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梅藏以格 于 2014-10-15 00:43 编辑
越读《论语》,越让人感到困惑。孔子怎么会成为百代之师?他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论语》中只言片语的对话,不像大师的作品,倒像是平常父母对孩子唠唠叨叨的家常话。一个周游十四国屡屡被拒的人,怎么就一夜之间成为千百代人的人生导师?
再读《论语》我们发现,要了解孔子这位圣人的哲学,再没有比《论语》更好的书了,甚至是所有文献中最可靠的读物。如果把《论语》按孔子的言论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分别编成两本书,我们会发现他的弟子们的高见往往更具突破性。我们甚至常常去引用它,而忘记了那并不是孔子的言论。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无聊到要把它们分开过,因为读过《论语》的人都明白,这些弟子并不是头脑不如孔子,甚至有些比孔子还有哲思,主要是气味不投。他们太拘谨了,永远像个到别人家做客的客人,举手投足都是束缚,永远的受教于人。
孔子就永远有让人受教的本领,即使理想对于他而言,总是远处的风景线,但高贵的气场却不会因此而改变。孔子总是坚定地行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总在无限地去接近自己的目标。这一切,源于他有乐观的预期,不是对他个人命运的乐观预期,而是源于他对文化的乐观预期。
他的表达并没有过多的修辞,更没有华丽的辞藻,只要是没有特殊的发现,总能让人放心的借用,不偷不抢。《论语》之所以能成为孔子永恒的表达,不是因为唠唠叨叨的嘴碎,更是因为他的洞察力。言辞的力度来源于他对世界清晰的认识,每个现象他都能把它们提起来,让终日因此苦恼的人找到把手。非凡的智慧加上亲切的流露,并配以悲天悯人的胸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赞美他呢?
觉得《论语》板起面孔来的人,是没有读懂它。《论语》并不是教科书,也没有教我们如何生活,更不提供任何的答案。《论语》是孔子的温度,任何冰冷自卫的人,都不适合读《论语》更读不懂《论语》甚至还可能造成麻烦。这样的人千万不要读论语,一个不对自己提问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孔子提出的问题比他回答的要多得多。读书也是缘分,如果作者不喜欢你,他便什么也不会告诉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