像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她可以“逃避”,让她心安理得地不去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压力。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芙蓉姐姐的谈话表明,她不想再爬考研这堵高墙了,而是准备爬更高更高的墙。 她说:“继续考研可能暂时不会了,我会做另外一些事情,一些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树立一个最高目标,最远大的目标,至于那种目前小目标,小理想就一点点地去做。” 四种心理机制催生集体狂欢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表演型人格,这是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她为什么会红遍天?大众究竟怎么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中有四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导致大众“捧红”芙蓉姐姐。 一、投射 因为自己违反了一些内心的规则,我们下意识里会谴责自己。但自责是不愉快的,于是我们将这种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投射。 我们也有过分自恋、过分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记得那些时候,记得当时的窘态,记得嘲讽、批评与谴责。这些不良的情绪积了好多,我们需要投射到外部来。而芙蓉姐姐是最佳的投射对象,因为她比我们更自恋、更有表现欲,更出丑,而且大家一致谴责她、嘲讽她、批评她,所以我们加入到这个队伍的时候,也格外心安理得。 如果一个人对芙蓉姐姐格外地愤怒,批评
   是的,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欺骗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实际上,他是不敢承认自己英语水平不好这个事实,也不相信自己能把英语学习好。但是,不自信的感觉非常不好,于是他给自己树了更高的目标。向别人,也向自己说,“看,我多么自信,虽然这面矮墙没有爬过去,但我相信自己能爬过那面更高的墙。”
   这种特殊的勇气引来周围人一片惊叹,这些惊叹让他一时感觉非常良好。于是,在虚假的自信之下,他手忙脚乱地去爬更高的墙了,但爬墙的技能还没有提高呢。结果,他只能是一次次地跌下来,摔个鼻青脸肿。
   芙蓉姐姐的情况可有一比。按照一篇对她极尽赞誉之辞的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说,她曾参加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而且目标均是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最后一直是失败。
不及格。接着,他跳过四级去考六级,不及格。接下来,他又跳过六级去考托福,只考了570分左右。最后,他又跳过托福去考最难的GRE,只得了1700分左右的低分。 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是的,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欺骗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实际上,他是不敢承认自己英语水平不好这个事实,也不相信自己能把英语学习好。但是,不自信的感觉非常不好,于是他给自己树了更高的目标。向别人,也向自己说,“看,我多么自信,虽然这面矮墙没有爬过去,但我相信自己能爬过那面更高的墙。” 这种特殊的勇气引来周围人一片惊叹,这些惊叹让他一时感觉非常良好。于是,在虚假的自信之下,他手忙脚乱地去爬更高的墙了,但爬墙的技能还没有提高呢。结果,他只能是一次次地跌下来,摔个鼻青脸肿。 芙蓉姐姐的情况可有一比。按照一篇对她极尽赞誉之辞的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说,她曾参加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而且目标均是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最后一直是失败。 “我要上北大”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芙蓉姐姐的真名叫史恒侠。第二次高考时发挥失常,最后被陕西工学院录取。第二年,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她忽然休学去准备高考,目标是北京大学。但就在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晚上,她遭遇车祸,多处骨折,这次高考也以失败告终。 休学一年后,她重新回到陕西工学院。她的同学们说,大一刚进校的时候,史恒侠的“穿着打扮都比较得体,整体感觉挺漂亮的”,“但是休学后再回到学校,她就变得怪怪的了。”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重新回到学校的史恒侠爱穿颜色鲜艳的紧身衣,打扮得很性感,管宿舍楼的阿姨说她的“衣服太透了”。她的男同学们承认,史恒侠走在路上回头率确实不少,但他们认为,很多人看她并不是因为觉得她漂亮在欣赏她,而是觉得她很怪。 大三时,史恒侠再次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她以“睡过道,打地铺”的决心在假期去了北大,买了很多法律方面的书籍,说要考研。这之后,每天晚上10点熄灯后她会点着蜡烛继续看书到深夜。在她的床上,到处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我要上北大!”“几年后让你们看看。” 这以后,芙蓉姐姐到2005年一共考了三次研究生,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第一次未参加考试,后两次也均告失败。 芙蓉姐姐勇气可嘉,但还有人和她一样有勇气。2003年,已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的刘立早从清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我家乡一名高中生第一年被第二志愿的重点大学录取,但他反复考虑后拒绝了,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一个高中同学,高考时分数本来可以上北京大学,但因为一时保守,不敢报,结果被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录取。毕业后,他决心圆北京大学的梦,准备了两年后考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失败。第三年再考,结果成功。 与这些例子相比。芙蓉姐姐勇则勇已,但准备上总有不足。譬如,她重新参加高考,而且目标是北京大学,其难度绝不一般。而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是在高考前两个月才开始做准备的。 超级自信是假自信那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中写到,第三次高考时,芙蓉姐姐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一切被车祸毁了。她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次车祸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出车祸后有时候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情。” 对她的大学同学来说,这也是一次转折点。她重新返回学校后,他们发现她变得“怪怪的了”,这种怪,应该就是芙蓉姐姐的表演倾向与自恋逐渐强化的开始,而这可能正是芙蓉姐姐的“调整心情”的办法。 在我看来,这次车祸,和这个第三次高考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意义。车祸就像是命运的宣判,告诉芙蓉姐姐,她的三次高考只能以失败告终,她不可能再通过高考的方式“圆北大的梦”。在屡次的挫折和车祸的打击前,芙蓉姐姐从潜意识里认输了。 但她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接受这个命运的宣判,她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她要逃避。但怎么逃避呢?就是去爬一堵更高的墙。 北大和清华周围有一个“边缘人”人群,他们很多人都有“北大梦”或“清华梦”。但就我所知,最后能圆梦的人都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认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去努力,像芙蓉姐姐这样在北大梦和清华梦之间犹豫的人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我的分析是,那次车祸后,芙蓉姐姐已经从潜意识里认输了,不自信已在她的心里扎根。但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就要表现得“超级自信”,一次次去爬同样一堵墙,如果爬不上,就再换一堵更高的墙。 连续遭受六次挫折之后,一方面,芙蓉姐姐的潜意识越来越没有自信;另一方面,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在意识上表现得越来越“超级自信”,具体就是那些非常夸张的POSE和表演。但这种自信没有深层心理动力的支持,于是表现得很假,非常不自然。 可以说,这种超级自信是一种极端的“假自信”。在照片和视频上,她的动作、神情、姿态之所以如此夸张、如此不自然,就是因为她的自信是伪装的。 所以说,芙蓉姐姐并非真正的“自我感觉超好”,她的“超级自恋”更像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她可以“逃避”,让她心安理得地不去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压力。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芙蓉姐姐的谈话表明,她不想再爬考研这堵高墙了,而是准备爬更高更高的墙。 她说:“继续考研可能暂时不会了,我会做另外一些事情,一些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树立一个最高目标,最远大的目标,至于那种目前小目标,小理想就一点点地去做。” 四种心理机制催生集体狂欢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表演型人格,这是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她为什么会红遍天?大众究竟怎么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中有四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导致大众“捧红”芙蓉姐姐。 一、投射 因为自己违反了一些内心的规则,我们下意识里会谴责自己。但自责是不愉快的,于是我们将这种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投射。 我们也有过分自恋、过分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记得那些时候,记得当时的窘态,记得嘲讽、批评与谴责。这些不良的情绪积了好多,我们需要投射到外部来。而芙蓉姐姐是最佳的投射对象,因为她比我们更自恋、更有表现欲,更出丑,而且大家一致谴责她、嘲讽她、批评她,所以我们加入到这个队伍的时候,也格外心安理得。 如果一个人对芙蓉姐姐格外地愤怒,批评  
“我要上北大”起来格外地带劲,他可能就需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我这么有情绪?”“是不是我也很自恋,很爱表现?” 二、认同 我们有一种愿望,但自己难以实现,而别人却做到了。于是,我们会羡慕他,仰慕他,但这是因为“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这是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小孩子是超级自恋的,也是非常可爱的,因为他们自恋得那么自然,没有一点犹豫,也没有一点造作。大人们也想这样,但我们已学会按照社会规则去行动,做不到“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所以羡慕这样的人。 我们之所以羡慕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最典型的认同。 芙蓉姐姐的确可以“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像菊花姐姐、芙蓉哥哥等人也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但他们的“表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夸张。因为那些社会规则已经在潜意识里扎下了根,为了突破这种拘束,他们必须做出更刻意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让他们的神情、动作变形,变得非常滑稽。 表演型人格是一个大人回到了孩童状态。而我们也想回到超级自恋的孩童时代,但做不到,所以非常羡慕他们。 三、比较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是非常出色的。但远不完美的我们总是缺少底气,于是需要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以获得优越感,这是比较的心理机制。 网上很多这样的评论“她这样也叫漂亮,那我就是天仙了”。还有许多女孩在一些很热门的芙蓉姐姐的帖子里链接自己的博客,诱惑网友们去她的博客“坐坐”。 芙蓉姐姐是名人,这一点让比较机制显得更加重要。拿普通人和自己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毕竟不够大,但拿名人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就大多了。 四、暗示 芙蓉姐姐的“表演”导致了一场集体性狂欢。我们一起愤怒,一起羡慕,一起比较,一起嘲讽,从而相互暗示,于是就构成了一种针对芙蓉姐姐的集体性狂欢,这种狂欢的心理机制是“集体性暗示”。 芙蓉姐姐的“赞美循环”是一种自我暗示,她不断地幻想自己很美,而自我暗示就让她相信了自己“很美”。我们的狂欢是一种集体性暗示,我们愤怒,我们羡慕,我们比较,我们嘲讽,而且暗示别人“怎么,你难道觉得我说得没道理吗?” 芙蓉姐姐的优点和弱点如此鲜明,别人当然会回应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不觉得我说得也很有道理吗?” 我们当然回应说“你说得的确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和别人迅速达成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通过网络、传统媒体和社交迅速地传播,最终构成了全社会参与的集体性暗示,也是全社会范围的集体性狂欢。 这两天,我经常想,这个集体性狂欢是不是太残酷了些。 我曾组织过一个残酷的行动。当时,2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活动,我要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几个孩子。一个孩子用种种坑蒙拐骗的方法,试图让其他孩子在最后投他一票。我们几个大人不动声色地观察这个孩子,我们不去揭穿他,因为我们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小孩子,他的手段再狡猾,我们也完全控制得了。结果,他的确争取了不少孩子,但孩子们的一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裁决:我们揭穿了他的阴谋,然后开除了他。 现在想想,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阴谋。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就在参与一个针对芙蓉姐姐的阴谋。她只管尽情地表演吧,我们只管嘻嘻哈哈地观看吧。但等我们厌倦了她小孩子一样的花样后,我们会转头离去。决定权在我们手里,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表演狂,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已。 说起来,这个集体的狂欢,我们这些看热闹的旁观者,真是有点卑鄙呢。
   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芙蓉姐姐的真名叫史恒侠。第二次高考时发挥失常,最后被陕西工学院录取。第二年,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她忽然休学去准备高考,目标是北京大学。但就在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晚上,她遭遇车祸,多处骨折,这次高考也以失败告终。
   休学一年后,她重新回到陕西工学院。她的同学们说,大一刚进校的时候,史恒侠的“穿着打扮都比较得体,整体感觉挺漂亮的”,“但是休学后再回到学校,她就变得怪怪的了。”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重新回到学校的史恒侠爱穿颜色鲜艳的紧身衣,打扮得很性感,管宿舍楼的阿姨说她的“衣服太透了”。她的男同学们承认,史恒侠走在路上回头率确实不少,但他们认为,很多人看她并不是因为觉得她漂亮在欣赏她,而是觉得她很怪。不及格。接着,他跳过四级去考六级,不及格。接下来,他又跳过六级去考托福,只考了570分左右。最后,他又跳过托福去考最难的GRE,只得了1700分左右的低分。 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是的,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欺骗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实际上,他是不敢承认自己英语水平不好这个事实,也不相信自己能把英语学习好。但是,不自信的感觉非常不好,于是他给自己树了更高的目标。向别人,也向自己说,“看,我多么自信,虽然这面矮墙没有爬过去,但我相信自己能爬过那面更高的墙。” 这种特殊的勇气引来周围人一片惊叹,这些惊叹让他一时感觉非常良好。于是,在虚假的自信之下,他手忙脚乱地去爬更高的墙了,但爬墙的技能还没有提高呢。结果,他只能是一次次地跌下来,摔个鼻青脸肿。 芙蓉姐姐的情况可有一比。按照一篇对她极尽赞誉之辞的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说,她曾参加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而且目标均是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最后一直是失败。 “我要上北大”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芙蓉姐姐的真名叫史恒侠。第二次高考时发挥失常,最后被陕西工学院录取。第二年,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她忽然休学去准备高考,目标是北京大学。但就在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晚上,她遭遇车祸,多处骨折,这次高考也以失败告终。 休学一年后,她重新回到陕西工学院。她的同学们说,大一刚进校的时候,史恒侠的“穿着打扮都比较得体,整体感觉挺漂亮的”,“但是休学后再回到学校,她就变得怪怪的了。”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重新回到学校的史恒侠爱穿颜色鲜艳的紧身衣,打扮得很性感,管宿舍楼的阿姨说她的“衣服太透了”。她的男同学们承认,史恒侠走在路上回头率确实不少,但他们认为,很多人看她并不是因为觉得她漂亮在欣赏她,而是觉得她很怪。 大三时,史恒侠再次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她以“睡过道,打地铺”的决心在假期去了北大,买了很多法律方面的书籍,说要考研。这之后,每天晚上10点熄灯后她会点着蜡烛继续看书到深夜。在她的床上,到处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我要上北大!”“几年后让你们看看。” 这以后,芙蓉姐姐到2005年一共考了三次研究生,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第一次未参加考试,后两次也均告失败。 芙蓉姐姐勇气可嘉,但还有人和她一样有勇气。2003年,已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的刘立早从清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我家乡一名高中生第一年被第二志愿的重点大学录取,但他反复考虑后拒绝了,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一个高中同学,高考时分数本来可以上北京大学,但因为一时保守,不敢报,结果被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录取。毕业后,他决心圆北京大学的梦,准备了两年后考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失败。第三年再考,结果成功。 与这些例子相比。芙蓉姐姐勇则勇已,但准备上总有不足。譬如,她重新参加高考,而且目标是北京大学,其难度绝不一般。而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是在高考前两个月才开始做准备的。 超级自信是假自信那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中写到,第三次高考时,芙蓉姐姐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一切被车祸毁了。她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次车祸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出车祸后有时候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情。” 对她的大学同学来说,这也是一次转折点。她重新返回学校后,他们发现她变得“怪怪的了”,这种怪,应该就是芙蓉姐姐的表演倾向与自恋逐渐强化的开始,而这可能正是芙蓉姐姐的“调整心情”的办法。 在我看来,这次车祸,和这个第三次高考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意义。车祸就像是命运的宣判,告诉芙蓉姐姐,她的三次高考只能以失败告终,她不可能再通过高考的方式“圆北大的梦”。在屡次的挫折和车祸的打击前,芙蓉姐姐从潜意识里认输了。 但她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接受这个命运的宣判,她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她要逃避。但怎么逃避呢?就是去爬一堵更高的墙。 北大和清华周围有一个“边缘人”人群,他们很多人都有“北大梦”或“清华梦”。但就我所知,最后能圆梦的人都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认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去努力,像芙蓉姐姐这样在北大梦和清华梦之间犹豫的人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我的分析是,那次车祸后,芙蓉姐姐已经从潜意识里认输了,不自信已在她的心里扎根。但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就要表现得“超级自信”,一次次去爬同样一堵墙,如果爬不上,就再换一堵更高的墙。 连续遭受六次挫折之后,一方面,芙蓉姐姐的潜意识越来越没有自信;另一方面,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在意识上表现得越来越“超级自信”,具体就是那些非常夸张的POSE和表演。但这种自信没有深层心理动力的支持,于是表现得很假,非常不自然。 可以说,这种超级自信是一种极端的“假自信”。在照片和视频上,她的动作、神情、姿态之所以如此夸张、如此不自然,就是因为她的自信是伪装的。 所以说,芙蓉姐姐并非真正的“自我感觉超好”,她的“超级自恋”更像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她可以“逃避”,让她心安理得地不去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压力。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芙蓉姐姐的谈话表明,她不想再爬考研这堵高墙了,而是准备爬更高更高的墙。 她说:“继续考研可能暂时不会了,我会做另外一些事情,一些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树立一个最高目标,最远大的目标,至于那种目前小目标,小理想就一点点地去做。” 四种心理机制催生集体狂欢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表演型人格,这是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她为什么会红遍天?大众究竟怎么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中有四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导致大众“捧红”芙蓉姐姐。 一、投射 因为自己违反了一些内心的规则,我们下意识里会谴责自己。但自责是不愉快的,于是我们将这种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投射。 我们也有过分自恋、过分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记得那些时候,记得当时的窘态,记得嘲讽、批评与谴责。这些不良的情绪积了好多,我们需要投射到外部来。而芙蓉姐姐是最佳的投射对象,因为她比我们更自恋、更有表现欲,更出丑,而且大家一致谴责她、嘲讽她、批评她,所以我们加入到这个队伍的时候,也格外心安理得。 如果一个人对芙蓉姐姐格外地愤怒,批评
   大三时,史恒侠再次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她以“睡过道,打地铺”的决心在假期去了北大,买了很多法律方面的书籍,说要考研。这之后,每天晚上10点熄灯后她会点着蜡烛继续看书到深夜。在她的床上,到处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我要上北大!”“几年后让你们看看。”
   这以后,芙蓉姐姐到2005年一共考了三次研究生,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第一次未参加考试,后两次也均告失败。
   芙蓉姐姐勇气可嘉,但还有人和她一样有勇气。2003年,已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的刘立早从清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我家乡一名高中生第一年被第二志愿的重点大学录取,但他反复考虑后拒绝了,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一个高中同学,高考时分数本来可以上北京大学,但因为一时保守,不敢报,结果被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录取。毕业后,他决心圆北京大学的梦,准备了两年后考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失败。第三年再考,结果成功。
   与这些例子相比。芙蓉姐姐勇则勇已,但准备上总有不足。譬如,她重新参加高考,而且目标是北京大学,其难度绝不一般。而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是在高考前两个月才开始做准备的。


超级自信是假自信
   那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中写到,第三次高考时,芙蓉姐姐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一切被车祸毁了。她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次车祸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出车祸后有时候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情。”

   对她的大学同学来说,这也是一次转折点。她重新返回学校后,他们发现她变得“怪怪的了”,这种怪,应该就是芙蓉姐姐的表演倾向与自恋逐渐强化的开始,而这可能正是芙蓉姐姐的“调整心情”的办法。
   在我看来,这次车祸,和这个第三次高考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意义。车祸就像是命运的宣判,告诉芙蓉姐姐,她的三次高考只能以失败告终,她不可能再通过高考的方式“圆北大的梦”。在屡次的挫折和车祸的打击前,芙蓉姐姐从潜意识里认输了。
   但她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接受这个命运的宣判,她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她要逃避。但怎么逃避呢?就是去爬一堵更高的墙。

   北大和清华周围有一个“边缘人”人群,他们很多人都有“北大梦”或“清华梦”。但就我所知,最后能圆梦的人都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认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去努力,像芙蓉姐姐这样在北大梦和清华梦之间犹豫的人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我的分析是,那次车祸后,芙蓉姐姐已经从潜意识里认输了,不自信已在她的心里扎根。但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就要表现得“超级自信”,一次次去爬同样一堵墙,如果爬不上,就再换一堵更高的墙。
   连续遭受六次挫折之后,一方面,芙蓉姐姐的潜意识越来越没有自信;另一方面,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在意识上表现得越来越“超级自信”,具体就是那些非常夸张的POSE和表演。但这种自信没有深层心理动力的支持,于是表现得很假,非常不自然。

   可以说,这种超级自信是一种极端的“假自信”。在照片和视频上,她的动作、神情、姿态之所以如此夸张、如此不自然,就是因为她的自信是伪装的。
   所以说,芙蓉姐姐并非真正的“自我感觉超好”,她的“超级自恋”更像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她可以“逃避”,让她心安理得地不去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压力。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芙蓉姐姐的谈话表明,她不想再爬考研这堵高墙了,而是准备爬更高更高的墙。不及格。接着,他跳过四级去考六级,不及格。接下来,他又跳过六级去考托福,只考了570分左右。最后,他又跳过托福去考最难的GRE,只得了1700分左右的低分。 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是的,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欺骗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实际上,他是不敢承认自己英语水平不好这个事实,也不相信自己能把英语学习好。但是,不自信的感觉非常不好,于是他给自己树了更高的目标。向别人,也向自己说,“看,我多么自信,虽然这面矮墙没有爬过去,但我相信自己能爬过那面更高的墙。” 这种特殊的勇气引来周围人一片惊叹,这些惊叹让他一时感觉非常良好。于是,在虚假的自信之下,他手忙脚乱地去爬更高的墙了,但爬墙的技能还没有提高呢。结果,他只能是一次次地跌下来,摔个鼻青脸肿。 芙蓉姐姐的情况可有一比。按照一篇对她极尽赞誉之辞的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说,她曾参加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而且目标均是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最后一直是失败。 “我要上北大”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芙蓉姐姐的真名叫史恒侠。第二次高考时发挥失常,最后被陕西工学院录取。第二年,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她忽然休学去准备高考,目标是北京大学。但就在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晚上,她遭遇车祸,多处骨折,这次高考也以失败告终。 休学一年后,她重新回到陕西工学院。她的同学们说,大一刚进校的时候,史恒侠的“穿着打扮都比较得体,整体感觉挺漂亮的”,“但是休学后再回到学校,她就变得怪怪的了。”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重新回到学校的史恒侠爱穿颜色鲜艳的紧身衣,打扮得很性感,管宿舍楼的阿姨说她的“衣服太透了”。她的男同学们承认,史恒侠走在路上回头率确实不少,但他们认为,很多人看她并不是因为觉得她漂亮在欣赏她,而是觉得她很怪。 大三时,史恒侠再次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她以“睡过道,打地铺”的决心在假期去了北大,买了很多法律方面的书籍,说要考研。这之后,每天晚上10点熄灯后她会点着蜡烛继续看书到深夜。在她的床上,到处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我要上北大!”“几年后让你们看看。” 这以后,芙蓉姐姐到2005年一共考了三次研究生,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第一次未参加考试,后两次也均告失败。 芙蓉姐姐勇气可嘉,但还有人和她一样有勇气。2003年,已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的刘立早从清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我家乡一名高中生第一年被第二志愿的重点大学录取,但他反复考虑后拒绝了,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一个高中同学,高考时分数本来可以上北京大学,但因为一时保守,不敢报,结果被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录取。毕业后,他决心圆北京大学的梦,准备了两年后考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失败。第三年再考,结果成功。 与这些例子相比。芙蓉姐姐勇则勇已,但准备上总有不足。譬如,她重新参加高考,而且目标是北京大学,其难度绝不一般。而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是在高考前两个月才开始做准备的。 超级自信是假自信那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中写到,第三次高考时,芙蓉姐姐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一切被车祸毁了。她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次车祸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出车祸后有时候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情。” 对她的大学同学来说,这也是一次转折点。她重新返回学校后,他们发现她变得“怪怪的了”,这种怪,应该就是芙蓉姐姐的表演倾向与自恋逐渐强化的开始,而这可能正是芙蓉姐姐的“调整心情”的办法。 在我看来,这次车祸,和这个第三次高考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意义。车祸就像是命运的宣判,告诉芙蓉姐姐,她的三次高考只能以失败告终,她不可能再通过高考的方式“圆北大的梦”。在屡次的挫折和车祸的打击前,芙蓉姐姐从潜意识里认输了。 但她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接受这个命运的宣判,她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她要逃避。但怎么逃避呢?就是去爬一堵更高的墙。 北大和清华周围有一个“边缘人”人群,他们很多人都有“北大梦”或“清华梦”。但就我所知,最后能圆梦的人都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认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去努力,像芙蓉姐姐这样在北大梦和清华梦之间犹豫的人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我的分析是,那次车祸后,芙蓉姐姐已经从潜意识里认输了,不自信已在她的心里扎根。但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就要表现得“超级自信”,一次次去爬同样一堵墙,如果爬不上,就再换一堵更高的墙。 连续遭受六次挫折之后,一方面,芙蓉姐姐的潜意识越来越没有自信;另一方面,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在意识上表现得越来越“超级自信”,具体就是那些非常夸张的POSE和表演。但这种自信没有深层心理动力的支持,于是表现得很假,非常不自然。 可以说,这种超级自信是一种极端的“假自信”。在照片和视频上,她的动作、神情、姿态之所以如此夸张、如此不自然,就是因为她的自信是伪装的。 所以说,芙蓉姐姐并非真正的“自我感觉超好”,她的“超级自恋”更像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她可以“逃避”,让她心安理得地不去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压力。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芙蓉姐姐的谈话表明,她不想再爬考研这堵高墙了,而是准备爬更高更高的墙。 她说:“继续考研可能暂时不会了,我会做另外一些事情,一些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树立一个最高目标,最远大的目标,至于那种目前小目标,小理想就一点点地去做。” 四种心理机制催生集体狂欢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表演型人格,这是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她为什么会红遍天?大众究竟怎么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中有四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导致大众“捧红”芙蓉姐姐。 一、投射 因为自己违反了一些内心的规则,我们下意识里会谴责自己。但自责是不愉快的,于是我们将这种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投射。 我们也有过分自恋、过分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记得那些时候,记得当时的窘态,记得嘲讽、批评与谴责。这些不良的情绪积了好多,我们需要投射到外部来。而芙蓉姐姐是最佳的投射对象,因为她比我们更自恋、更有表现欲,更出丑,而且大家一致谴责她、嘲讽她、批评她,所以我们加入到这个队伍的时候,也格外心安理得。 如果一个人对芙蓉姐姐格外地愤怒,批评
   她说:“继续考研可能暂时不会了,我会做另外一些事情,一些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树立一个最高目标,最远大的目标,至于那种目前小目标,小理想就一点点地去做。”

            不及格。接着,他跳过四级去考六级,不及格。接下来,他又跳过六级去考托福,只考了570分左右。最后,他又跳过托福去考最难的GRE,只得了1700分左右的低分。 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是的,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欺骗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实际上,他是不敢承认自己英语水平不好这个事实,也不相信自己能把英语学习好。但是,不自信的感觉非常不好,于是他给自己树了更高的目标。向别人,也向自己说,“看,我多么自信,虽然这面矮墙没有爬过去,但我相信自己能爬过那面更高的墙。” 这种特殊的勇气引来周围人一片惊叹,这些惊叹让他一时感觉非常良好。于是,在虚假的自信之下,他手忙脚乱地去爬更高的墙了,但爬墙的技能还没有提高呢。结果,他只能是一次次地跌下来,摔个鼻青脸肿。 芙蓉姐姐的情况可有一比。按照一篇对她极尽赞誉之辞的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说,她曾参加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而且目标均是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最后一直是失败。 “我要上北大”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芙蓉姐姐的真名叫史恒侠。第二次高考时发挥失常,最后被陕西工学院录取。第二年,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她忽然休学去准备高考,目标是北京大学。但就在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晚上,她遭遇车祸,多处骨折,这次高考也以失败告终。 休学一年后,她重新回到陕西工学院。她的同学们说,大一刚进校的时候,史恒侠的“穿着打扮都比较得体,整体感觉挺漂亮的”,“但是休学后再回到学校,她就变得怪怪的了。”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重新回到学校的史恒侠爱穿颜色鲜艳的紧身衣,打扮得很性感,管宿舍楼的阿姨说她的“衣服太透了”。她的男同学们承认,史恒侠走在路上回头率确实不少,但他们认为,很多人看她并不是因为觉得她漂亮在欣赏她,而是觉得她很怪。 大三时,史恒侠再次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她以“睡过道,打地铺”的决心在假期去了北大,买了很多法律方面的书籍,说要考研。这之后,每天晚上10点熄灯后她会点着蜡烛继续看书到深夜。在她的床上,到处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我要上北大!”“几年后让你们看看。” 这以后,芙蓉姐姐到2005年一共考了三次研究生,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第一次未参加考试,后两次也均告失败。 芙蓉姐姐勇气可嘉,但还有人和她一样有勇气。2003年,已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的刘立早从清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我家乡一名高中生第一年被第二志愿的重点大学录取,但他反复考虑后拒绝了,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一个高中同学,高考时分数本来可以上北京大学,但因为一时保守,不敢报,结果被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录取。毕业后,他决心圆北京大学的梦,准备了两年后考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失败。第三年再考,结果成功。 与这些例子相比。芙蓉姐姐勇则勇已,但准备上总有不足。譬如,她重新参加高考,而且目标是北京大学,其难度绝不一般。而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是在高考前两个月才开始做准备的。 超级自信是假自信那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中写到,第三次高考时,芙蓉姐姐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一切被车祸毁了。她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次车祸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出车祸后有时候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情。” 对她的大学同学来说,这也是一次转折点。她重新返回学校后,他们发现她变得“怪怪的了”,这种怪,应该就是芙蓉姐姐的表演倾向与自恋逐渐强化的开始,而这可能正是芙蓉姐姐的“调整心情”的办法。 在我看来,这次车祸,和这个第三次高考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意义。车祸就像是命运的宣判,告诉芙蓉姐姐,她的三次高考只能以失败告终,她不可能再通过高考的方式“圆北大的梦”。在屡次的挫折和车祸的打击前,芙蓉姐姐从潜意识里认输了。 但她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接受这个命运的宣判,她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她要逃避。但怎么逃避呢?就是去爬一堵更高的墙。 北大和清华周围有一个“边缘人”人群,他们很多人都有“北大梦”或“清华梦”。但就我所知,最后能圆梦的人都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认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去努力,像芙蓉姐姐这样在北大梦和清华梦之间犹豫的人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我的分析是,那次车祸后,芙蓉姐姐已经从潜意识里认输了,不自信已在她的心里扎根。但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就要表现得“超级自信”,一次次去爬同样一堵墙,如果爬不上,就再换一堵更高的墙。 连续遭受六次挫折之后,一方面,芙蓉姐姐的潜意识越来越没有自信;另一方面,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在意识上表现得越来越“超级自信”,具体就是那些非常夸张的POSE和表演。但这种自信没有深层心理动力的支持,于是表现得很假,非常不自然。 可以说,这种超级自信是一种极端的“假自信”。在照片和视频上,她的动作、神情、姿态之所以如此夸张、如此不自然,就是因为她的自信是伪装的。 所以说,芙蓉姐姐并非真正的“自我感觉超好”,她的“超级自恋”更像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她可以“逃避”,让她心安理得地不去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压力。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芙蓉姐姐的谈话表明,她不想再爬考研这堵高墙了,而是准备爬更高更高的墙。 她说:“继续考研可能暂时不会了,我会做另外一些事情,一些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树立一个最高目标,最远大的目标,至于那种目前小目标,小理想就一点点地去做。” 四种心理机制催生集体狂欢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表演型人格,这是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她为什么会红遍天?大众究竟怎么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中有四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导致大众“捧红”芙蓉姐姐。 一、投射 因为自己违反了一些内心的规则,我们下意识里会谴责自己。但自责是不愉快的,于是我们将这种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投射。 我们也有过分自恋、过分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记得那些时候,记得当时的窘态,记得嘲讽、批评与谴责。这些不良的情绪积了好多,我们需要投射到外部来。而芙蓉姐姐是最佳的投射对象,因为她比我们更自恋、更有表现欲,更出丑,而且大家一致谴责她、嘲讽她、批评她,所以我们加入到这个队伍的时候,也格外心安理得。 如果一个人对芙蓉姐姐格外地愤怒,批评四种心理机制催生集体狂欢
   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表演型人格,这是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她为什么会红遍天?大众究竟怎么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中有四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导致大众“捧红”芙蓉姐姐。

不及格。接着,他跳过四级去考六级,不及格。接下来,他又跳过六级去考托福,只考了570分左右。最后,他又跳过托福去考最难的GRE,只得了1700分左右的低分。 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是的,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欺骗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实际上,他是不敢承认自己英语水平不好这个事实,也不相信自己能把英语学习好。但是,不自信的感觉非常不好,于是他给自己树了更高的目标。向别人,也向自己说,“看,我多么自信,虽然这面矮墙没有爬过去,但我相信自己能爬过那面更高的墙。” 这种特殊的勇气引来周围人一片惊叹,这些惊叹让他一时感觉非常良好。于是,在虚假的自信之下,他手忙脚乱地去爬更高的墙了,但爬墙的技能还没有提高呢。结果,他只能是一次次地跌下来,摔个鼻青脸肿。 芙蓉姐姐的情况可有一比。按照一篇对她极尽赞誉之辞的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说,她曾参加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而且目标均是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最后一直是失败。 “我要上北大”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芙蓉姐姐的真名叫史恒侠。第二次高考时发挥失常,最后被陕西工学院录取。第二年,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她忽然休学去准备高考,目标是北京大学。但就在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晚上,她遭遇车祸,多处骨折,这次高考也以失败告终。 休学一年后,她重新回到陕西工学院。她的同学们说,大一刚进校的时候,史恒侠的“穿着打扮都比较得体,整体感觉挺漂亮的”,“但是休学后再回到学校,她就变得怪怪的了。”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重新回到学校的史恒侠爱穿颜色鲜艳的紧身衣,打扮得很性感,管宿舍楼的阿姨说她的“衣服太透了”。她的男同学们承认,史恒侠走在路上回头率确实不少,但他们认为,很多人看她并不是因为觉得她漂亮在欣赏她,而是觉得她很怪。 大三时,史恒侠再次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她以“睡过道,打地铺”的决心在假期去了北大,买了很多法律方面的书籍,说要考研。这之后,每天晚上10点熄灯后她会点着蜡烛继续看书到深夜。在她的床上,到处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我要上北大!”“几年后让你们看看。” 这以后,芙蓉姐姐到2005年一共考了三次研究生,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第一次未参加考试,后两次也均告失败。 芙蓉姐姐勇气可嘉,但还有人和她一样有勇气。2003年,已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的刘立早从清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我家乡一名高中生第一年被第二志愿的重点大学录取,但他反复考虑后拒绝了,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一个高中同学,高考时分数本来可以上北京大学,但因为一时保守,不敢报,结果被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录取。毕业后,他决心圆北京大学的梦,准备了两年后考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失败。第三年再考,结果成功。 与这些例子相比。芙蓉姐姐勇则勇已,但准备上总有不足。譬如,她重新参加高考,而且目标是北京大学,其难度绝不一般。而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是在高考前两个月才开始做准备的。 超级自信是假自信那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中写到,第三次高考时,芙蓉姐姐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一切被车祸毁了。她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次车祸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出车祸后有时候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情。” 对她的大学同学来说,这也是一次转折点。她重新返回学校后,他们发现她变得“怪怪的了”,这种怪,应该就是芙蓉姐姐的表演倾向与自恋逐渐强化的开始,而这可能正是芙蓉姐姐的“调整心情”的办法。 在我看来,这次车祸,和这个第三次高考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意义。车祸就像是命运的宣判,告诉芙蓉姐姐,她的三次高考只能以失败告终,她不可能再通过高考的方式“圆北大的梦”。在屡次的挫折和车祸的打击前,芙蓉姐姐从潜意识里认输了。 但她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接受这个命运的宣判,她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她要逃避。但怎么逃避呢?就是去爬一堵更高的墙。 北大和清华周围有一个“边缘人”人群,他们很多人都有“北大梦”或“清华梦”。但就我所知,最后能圆梦的人都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认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去努力,像芙蓉姐姐这样在北大梦和清华梦之间犹豫的人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我的分析是,那次车祸后,芙蓉姐姐已经从潜意识里认输了,不自信已在她的心里扎根。但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就要表现得“超级自信”,一次次去爬同样一堵墙,如果爬不上,就再换一堵更高的墙。 连续遭受六次挫折之后,一方面,芙蓉姐姐的潜意识越来越没有自信;另一方面,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在意识上表现得越来越“超级自信”,具体就是那些非常夸张的POSE和表演。但这种自信没有深层心理动力的支持,于是表现得很假,非常不自然。 可以说,这种超级自信是一种极端的“假自信”。在照片和视频上,她的动作、神情、姿态之所以如此夸张、如此不自然,就是因为她的自信是伪装的。 所以说,芙蓉姐姐并非真正的“自我感觉超好”,她的“超级自恋”更像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她可以“逃避”,让她心安理得地不去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压力。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芙蓉姐姐的谈话表明,她不想再爬考研这堵高墙了,而是准备爬更高更高的墙。 她说:“继续考研可能暂时不会了,我会做另外一些事情,一些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树立一个最高目标,最远大的目标,至于那种目前小目标,小理想就一点点地去做。” 四种心理机制催生集体狂欢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表演型人格,这是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她为什么会红遍天?大众究竟怎么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中有四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导致大众“捧红”芙蓉姐姐。 一、投射 因为自己违反了一些内心的规则,我们下意识里会谴责自己。但自责是不愉快的,于是我们将这种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投射。 我们也有过分自恋、过分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记得那些时候,记得当时的窘态,记得嘲讽、批评与谴责。这些不良的情绪积了好多,我们需要投射到外部来。而芙蓉姐姐是最佳的投射对象,因为她比我们更自恋、更有表现欲,更出丑,而且大家一致谴责她、嘲讽她、批评她,所以我们加入到这个队伍的时候,也格外心安理得。 如果一个人对芙蓉姐姐格外地愤怒,批评 一、投射
   因为自己违反了一些内心的规则,我们下意识里会谴责自己。但自责是不愉快的,于是我们将这种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投射。
   我们也有过分自恋、过分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记得那些时候,记得当时的窘态,记得嘲讽、批评与谴责。这些不良的情绪积了好多,我们需要投射到外部来。而芙蓉姐姐是最佳的投射对象,因为她比我们更自恋、更有表现欲,更出丑,而且大家一致谴责她、嘲讽她、批评她,所以我们加入到这个队伍的时候,也格外心安理得。 “这年头,丑男丑女怎么了?”一位网友近日在新浪论坛上发出感叹。他无法理解以下的现象: 在北京,清华大学的“边缘人”芙蓉姐姐靠S型的夸张POSE火遍全国,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生芙蓉哥哥也以S型造型名声大作。一位自称叫于窜红的男人夸奖芙蓉姐姐“在我们不要脸的族群中,你已经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同时,他发誓以“不要脸”的姿态为大众制造笑声,其个人博客因此“一贱成名”,点击率飙升。在南京,菊花姐姐也以勇敢的“呼啦圈”一舞出名。 在成都,有“红衣主教”之称的黄薪在超级女声选拔赛上以一曲“小猪歌”红遍长江上下。 …… 将这些网络明星称作“丑男丑女”,只是这位网友的看法,但无疑,这些网络明星不是经典的“偶像派”,其成名无法用以往的套路来理解。 这些网络明星中,芙蓉姐姐最红火,几乎所有的论坛都在谈论她的照片、她不可思议的成名历程,无数的网友发出“为什么”的疑问,无数的网友也试图做出解释。不仅如此,关于芙蓉姐姐的新闻也出现在传统媒体上,许多记者和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本文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解答两个问题: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芙蓉姐姐,她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芙蓉姐姐为什么会红,大众究竟怎么了? “芙蓉姐姐”现象背后 舆论对芙蓉姐姐的评论普遍是“超级自恋”,一位网友的经典评论是“智商、情商超低,自我感觉超好”。不过,芙蓉姐姐的关键词不是“自恋”,而是“表演”。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一面,也有爱表现的一面。但是,如果这两者发展到极致,就会演变成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超级自我中心主义,但区别也很明显,自恋型人格内向、冷漠,表演型人格外向、热情。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自恋型人格者可以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表演型人格者一定要活在他人的注目下。 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可以一整日一整日地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深深地相思,直到憔悴地死去,最后化作水仙。他是超级自恋的,也是超级孤独的。 但孤独的自我欣赏不是芙蓉姐姐所喜好,她必须要赢得别人的欣赏。孤独的自我欣赏是自恋型人格的自恋养料,喧嚣的他人欣赏则是表演型人格的表演力量源泉。 纳喀索斯只需要看着自己的倒影就认为自己最美丽了,但芙蓉姐姐必须得到点击率。 她不是一朵“恶之花” 芙蓉姐姐没有“罪”。她只是卖力地跳舞,她还不是一朵“恶之花”。她的表演夸张而天真,但没有精心的诱惑,不必对她挥舞道德的大棒。 并且,如果理解了芙蓉姐姐的心理机制,都不必对她进行口诛笔伐。 对自己有利的归因和幻想是表演型人格的基石,他们笑纳一切赞美,将一切批评视为“妒忌”“不理解”,将一切缺点想象成优点,这导致了超级的自信,而超级的自信令他们非常自如地进行超级夸张的表演。超级夸张的表演引来了他人的瞠目结舌,他们将所有的瞠目结舌都想象成对自己的赞美,于是更自信,于是表演的动力更加强大。这种“赞美循环”是表演型人格的动力运作机制,会让他们一直夸张地表演下去,直到观众们全部厌倦。 这种赞美循环,比较专业的说法是“超级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的理论认为,表演型人格者像是回到了童年。和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们常常将幻想当成事实来讲述。但有经验的家长知道,不能因此去批评孩子撒谎,因为孩子们在讲述想象的时候,是当作事实来讲的,并非有意的撒谎,芙蓉姐姐也是如此。 譬如,芙蓉姐姐说她的腰围是1尺6,至于实际情况如何,网友不必太认真,不必因此抨击她“骗人”,因为她的确认为如此,并非有意“撒谎”。 “过滤器”过滤了不利信息一位朋友对我说,她很佩服芙蓉姐姐,因为她是如此勇敢,似乎什么障碍都能一跃而过。这种“佩服”是一种误解。 因为,对于表演型人格来说,阻碍他们表演的障碍——如别人的嘲讽、自己的失误以及随后的内疚、自责等基本是不存在的。在“赞美循环”的工作机制之下,她的眼睛、耳朵都有了一个马力强大的“过滤器”,只接纳了赞美,过滤了所有不利因素。 赞美听得太多,一般人会内疚,担心自己配不上,但表演型人格很少会有这种内疚。 并且,他们总感觉外界的赞美还不够,于是不断地幻想出一些自己的优点,并将这些幻想等同为事实,从而收获了充足的自我赞美。 至于批评、辱骂、指责与嘲讽等“障碍”,在表演型人格那里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些障碍,甚至还会将这些“障碍”一概归结为别人的“妒忌”“不理解”“别有用心”等。 于是,这些障碍反而进一步让他们的自我感觉更良好,表演也就变得更变本加厉。 ———————————————— 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的典型特征如下: 1.引人注目,夸张地表达情绪。 他们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可在瞬间变换情绪,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而且演技逼真,有一定感染力,被称作“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们常表现出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目。 2.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好幻想。 他们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有较强的受暗示性。他们喜欢幻想,常将幻想当作事实来描述。 3.情感易变。 他们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他们情绪炽烈,但有些肤浅,因此情感易变化无常,易失控。轻微的刺激,都可能导致他们激烈的反应。他们很容易“大惊小怪”,缺乏稳定一贯的情绪,情绪活动几乎都是对外界事务的反应。因为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留下没有真情实感、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为达目的不惜玩弄别人。 他们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献殷勤,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 5.高度的自我中心。 他们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时才合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且不遗余力。此外,表演型人格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以上是对表演型人格的描述,一个人只要符合其中多数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表演型人格。显然,芙蓉姐姐符合其中的多数特征。 —————————————————— 超级自恋是为了自我保护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具有非凡的“勇气”。他先考英语四级,
   如果一个人对芙蓉姐姐格外地愤怒,批评起来格外地带劲,他可能就需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我这么有情绪?”“是不是我也很自恋,很爱表现?”
   
二、认同

   我们有一种愿望,但自己难以实现,而别人却做到了。于是,我们会羡慕他,仰慕他,但这是因为“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这是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小孩子是超级自恋的,也是非常可爱的,因为他们自恋得那么自然,没有一点犹豫,也没有一点造作。大人们也想这样,但我们已学会按照社会规则去行动,做不到“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所以羡慕这样的人。
   我们之所以羡慕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最典型的认同。

   芙蓉姐姐的确可以“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像菊花姐姐、芙蓉哥哥等人也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但他们的“表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夸张。因为那些社会规则已经在潜意识里扎下了根,为了突破这种拘束,他们必须做出更刻意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让他们的神情、动作变形,变得非常滑稽。
   表演型人格是一个大人回到了孩童状态。而我们也想回到超级自恋的孩童时代,但做不到,所以非常羡慕他们。
   

三、比较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是非常出色的。但远不完美的我们总是缺少底气,于是需要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以获得优越感,这是比较的心理机制。
   网上很多这样的评论“她这样也叫漂亮,那我就是天仙了”。还有许多女孩在一些很热门的芙蓉姐姐的帖子里链接自己的博客,诱惑网友们去她的博客“坐坐”。不及格。接着,他跳过四级去考六级,不及格。接下来,他又跳过六级去考托福,只考了570分左右。最后,他又跳过托福去考最难的GRE,只得了1700分左右的低分。 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是的,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欺骗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实际上,他是不敢承认自己英语水平不好这个事实,也不相信自己能把英语学习好。但是,不自信的感觉非常不好,于是他给自己树了更高的目标。向别人,也向自己说,“看,我多么自信,虽然这面矮墙没有爬过去,但我相信自己能爬过那面更高的墙。” 这种特殊的勇气引来周围人一片惊叹,这些惊叹让他一时感觉非常良好。于是,在虚假的自信之下,他手忙脚乱地去爬更高的墙了,但爬墙的技能还没有提高呢。结果,他只能是一次次地跌下来,摔个鼻青脸肿。 芙蓉姐姐的情况可有一比。按照一篇对她极尽赞誉之辞的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说,她曾参加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而且目标均是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最后一直是失败。 “我要上北大”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芙蓉姐姐的真名叫史恒侠。第二次高考时发挥失常,最后被陕西工学院录取。第二年,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她忽然休学去准备高考,目标是北京大学。但就在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晚上,她遭遇车祸,多处骨折,这次高考也以失败告终。 休学一年后,她重新回到陕西工学院。她的同学们说,大一刚进校的时候,史恒侠的“穿着打扮都比较得体,整体感觉挺漂亮的”,“但是休学后再回到学校,她就变得怪怪的了。”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重新回到学校的史恒侠爱穿颜色鲜艳的紧身衣,打扮得很性感,管宿舍楼的阿姨说她的“衣服太透了”。她的男同学们承认,史恒侠走在路上回头率确实不少,但他们认为,很多人看她并不是因为觉得她漂亮在欣赏她,而是觉得她很怪。 大三时,史恒侠再次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她以“睡过道,打地铺”的决心在假期去了北大,买了很多法律方面的书籍,说要考研。这之后,每天晚上10点熄灯后她会点着蜡烛继续看书到深夜。在她的床上,到处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我要上北大!”“几年后让你们看看。” 这以后,芙蓉姐姐到2005年一共考了三次研究生,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第一次未参加考试,后两次也均告失败。 芙蓉姐姐勇气可嘉,但还有人和她一样有勇气。2003年,已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的刘立早从清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我家乡一名高中生第一年被第二志愿的重点大学录取,但他反复考虑后拒绝了,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一个高中同学,高考时分数本来可以上北京大学,但因为一时保守,不敢报,结果被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录取。毕业后,他决心圆北京大学的梦,准备了两年后考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失败。第三年再考,结果成功。 与这些例子相比。芙蓉姐姐勇则勇已,但准备上总有不足。譬如,她重新参加高考,而且目标是北京大学,其难度绝不一般。而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是在高考前两个月才开始做准备的。 超级自信是假自信那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芙蓉姐姐》中写到,第三次高考时,芙蓉姐姐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一切被车祸毁了。她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次车祸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出车祸后有时候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情。” 对她的大学同学来说,这也是一次转折点。她重新返回学校后,他们发现她变得“怪怪的了”,这种怪,应该就是芙蓉姐姐的表演倾向与自恋逐渐强化的开始,而这可能正是芙蓉姐姐的“调整心情”的办法。 在我看来,这次车祸,和这个第三次高考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意义。车祸就像是命运的宣判,告诉芙蓉姐姐,她的三次高考只能以失败告终,她不可能再通过高考的方式“圆北大的梦”。在屡次的挫折和车祸的打击前,芙蓉姐姐从潜意识里认输了。 但她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接受这个命运的宣判,她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她要逃避。但怎么逃避呢?就是去爬一堵更高的墙。 北大和清华周围有一个“边缘人”人群,他们很多人都有“北大梦”或“清华梦”。但就我所知,最后能圆梦的人都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认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去努力,像芙蓉姐姐这样在北大梦和清华梦之间犹豫的人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我的分析是,那次车祸后,芙蓉姐姐已经从潜意识里认输了,不自信已在她的心里扎根。但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就要表现得“超级自信”,一次次去爬同样一堵墙,如果爬不上,就再换一堵更高的墙。 连续遭受六次挫折之后,一方面,芙蓉姐姐的潜意识越来越没有自信;另一方面,为了不面对这种不自信,她在意识上表现得越来越“超级自信”,具体就是那些非常夸张的POSE和表演。但这种自信没有深层心理动力的支持,于是表现得很假,非常不自然。 可以说,这种超级自信是一种极端的“假自信”。在照片和视频上,她的动作、神情、姿态之所以如此夸张、如此不自然,就是因为她的自信是伪装的。 所以说,芙蓉姐姐并非真正的“自我感觉超好”,她的“超级自恋”更像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她可以“逃避”,让她心安理得地不去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压力。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芙蓉姐姐的谈话表明,她不想再爬考研这堵高墙了,而是准备爬更高更高的墙。 她说:“继续考研可能暂时不会了,我会做另外一些事情,一些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树立一个最高目标,最远大的目标,至于那种目前小目标,小理想就一点点地去做。” 四种心理机制催生集体狂欢芙蓉姐姐为什么会成为表演型人格,这是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她为什么会红遍天?大众究竟怎么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中有四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导致大众“捧红”芙蓉姐姐。 一、投射 因为自己违反了一些内心的规则,我们下意识里会谴责自己。但自责是不愉快的,于是我们将这种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投射。 我们也有过分自恋、过分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记得那些时候,记得当时的窘态,记得嘲讽、批评与谴责。这些不良的情绪积了好多,我们需要投射到外部来。而芙蓉姐姐是最佳的投射对象,因为她比我们更自恋、更有表现欲,更出丑,而且大家一致谴责她、嘲讽她、批评她,所以我们加入到这个队伍的时候,也格外心安理得。 如果一个人对芙蓉姐姐格外地愤怒,批评
   芙蓉姐姐是名人,这一点让比较机制显得更加重要。拿普通人和自己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毕竟不够大,但拿名人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就大多了。
   
四、暗示

   芙蓉姐姐的“表演”导致了一场集体性狂欢。我们一起愤怒,一起羡慕,一起比较,一起嘲讽,从而相互暗示,于是就构成了一种针对芙蓉姐姐的集体性狂欢,这种狂欢的心理机制是“集体性暗示”。
   芙蓉姐姐的“赞美循环”是一种自我暗示,她不断地幻想自己很美,而自我暗示就让她相信了自己“很美”。我们的狂欢是一种集体性暗示,我们愤怒,我们羡慕,我们比较,我们嘲讽,而且暗示别人“怎么,你难道觉得我说得没道理吗?”
   芙蓉姐姐的优点和弱点如此鲜明,别人当然会回应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不觉得我说得也很有道理吗?”起来格外地带劲,他可能就需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我这么有情绪?”“是不是我也很自恋,很爱表现?” 二、认同 我们有一种愿望,但自己难以实现,而别人却做到了。于是,我们会羡慕他,仰慕他,但这是因为“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这是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小孩子是超级自恋的,也是非常可爱的,因为他们自恋得那么自然,没有一点犹豫,也没有一点造作。大人们也想这样,但我们已学会按照社会规则去行动,做不到“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所以羡慕这样的人。 我们之所以羡慕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最典型的认同。 芙蓉姐姐的确可以“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像菊花姐姐、芙蓉哥哥等人也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但他们的“表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夸张。因为那些社会规则已经在潜意识里扎下了根,为了突破这种拘束,他们必须做出更刻意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让他们的神情、动作变形,变得非常滑稽。 表演型人格是一个大人回到了孩童状态。而我们也想回到超级自恋的孩童时代,但做不到,所以非常羡慕他们。 三、比较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是非常出色的。但远不完美的我们总是缺少底气,于是需要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以获得优越感,这是比较的心理机制。 网上很多这样的评论“她这样也叫漂亮,那我就是天仙了”。还有许多女孩在一些很热门的芙蓉姐姐的帖子里链接自己的博客,诱惑网友们去她的博客“坐坐”。 芙蓉姐姐是名人,这一点让比较机制显得更加重要。拿普通人和自己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毕竟不够大,但拿名人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就大多了。 四、暗示 芙蓉姐姐的“表演”导致了一场集体性狂欢。我们一起愤怒,一起羡慕,一起比较,一起嘲讽,从而相互暗示,于是就构成了一种针对芙蓉姐姐的集体性狂欢,这种狂欢的心理机制是“集体性暗示”。 芙蓉姐姐的“赞美循环”是一种自我暗示,她不断地幻想自己很美,而自我暗示就让她相信了自己“很美”。我们的狂欢是一种集体性暗示,我们愤怒,我们羡慕,我们比较,我们嘲讽,而且暗示别人“怎么,你难道觉得我说得没道理吗?” 芙蓉姐姐的优点和弱点如此鲜明,别人当然会回应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不觉得我说得也很有道理吗?” 我们当然回应说“你说得的确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和别人迅速达成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通过网络、传统媒体和社交迅速地传播,最终构成了全社会参与的集体性暗示,也是全社会范围的集体性狂欢。 这两天,我经常想,这个集体性狂欢是不是太残酷了些。 我曾组织过一个残酷的行动。当时,2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活动,我要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几个孩子。一个孩子用种种坑蒙拐骗的方法,试图让其他孩子在最后投他一票。我们几个大人不动声色地观察这个孩子,我们不去揭穿他,因为我们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小孩子,他的手段再狡猾,我们也完全控制得了。结果,他的确争取了不少孩子,但孩子们的一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裁决:我们揭穿了他的阴谋,然后开除了他。 现在想想,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阴谋。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就在参与一个针对芙蓉姐姐的阴谋。她只管尽情地表演吧,我们只管嘻嘻哈哈地观看吧。但等我们厌倦了她小孩子一样的花样后,我们会转头离去。决定权在我们手里,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表演狂,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已。 说起来,这个集体的狂欢,我们这些看热闹的旁观者,真是有点卑鄙呢。
   我们当然回应说“你说得的确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和别人迅速达成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通过网络、传统媒体和社交迅速地传播,最终构成了全社会参与的集体性暗示,也是全社会范围的集体性狂欢。
   这两天,我经常想,这个集体性狂欢是不是太残酷了些。
   我曾组织过一个残酷的行动。当时,2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活动,我要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几个孩子。一个孩子用种种坑蒙拐骗的方法,试图让其他孩子在最后投他一票。我们几个大人不动声色地观察这个孩子,我们不去揭穿他,因为我们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小孩子,他的手段再狡猾,我们也完全控制得了。结果,他的确争取了不少孩子,但孩子们的一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裁决:我们揭穿了他的阴谋,然后开除了他。起来格外地带劲,他可能就需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我这么有情绪?”“是不是我也很自恋,很爱表现?” 二、认同 我们有一种愿望,但自己难以实现,而别人却做到了。于是,我们会羡慕他,仰慕他,但这是因为“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这是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小孩子是超级自恋的,也是非常可爱的,因为他们自恋得那么自然,没有一点犹豫,也没有一点造作。大人们也想这样,但我们已学会按照社会规则去行动,做不到“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所以羡慕这样的人。 我们之所以羡慕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最典型的认同。 芙蓉姐姐的确可以“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像菊花姐姐、芙蓉哥哥等人也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但他们的“表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夸张。因为那些社会规则已经在潜意识里扎下了根,为了突破这种拘束,他们必须做出更刻意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让他们的神情、动作变形,变得非常滑稽。 表演型人格是一个大人回到了孩童状态。而我们也想回到超级自恋的孩童时代,但做不到,所以非常羡慕他们。 三、比较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是非常出色的。但远不完美的我们总是缺少底气,于是需要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以获得优越感,这是比较的心理机制。 网上很多这样的评论“她这样也叫漂亮,那我就是天仙了”。还有许多女孩在一些很热门的芙蓉姐姐的帖子里链接自己的博客,诱惑网友们去她的博客“坐坐”。 芙蓉姐姐是名人,这一点让比较机制显得更加重要。拿普通人和自己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毕竟不够大,但拿名人做比较,获得的优越感就大多了。 四、暗示 芙蓉姐姐的“表演”导致了一场集体性狂欢。我们一起愤怒,一起羡慕,一起比较,一起嘲讽,从而相互暗示,于是就构成了一种针对芙蓉姐姐的集体性狂欢,这种狂欢的心理机制是“集体性暗示”。 芙蓉姐姐的“赞美循环”是一种自我暗示,她不断地幻想自己很美,而自我暗示就让她相信了自己“很美”。我们的狂欢是一种集体性暗示,我们愤怒,我们羡慕,我们比较,我们嘲讽,而且暗示别人“怎么,你难道觉得我说得没道理吗?” 芙蓉姐姐的优点和弱点如此鲜明,别人当然会回应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不觉得我说得也很有道理吗?” 我们当然回应说“你说得的确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和别人迅速达成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通过网络、传统媒体和社交迅速地传播,最终构成了全社会参与的集体性暗示,也是全社会范围的集体性狂欢。 这两天,我经常想,这个集体性狂欢是不是太残酷了些。 我曾组织过一个残酷的行动。当时,2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活动,我要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几个孩子。一个孩子用种种坑蒙拐骗的方法,试图让其他孩子在最后投他一票。我们几个大人不动声色地观察这个孩子,我们不去揭穿他,因为我们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小孩子,他的手段再狡猾,我们也完全控制得了。结果,他的确争取了不少孩子,但孩子们的一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裁决:我们揭穿了他的阴谋,然后开除了他。 现在想想,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阴谋。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就在参与一个针对芙蓉姐姐的阴谋。她只管尽情地表演吧,我们只管嘻嘻哈哈地观看吧。但等我们厌倦了她小孩子一样的花样后,我们会转头离去。决定权在我们手里,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表演狂,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已。 说起来,这个集体的狂欢,我们这些看热闹的旁观者,真是有点卑鄙呢。
   现在想想,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阴谋。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就在参与一个针对芙蓉姐姐的阴谋。她只管尽情地表演吧,我们只管嘻嘻哈哈地观看吧。但等我们厌倦了她小孩子一样的花样后,我们会转头离去。决定权在我们手里,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表演狂,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已。
   说起来,这个集体的狂欢,我们这些看热闹的旁观者,真是有点卑鄙呢。
  芙蓉姐姐为什么红遍天_武志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3 18: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