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0-12-20 16:21 编辑
不少市民都有“冬令进补”的习惯。如今临近冬至,又到了“进补”的时期,不过需提醒的是,冬令进补也不是想补就可以随便补,也有可能越补越错的情况发生。
不久前,一位老人因头痛头晕来就诊。在问诊中了解到,老人患有冠心病,病情一直比较稳定,可就在前阵子,儿子他带了一些人参回来。老人听说冬季喝人参酒可以滋补身体,就将人参泡酒每天喝上一小杯,结果没几天,就出现了头痛头晕、血压不稳的情况。他的病因是进补补过了头。
无独有偶。前一阵子到处都在流行吃“XX膏”,“XX膏”的方子在网上也能随便找到,不少女士为了美容养颜纷纷照方炮制。吴女士身边不少闺密也都在尝试该方,她也从朋友处要来了方子自己熬制,每天吃上一小调羹。可没想到的是,吃了几天后,胃整天胀胀的,不想吃饭,大便也不好了,这个膏因为使用了阿胶等材料,并不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停用两三天后,她的身体才逐渐恢复正常。
生活中市民多有盲目进补的现象,不少“讲究保健”的市民却不知不觉地走入了保健误区,如人人都吃“XX膏”的现象,就是一个误区。大家都知道,膏方是用几十种中药材熬制而成的,是中医的8种剂型之一。开膏方就像开一般的中药一样,要根据每一个人的不同体质,使用不同的药材。因此,并不是一个滋补膏方就适合所有人使用。”
因此,我们认为,食补同样也要有讲究。如为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于老年阳虚之人,可以适当进行温补调治。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宜选用以党参、黄芪等为主的温补药物。对于经常出现怕冷、四肢不温、精神萎靡等症状的人,可选用红参、附子、肉桂、当归等温补品,能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我认为,滋补的原则,应该提倡“可补可不补者一般不补,能食补者不要药补”,更不可大量乱用滋补品,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那么时值冬令,应如何有针对性进补呢?总原则是,对于不同的人群,最好让正规医生察言观色、望闻问切以后再定处方化裁。
(1)重补肾:寒气最伤肾,因为肾为水脏,性寒。肾亏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生疾病等。冬令膳食应多吃温、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如肉中的羊、牛肉,火腿、鸡肉、狗肉,菜中的辣椒、胡椒、大蒜、生病、蘑菇、香葱、韭菜,果品的胡桃、龙眼、栗子、大枣、杏脯、荔枝、柚子、松子、橘子等。
(2)要增苦: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肾主碱,心主苦。因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多就会使本来偏亢的肾水更亢,心阳力量减弱,所以要多食苦味食物以助心阳,但忌食黏、硬、生、冷食物,上火时可适当吃些冷食。
小儿内脏娇嫩易虚易实,尤其脾胃未健而又往往饮食多不知节制,易伤脾胃,所以进补应以健脾胃为主。可吃茯苓、山药、大枣、薏米、红小豆等。青年大多休息、睡眠不足,因此易心脾或心肾不足,表现为多梦、健忘、食欲不振等,应以补脾肾为主,可吃莲子、首乌等。中年人不注意休息、压力大,易气血耗伤,故以养气血为主,可吃桂圆、黄芪、当归等。老人身体虚弱、身患疾病,故应血虚补血,气虚补气。
脑力劳动者耗心血,可吃龙眼肉,莲子,牛奶等补心。体力劳动者出汗多,易耗损阴气,可用太子参、玉竹、鸽肉补气阴;胖人气虚者应补气,补气需健脾;湿痰重者应用茯苓、薏米、党参、白术篈健脾利湿;阴虚火旺者可用百合、黄精、蜂蜜等养阴,滋阴。
冬气寒,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如粳米、籼米、玉米、小麦、黄豆、碗豆等谷豆类;韭菜、香菜、大蒜、萝卜、黄花菜等蔬菜;羊肉、狗肉、牛肉、鸡肉、鳝鱼、鲤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鱼;橘子、椰子、菠萝、荔枝、桂圆等水果,少食生冷食物。
徐茂公中医诊所
300 McNicoll NorthYork
647-302-73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