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04|回复: 12

洪迈笔下的中医药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1 08: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0-12-21 17:33 编辑

         洪迈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他天资聪颖,“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十岁时,随兄适避乱,尝往返于秀(今浙江嘉兴)、饶二州之间。在衢州(今浙江衢县)白沙渡,见败壁间题有二色句,一咏“油污衣”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迈读后,爱而识之。可见其自少年时,便性格高洁,不同凡俗。  
       《容斋随笔》和《夷坚志》是南宋文学家洪迈的笔记集,其考据精确、议论高简、涉猎广泛,被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崇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据说《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要读的最后一本书。纵览书中有关医药卫生的经典摘论、史实记载、医家轶事,涉及到医学史、本草学、炮制学、方剂学、卫生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检索宋代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的珍本。
      
洪迈一生博览群书,对经史百家以至医卜星算等皆有研究,官至端明殿学士。后人称誉他的笔记集“可以稽典故,可以广见闻,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他笔下的医家小传,既有上工名医的风采,也有草泽铃医的绝技,其所治疾病的医案,包括内、外、妇、儿、针灸、骨伤等专科,代表了当时医学的杰出成就,可补医学史的缺略。
       《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读这部书,就象是在书林中穿行,在文海中畅游,在史坛上俯瞰,在政界中视察。请听听明代河南巡抚、监察御史李瀚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十六日对此书的一番评论: "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这在《容斋随笔》中作了记录。
      《容斋随笔·三笔》中载:宋神宗时,医官的人数只有四名,至徽宗宣和年间,和安大夫与翰林医官已达一百十七人。当时的医官名分为大夫、郎、和安大夫、平和大夫等。后世北方多称医家为“大夫”,南人习呼医生为“郎中”,其源盖出于此。洪迈在他的《夷坚志》中也记录了当时诸多医家的针灸学的临床经验:名医庞安时运用热熨和针刺,使难产的妇人母子平安,是古代中医急救的验案;大文学家苏轼患左手肿,庞一针即愈,被传为神奇。另一位医家杨道珍“尤工针灸”,市民余百三患鼻衄病情沉笃,更十数医治疗不效。杨为其针刺两肩井间,针甫进而血即止。医家刘经络用火针治疗肺痈,针左右臂,病人遂咳吐脓血而瘥。
     《容斋随笔·茸附治疽漏》记述了时祖康患“心痔”,当胸数窍血液常流不止,以致形神困瘁。他用《圣惠方》中的鹿茸、附子酒服,月余即痊愈。洪迈曾与多位医家讨论此案,皆认为痈疽之发,多为体内热毒蕴积而成,绝无用热药治疗之理。后又向熟识的医家郭晋卿请教。郭氏讲解了痈疽亦有积寒留舍,经血稽凝,久瘀内攻而发病的证型。洪迈在文中引用《黄帝内经》“陷脉为瘘,留连肉腠”的话,记录了这一病例的讨论,留给后世疡医临证时参考。唐代医家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有《制虎方》,云闭气咒语,就可以避虎驱虎。洪迈读后质疑曰:“予谓人卒逢虎,魂魄惊怖,窜伏之不暇,岂能雍容步趋,仗咒语七字而脱邪?”难能可贵的是,洪迈的《夷坚志》中还有医林女医家的记载:张小娘子以擅治痈疽名噪一时;女按摩师武元照医术高超,为一痿痹患者治病时,“拂拂有气从足指中出,登时履地”,再现了杏苑中巾帼圣手的风采。在洪迈的笔记集中,还可读到名医高尚的医德和庸医贪财好利的丑恶行径。扬州名医扬介曾断言一患背痈的病人不治必死,后经茅山道士治愈。杨介亲往茅山焚香设拜,自咎自己学之未至,可见一位杏林大医的虚怀若谷。而时医徐楼台,治疗一痈疽患者,用纸捻点药插入疽孔中后,便开口讨价还价索要银两。因争执拖延,使病人脓血泉涌而毙命,其德行为医林病家所不齿。
     《容斋随笔》中诸多的关于中医本草学说的章节,保留了宋代以前本草文化的资料。《雷公炮炙论》一文中,洪迈节录了十八种单味药物治疗各种疾病的歌赋,并为之诠释注解。其中“头痛者,以硝石作末,纳鼻中;虚泻者,用五倍子捣碎,热水服之;心痛者,延胡索酒服之”等,至今临床仍不失为药简方效的单验方。《治药捷法》中,洪迈以详尽的笔墨介绍了中药香附、菟丝子、艾叶的简便快捷的炮制方法。如香附洗净炒焦后,投水中浸渍,晾之微燥,入捣臼中应手糜碎。艾叶柔软难以研末,若加入白茯苓三五片,即可碾为细末,这都是难得的中药炮制的经验之谈。除此之外,《夷坚志》中还载录了许多单验方,如用冰片治疗伤寒舌不缩,桑叶焙干治盗汗,香附姜汁制后用于治乳痈等,都简便廉效。

      《夷坚志》取材繁杂,凡梦幻杂艺,冤对报应,仙鬼神怪,医卜妖巫,忠臣孝子,释道淫祀,贪谋诈骗,诗词杂著,风俗习尚等等,无不收录,大多神奇诡异,虚诞荒幻。有不少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或属于轶闻、掌故、民俗、医药,提供了不少可资考证的材料。如《丙志》卷十六《余杭三夜叉》记三个妇女生的青面毛身的孩子,可见在宋时就有这种“毛孩”。书中还记载了不少药方,如《乙志》卷十九《疗蛇毒药》、《丙志》卷十六《异人痈疽方》等。这些记述,似都照实笔录,为研究宋代社会生活,保存了不少可贵资料。
  《容斋随笔》与《夷坚志》探究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显示了洪迈集文史医于一炉的深厚的素养。《伏龙肝》一文,对中药伏龙肝的药名做了多方的考证,从文字学、民俗学、药理学等方面一一阐释,令读者茅塞顿开。《糖霜谱》则从《本草》所载的“石蜜”说起,探源溯流,指出“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唐太宗遣使自摩揭国 (古印度)舶来熬糖法,才始有“沙糖”的称谓。文中还引用宋代苏东坡的诗“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作注脚。《人君寿考》中,洪迈历数了自汉至唐的一百三十六位君主中,只有汉武帝、吴文帝、唐高祖年过古稀,唐玄宗七十八岁,梁武帝八十三岁,余至五、六十岁者亦鲜见,这是中国古代探究特殊人群长寿学的先始。元日饮屠苏酒,是唐宋时兴起的卫生保健习俗。《岁旦饮酒》一文中,洪迈考证了饮酒时,先从年龄小者起始的缘由,是因为小者得岁,先饮酒以贺之健康;老者失时,后饮酒以祝长寿。唐人亦有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的卫生保健习俗,以诗人王维的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最为著名。《诗中用茱萸字》一文中又摘录了唐代十多位诗人的七言诗中的有关茱萸的诗句,这说明当时往头上插茱萸这一秋季防疫保健习俗的盛行,这是医药文化与民俗文化联姻的又一见证。


洪迈.jpg



发表于 2010-12-21 09: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茂公发表这么多好文章,以后没准也会名传千古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6: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还是那片枫叶 的帖子

做个有心的裁缝而已。
发表于 2010-12-21 17: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茂公 发表于 2010-12-21 17:31
回复 还是那片枫叶 的帖子

做个有心的裁缝而已。

嗯。茂公的这个态度值得称赞。淡泊名利,不沽名钓誉。。。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20: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还是那片枫叶 的帖子

毛泽东同志提醒说:不要做“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发表于 2010-12-21 20: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茂公 发表于 2010-12-21 21:11
回复 还是那片枫叶 的帖子

毛泽东同志提醒说:不要做“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

活学活用,也是老毛的教导。。。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1: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还是那片枫叶 的帖子

立竿见影。
发表于 2010-12-22 12: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徐茂公 发表于 2010-12-22 12:46
回复 还是那片枫叶 的帖子

立竿见影。

老毛读过的书,现如今很少有人读了,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悲哀?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5: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还是那片枫叶 的帖子

对于中华文化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因为老毛所读的书都是有来历的,他说的话也是处处充满哲理。
发表于 2010-12-22 16: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茂公 发表于 2010-12-22 16:36
回复 还是那片枫叶 的帖子

对于中华文化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因为老毛所读的书都是有来历的,他说的话也是处 ...

是不是老毛学得太多了,才让新中国的发展道路那样地继承了中国沧桑的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7: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还是那片枫叶 的帖子

我想是上下五千年根深蒂固的帝皇封建统治形成的痼疾。老毛只是一个新时代专制者的代表罢了。最要害的是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为了巩固政权,都是不择手段的,这与真正民主竞选产生国家领导人就不一样。而朝鲜更是要命,现代的世袭王朝,竟然连一点遮羞布都不要了。
发表于 2010-12-22 17: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茂公 发表于 2010-12-22 18:31
回复 还是那片枫叶 的帖子

我想是上下五千年根深蒂固的帝皇封建统治形成的痼疾。老毛只是一个新时代专制者 ...

枫叶觉得文化的因素和国民的素质更重要。英国和其它君主制国家,也是采取世袭的方式,但国民素质不同,支撑了独立的国家管理体制和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奴性和强权,“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无法无天和等级思想,导致了权力欲望的膨胀。什么时候中国文化从“爱江山,更爱美人” 完全过度到“不爱江山爱美人”,中国就更有希望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20: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枫叶君的看法。但是有两点可以讨论的:1、是中国世袭历史之漫长,形成定势效应影响之深远;2、种族的不同与思维方式有没有关系,这可能要从人类学中去寻找答案了。这一点相信枫叶君一定是行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7 09: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