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炎榆已经尽孝几十年。
不仅儿子孝顺,儿媳也是好样的。
她是80岁的阜南农村老太,他是曾经下放的上海知青。因为40多年前的下放生涯,这两个原本互不相识的人建立起了一份特殊的“母子情”。
42年前,每一次在他饥肠辘辘的时候,她用家里仅有的白面让他填饱了肚子;回城后,他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个“儿子”的承诺。现在,她老了,他也进入了花甲之年,但这份母子之情却仍在继续。
老太要表扬“儿子”
1月17日,阜阳市阜南县鹿城镇城西社区的居民骆海庆来到同村老人杨秀芳家串门时,发现她家里新添了一台大彩电。
“我儿子儿媳怕我冬天晚上没事可干,就给我送了一台大彩电,说是让我解闷。”80岁的杨秀芳这样告诉骆海庆。骆海庆知道,杨秀芳老两口只有两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她口中的“儿子”,是四十多年前下放到这里的知青顾炎榆。“我听长辈说过,当年因为杨秀芳的帮助,顾炎榆才不至于挨饿,后来两人就认作了母子。”骆海庆告诉记者,顾炎榆回城后,一直没有忘记当年一饭之恩,四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照顾老两口。
“除了每月送钱,老人家里的物件也都是他添置的。”这次骆海庆去杨秀芳家后,老两口拜托他一件事情。“杨秀芳说当初只是给了顾炎榆一口饭吃,他就坚持照顾了自己四十多年,现在又送了大彩电,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不知该怎么表达感激之情的杨秀芳想到了把这件事反映给媒体。“老人家年纪大了,不懂如何与报纸联系,就拜托我来反映一下这件好人好事,说一定要表扬表扬自己的‘儿子’。”
三年饭结下母子情
杨秀芳家里的墙上挂着一个老式的玻璃相框,里面摆放的不是自己和老伴的照片,而是顾炎榆一家人的照片。“我每天都会擦这个相框,不会让它沾一点灰尘。”在杨秀芳的记忆中,她与顾炎榆的母子情诞生于1969年那个贫瘠的年代。
当时顾炎榆只是个刚满18岁、从大都市上海来到阜南县农村“锻炼”的小知青,不会干农活,常常饿肚子;住在顾炎榆屋前的是38岁的村妇女干部杨秀芳一家。
杨秀芳说,刚来到农村的顾炎榆身体壮,胃口大湖北代办注册公司http://www.yijiamai.com/gallery-180.html,,1,但是又吃不惯当地农村的杂粮,经常喊饿。
一天,杨秀芳磨了点白面,下了几根面条,准备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吃。顾炎榆循着面条的香味而来,他说:“大娘,我好饿。”结果那天顾炎榆把锅里的面条吃得一根不剩。 “我跟女儿说,人家是来支援国家建设的,我们几根面算啥。”
善良的杨秀芳见顾炎榆总是吃不饱饭,每天一到吃饭的点儿,便会去屋后叫上他,时不时给他下一碗面条,就这样管了顾炎榆三年的饭。
杨秀芳告诉记者,当时农村普遍穷困,自家条件也不好 。“一家四口人,村里一年只发12斤小麦。”自己的两个女儿看着磨好的白面,常嚷着要吃。“有时候扛不过女儿,我就数着根数下面条,让女儿过过瘾。”丈夫孙玉启默默地用行动支持着杨秀芳,本来就不大的饭量又小了不少。
“那么大一小伙儿,我不能看着他受饿不帮助。一顿饭咱自家人省省也就出来了,小顾不嫌我穷,认我做了干娘,我已经心满意足了。”杨秀芳对记者说,小顾对她一家一照顾就是四十多年,自己感动之余不知道该怎么回报,就寻思着通过报纸“表扬表扬”他抚顺代办营业执照http://www.yijiamai.com/gallery-66.html,,1。
年过花甲仍恪守孝道
退休后,顾炎榆一直和妻子朱纲珍住在阜阳市,他们俩也步入了花甲之年河池代办注册公司http://www.yijiamai.com/gallery-232.html,,1。
“大娘对我有恩。”回想起当初的时光,顾炎榆忍不住感慨起来。“我在村子里呆了多久,大娘就管了我多久的饭。我亲妈离我远,管不着我,大娘就把我当做亲儿子来疼。”三年之后,顾炎榆要离开小村子去淮北的煤矿。得知消息的当晚,顾炎榆认了杨秀芳做干娘,母子俩抱头痛哭了一场。“我对大娘说,这辈子我都会把她当亲娘对待,我就是她的儿子,给她养老送终。”
1973年夏天,顾炎榆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资,有了能力的他开始履行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杨秀芳还记得,顾炎榆在淮北工作时,到阜南得转好几次车。“他说食堂的卤肉好吃,为了带点给我尝尝,一次买了好几斤,一路经过萧县、淮北、阜阳拎过来,到家时我看到他的手上已经全是塑料袋的勒痕。”
1981年,顾炎榆把新婚的妻子朱纲珍带到了杨秀芳家。“我老婆特别支持我,有时候我忙,她就替我去看老人。”顾炎榆告诉记者,两人结婚后就生活在阜阳市,曾经多次劝说二老离开老家,和他们一起过日子。“但是两个老人家都说过不惯城里的日子,只住了一天就执意要回去。”既然这样,顾炎榆只好和妻子更频繁地往阜南老家跑。
“家里的电器、羊绒毯、棉衣、食物都是小顾一家给买的。”杨秀芳回忆,农村的冬天特别冷,去年9月份的时候,儿媳朱纲珍背着一大床羊绒毯和一堆食物来了。由于班车只到村口,朱纲珍一个人费劲地将羊绒毯背到家时四川代办注册公司http://www.yijiamai.com/gallery-247.html,,1,穿的衬衣已经被汗水打湿了。“小朱说小顾在忙,又担心农村天冷得快,就赶紧给我拿床羊绒毯来。”杨秀芳看着这个已经60岁的“儿媳”,心疼得不知道怎么表达。
今年1月20日,全省突降大雪,阜阳也不例外。想到一下雪村子里路不好走,老人家没处买菜,顾炎榆夫妇早早地起了床,乘最早一班车冒雪赶到老人家里,不仅带去了棉衣、棉鞋,还给老人带去了够一个星期吃的菜。
要为老两口养老送终
朱纲珍告诉记者,当年自己在阜阳市某招待所当服务员时认识了丈夫。“他来住店,告诉我要回乡下看干娘。”顾炎榆和杨秀芳的故事打动了朱纲珍,她说:“是我老公的亲人,也就是我的亲人,我要和老公一起尽孝。”
“我的亲生母亲如今在上海,由我哥哥姐姐照顾。”顾炎榆说,相对于有儿有女的亲生母亲,杨秀芳老两口更让自己放心不下。“他们的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了,如今老两口是村里的五保户,我们不照顾他们,谁来照顾呢?”
这段“母子情”持续了四十多年,如今,杨秀芳已80高龄。老人年纪大了,身边需要人陪,顾炎榆说,他们夫妻俩都退休了,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老两口。他和妻子早就商量好了,会一直留在阜阳直到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
朱纲珍说,自己的女儿也31岁了,已经在上海成家立业。“女儿曾经提过让我们回上海,但是农村的奶奶更需要照顾。”朱纲珍告诉记者,虽然她和丈夫的家人都吃过杨秀芳的“醋”,但都支持他们,对他们留在阜阳也表示了理解。
“老人家到了这把年纪,最看重的是身后事,作为他们的儿子,我会一直陪伴他们,直到把这事办妥,不然不会回上海的。”顾炎榆表示。
母慈子孝已有好口碑
四十多年的“母子情”传开后,曾有当地一些媒体向顾炎榆和朱纲珍提出采访,但大多被顾炎榆拒绝了。“我和大娘之间早就有了亲人一般的感情,这种感情深入骨髓,做这些再正常不过了。”他说,自己只想低调地做一个儿子该做的事。“尽孝道就是我该做的事。”
杨秀芳却觉得,儿子儿媳的照顾让他们老两口过意不去,于是谢绝了请他们去阜阳市共同生活的建议,“小顾一家和我太贴心了,我们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
今年74岁的李国进住在杨秀芳家隔壁,他告诉记者,当年杨秀芳在村里是干部,虽然一字不识却通情达理、朴实善良,“他们一家人都喜欢帮助人。当时日子苦,杨老太一家四口人的粮食都紧巴巴的,还要养小顾,总说这也是支援国家建设,她这是好人有好报。”
“小顾是真正的知恩图报。” 骆海庆告诉记者,顾炎榆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回阜南乡下,照顾老人,完全是用对待自己亲身父母一样的感情在尽孝。
本报见习记者 邵婧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