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6|回复: 0

北京晨报:科技评审潜规则亟须加强防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1 01: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思齐 于 2014-7-11 01:30 编辑

北京晨报:科技评审潜规则亟须加强防范

吴江

2014年07月11日09:46    来源:北京晨报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中央第十巡视组向科技部反馈巡视情况》,指出科技部在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曾经令科技部部长痛心的科技腐败再次引发关注。随着中央和地方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科技领域的职务犯罪开始频繁出现,用巧立名目的“红包”讨好评审专家成了“潜规则”,手段愈发隐蔽。(《21世纪经济报道》)

  乍一看来,贿赂评审专家之所以能成潜规则,专家难挡利益诱惑,的确是直接诱因,但将科技评审猫腻全部归咎于专家的操守,的确也并非事实的全部。事实上,假如不否认人性趋利这一弱点,科技评审其实更应从机制和程序上形成有效的制约,而不是仅仅寄望于入选专家的操守。

  在这方面,加拿大的科研项目评审就设有专门的“回避制度”,并明确列出7类必须回避的评审专家,以防止可能的利益合谋。而在德国,为了选出既懂行,又公道的评审人,建立一个几千人的评审人员库,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新一次。各种不同背景以及利益圈之外的专家的参与,自然会增大利益公关与合谋的难度,从而让评审成为真正的意见交锋,及时暴露项目问题与风险。而专家的个人品行评价,也同样被纳入,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永久剔除出专家库,并丧失在国家重大项目上的评审资格。

  此外,严格但并不拘泥于指标化、公式化的评审标准,同样是避免科技项目评审陷入利益公关的有效机制。而在专家评审过程中,科技项目基金会全程参与并监督,专家的评审理由及投票也将全部记录在案。

  当科技项目的评审不再能以专业门槛构筑利益圈子,并不得不接受更多的约束、公开乃至监督,各种利益公关的“潜规则”猫腻,自然也难以有隐蔽藏身之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6-25 00: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