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63|回复: 0

评院士报告学生摔倒:如何让两种90后产生共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8 19: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长沙晚报

       1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然而,在其演讲时,大批后排听讲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9月17日《现代快报》)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高校都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与之前本报报道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接地气”的开学寄语新生的演讲广受赞誉不同,在这则新闻里,92岁高龄的院士站着为新生作讲座,却得到了“倒”掉一大片的反馈。如此反差,令人惊愕。

  据此,有人认为,吴良镛院士的演讲也许应该下里巴人一些,这样容易引起“90后”研究生的共鸣。此分析显然没有切中要害。两位院士的演讲,虽都为新生准备,但主旨大有差异。张尧学院士侧重于谈为人处世之道,自然可以风趣幽默些。而吴良镛院士讲的却是治学之道。治学贵在严谨求真,无证不立。虽然吴院士用了大量实例试图避免枯燥,但仍缺少提神的佐料。换句话说,在一个旨在宣讲科研道德的平台上作报告,就算不是吴良镛院士,换个学者来讲,也不能指望其跟说相声一样赢得观众一片叫好。

  然而这样的报告就没必要了么?事实上,作为新入学的“90后”研究生,得到大师传授治学经验,对其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无疑大有裨益。而作为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称得上另一个角度的“90后”,老先生愿意用数十年为学的感悟来提挈后辈,可谓善莫大焉。如何来促进两种“90后”的交流,进而传承学术精神,形成共鸣,这或许才是我们讨论的正题。

  一方面,院士的讲学可以把认知门槛拉得更低一些。6000名刚入学的研究生,还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这时,对其灌输一些陌生的学术名词,讲述与一些著名学者的交往,只会让其摸不着头脑。而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老著有大量作品,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治学理念结合作品娓娓道来。

  另一方面,学生更需要反思。在三位院士的讲座中,吴老的讲座被安排在第一位,前面只有一位行政领导大概十来分钟的讲话,加上吴老的35分钟,满打满算不到一个小时。这时候打瞌睡,恐怕不是因为讲座内容枯燥,而是其入座之前就打定主意,一睡到底了。抛开个人道德不谈,就其作为研究生而言,如此觉悟谈何学术理想?

  其实,吴良镛院士的讲座涉及如何传承学术精神、良师益友的好处以及对专业领域的探索,从学术上来讲,称得上接地气。而其不顾九旬高龄,亲自撰写讲稿,并在现场站立演讲,更显示出来老一辈学人的优良学风,这些放在如今备受非议的学术圈,何其难能可贵?!奈何却遭受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古语云,对牛弹琴。琴师的技艺固然需要与时俱进,但如果学生只是想听吉他,缺少认同,弹得再好也是白搭。

  于此而言,当下我们最该做的不应是让学者学吉他,而该是找到学生在治学态度上的短板,并通过两种“90”后的努力拉近彼此的距离,进而形成共振,产生共鸣,这才是此次讲座事件带来的最大启迪。评论员 庹新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18 21: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