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题:中国武术 从小刮起的文化旋风
新华社记者周欣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如一阵风。
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
……”
不知从何时起,在幼儿园的操场,飘荡起了《中国功夫》这样刚劲有力的歌曲。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在伸出小腿扎起马步、出拳如风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真、善、美”。
这一幕并不是教育部门的心血来潮之作,而是刻意追求的效果。尤其是从2010年9月1日起,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创编的武术健身操正式在全国中小学中推广实施,包括小学版的《雏鹰展翅》和《旭日东升》,中学版的《英雄少年》和《功夫青年》。这样,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习进程中,每天都有武术伴随。
虽然用武术健美操代替武术文化未必全面,但通过这种简单易学的方式进行普及,对于武术日后进一步深入校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民族文化意识,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前中国的小学生足球队负于俄罗斯足球队,激起了全民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讨论,而选择中国武术这个颇具文化传统的运动项目来强健体魄,显然可以达到内在精神与外在身体的和谐统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国家武术研究院院长高小军指出,“我们要发掘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大覆盖促进大繁荣,推动竞技、传统、学校和社会武术的大提高。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享受到武术修身养心、强体健身、尚武育人的快乐,这也是全民健身的终极目标。”
基于这一点,早在1915年,一批武术界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提出要将中国旧有的武技推广到新兴的近代学堂和学校。2004年4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目前在中国,武术正经历着“技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活动社会化,发展标准化”的完善和创新阶段:除了在中小学大力推广的武术健身操,每年还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国际武术节和国际赛事;武术段位制已经让近30万习武者取得了段位证书和勋章;2011年10月底在河南登封举行的首届全国武术少林拳比赛共设四大类竞赛项目、152个小项,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73支代表队、1000多名运动员参赛,场面不亚于一个综合性运动会。从7.8岁的小孩到70、80岁的老人,他们同场竞技,同台交流,切磋少林武术。
事实证明,武术能够适应人类发展趋势,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体育文化。只要在国内得到良好的传承和推广,从娃娃抓起,在国内繁衍不息,武术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近年来,中国武术通过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影视作品和明星效应、各种传媒的宣传和推广,已经全面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2011年8月18日,中国武术访演团登陆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以“和平、友谊、健康”为主题,进行了2个小时的表演,赢得了146次雷鸣般的掌声。他们还出席了当天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收市仪式,所有电子显示屏都显示着五星红旗、国际武术联合会标志和中国武术协会的标志,当中国武术形象大使李连杰敲响收市的锤声时,全世界的电视直播中都播放了这一空前盛况。
这不是中国武术第一次登陆联合国,1974年,中国武术表演团曾经出访过联合国,当时年仅12岁的李连杰是年龄最小的表演者;中国武术也曾经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欧洲总部展示过功夫的魅力、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拉美洲……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共有五大洲的145个会员,而且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发展中。1990年10月在北京刚刚成立的时候,会员国只有是亚太周边的38个国家和地区。
正如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国际武联主席于再清所说:“进入奥运会并不是武术的终极目标,更好地传承并且发扬光大,把中国武术推广到世界各国,成为各国人民所喜爱的体育运动才是武术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
当然,中国武术“走出去”不是、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必须要维系传统,超越传统,必须要强化文化意识、世界意识、创新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中国武术追求的不应该是表象的花拳绣腿,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
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土壤中,5000年来一直在发展延续,结出累累硕果,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以“少年强则国强”的全新理念,从向娃娃推广普及为全新起点,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世人为中国武术的魅力而折服。(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