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00|回复: 0

特写:“幸存者的奇迹”——一批二战犹太难民幸存者重返上海寻访故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31 1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上海3月30日电(许晓青 田浩敏)二战期间有幸在上海躲过纳粹迫害的5名犹太人在过去一周内陆续回到当时的犹太难民聚居地寻访故人,并向这座“拯救生命的城市”表达感恩之情。

    年近八旬、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哈娅·斯莫尔女士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期待此行能找到当年全家在避难时照顾自己日常起居的一名上海阿妈。

    斯莫尔1934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生逢战火的她7岁时随父母从暂住国波兰一路躲避大屠杀,辗转越南、日本等地,最后来到了中国上海避难,在这座城市度过了孩提时代重要的5年。

    重返故地的斯莫尔在颈上特地佩戴了镶有中国繁体汉字“福”“寿”吊坠的项圈。她说,这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时留下的纪念物,“每次看到它们,你就会相信——这是幸存者的奇迹”。

    二战期间,曾有数万名犹太难民从欧洲各地经不同的逃亡路线来到上海,他们大多聚居于今天上海虹口区的提篮桥一带,从事一些小买卖或者文化工作,有幸躲过纳粹迫害。上海也因此得名“东方的诺亚方舟”。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说,难民中的大部分人在战争结束后离开中国,散居于世界各地。随着时间推移,像斯莫尔这样健在的亲历者变得越来越少,他们有的去世、有的失联,但也有一些亲历者及其后代每年会回到上海虹口追忆往事。

    斯莫尔女士对当年在上海的生活仍记忆犹新。有一次父亲带她去看病,在申请通行证时,受到了日本哨兵的恐吓。“记得是这样,哨兵把我父亲的头按在桌子上,强迫他把手从背后高高举起,哨兵突然大声怪笑,拔出刺刀戳向我父亲的胡须……”尽管后来斯莫尔和她的父亲有惊无险地拿到了通行证,但这段经历在她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阴影。

    不过,在上海避难的日子对于斯莫尔来说也不都是“恐惧的记忆”。她认为,自己从不把自己当作“难民”,在上海的童年其实得到了周围中国人很好的照顾,“大家互相尊重,一同努力”,“中国人会说简单的英语,而我们这些人不会说汉语,但基本能沟通”。

    对于这段苦难的家族史,斯莫尔的父母曾三缄其口不愿提及,“因为战争是我们一家巨大的创痛,我母亲的11个兄弟姐妹和父亲的13个兄弟姐妹没能像我们一样在战乱中幸存下来”。

    如今,斯莫尔家族当年在上海生活期间使用过的丝绸制品等已捐赠给芝加哥博物馆收藏。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陈俭说,选择在今年与斯莫尔一同回访上海的还有来自以色列、阿根廷等国犹太人后裔,他们希望通过此行牢记历史,并对上海表达感恩之意。(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4 03: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