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12月11日电 近日,上任以来备受争议的法国政府36岁经济部长马克龙,忽然人气飘高,获得六成法国人力挺,这对于一位民意跌至新低不足两成的总统奥朗德麾下的部长而言,他应该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法国《欧洲时报》日前刊文称,向来坚持萎缩于自己躯壳,固守“法式例外”,不敢正视“全球化”的法国人,在社会危机深重、经济病入膏肓之际,起码在“必须改革”这一点上,已经说服自己。
文章摘编如下:
本月10日,马克龙将在议会推送自己的改革系列案过关。最为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的改革措施中,最受关注,占领所有媒体头条的一条,是将现有“每年允许5个周日营业”法律,变成12个。这相对于欧委会敦促法国进行的“结构性”改革、相对于意大利劳工法改革都是“小儿科”,但仍然值得赞赏;这一明显“量变”,仍然打破了法国人为此争论不休、议而不决的平衡。
这一次,“人民”终于明白了政府改革的指向,终于明白这一改革对于其增长就业、促进消费、善待游客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支持马克龙,所以英明地站在了务实解决经济问题一边。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改革的阻力仍然来自执政党内部,政治人物的“眼光”,仍然落在了“人民”的后面。不在少数的社会党议员,仍然放不下扭曲了的意识形态重负,或认为这“太右”,或称这是“倒退”,放话“杯葛”。一举将改革的希望,还原成法式纠结。更为可笑的是,其中还有一派持如下观点:12天太过分了,7天比较合适!这些从法国政治精英学校毕业的校友们玩的“改革过家家”,滑天下之大稽!
用不着经济学家现身说法,谁都知道争论5、7、12的幼稚之处。谁都知道:周日营业完全放开的国家,并不因此比法国更“落后”或更“不公平”,这个问题在很多国家只是一个具体的经济算数问题,唯独法国,又上演了让人抑郁的“法式纠结”!
法式纠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将现实问题意识形态化。对于放开周日营业的可行性研究本来应该聚焦一些具体问题:
周日营业有没有生意?是否会创造就业?是否对百姓消费提供方便?是否会增加商店营业额?是否对旅游业有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开门;相反就关门;就这么简单,与进步落后,左右无干。英国商店周日开门,德国大部分不开门,都是依上述因素而来。
唯独法国,非要将其打上意识形态色彩:禁止才是左派,才更有“人权”,因为它要保护劳工周日休息权。意识形态当先的思维方式,往往与现实脱节:深陷经济、失业、贫困化、年轻人高失业率危机(调查显示:很多打周日工的是学生或年轻人)的法国,人权领域的当务之急显然是周日工作权与生存权。
法式纠结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自相矛盾。反对周日工作的政客,不能回答为什么已经放开行业(比如餐饮、装修、小商贩)的员工人权就不应该被保护?也不能回答,已经放开的五个周日,为什么就可以习以为常?
法式纠结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党争高于一切。据观察家分析,被左派中的左派批为“右派”政策的“周日工作改革案”很可能在议会遭到右派议员的反对。这主要是由于法国政治的党争文化已经深入政客之心,“敌人拥护的我反对”,积重难返。一项获得7成法国人拥护的改革,很可能里外不是人,胎死腹中。若果真如此,实在是法国之不幸。
可以说,在法式纠结的左右夹击下,休提“结构性”改革,就是类似周日工作这类“小步子改革”也难以成功。“法式纠结”不死,“法难”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