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0-12-26 23:08 编辑
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前提下,明确味、形、气、精、五脏相关,食饮有节,五味调和及医食养结合三学说为我国食疗的核心理论基础。
1、味、形、气、精与五脏相关学说 对饮食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提出了最基本观点。这一套基本理论的内容为:味与形体,元气,精微或精气之间的密切依存关系,饮食五味与五脏之间的亲积性和排斥性,以及饮食是人与大自然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等等。有机体从环境中获得食物,食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产生能量来维持生命及供给人体活动的需要。代谢即是食物在机体内于若干酶的及递,氢体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能量的过程。物质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存在着对应的反应,如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对立反应的相生相克,就是推动物质代谢的动力源泉。并且分解代谢常可放出能量,合成代谢则多消耗能量,分解代谢所放出的能量常是合成代谢所需能量的来源。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放出其所含的化学能,此化学能若用以维持体温则变为热能,若用以支持动作则变为机械能,这是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所觉察到的味与形、气、精、之间的生发转化现象可能科学实质所在。正如《内经》中所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2、食饮有节,五味调积学说 食饮有节包括数量和质量上的节制。但饮食的节制是有限度的,古人并不要求无限度的节食,而是提倡饮食适量,不要过饥过饱。饮食质量的调节也就是五味调和。祖国医学一贯主张饮食以清淡为宜,而反对高梁厚味,并强调五味调和而禁止偏胜,提倡饮食不必过度丰盛,荤素搭配合理,不偏嗜偏食,是饮食养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养身与理论中的重点。饮食质量的调节也包括膳食组成的合理性,完整性。五味调和也包括四季和寒温调节在内。从数量上不节制,过饱则影响脾胃功能,过饥则影响营养不平衡;从偏嗜角度来看,长期摄入糖过多,超过机体需要,会诱发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或加重病情进展;多食油煎油炸食物易致癌,若饮食过分精美长期不摄入纤维素会引起便秘;过食冷饮除引起胃病外,还易造成反复呼吸道感染;经常食高梁厚味除影响脾胃功能外,还会引起糖尿病等等。因此,调整各种食物之间的比例,保证基本营养素,才能使人体健康,祖国食疗理论中的“食饮有节,五味调和”是非常科学而正确的。
3、医养结合学说 古代医学家在肯定医药治疗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强调食治食养的重要性。医疗食养结合是祖国医学中很为突出而有实际价值的理论,因此需要饮食营养与医药治疗之间的密切配合,并已成为现代治疗学中的原则和不可分割的医疗手段。如药膳结合的出现即为医疗食养结合的典型,医疗是治疗疾病的主体,是主要手段,但没有营养的供给与膳食成分的配伍合理,若忽略有效医疗和必要的功能锻炼也不能达到治愈疾病或完全恢复健康的目的。利用饮食防治疾病,不但为历代医药家所肯地定,而且也为现代医家所证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