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26|回复: 0

父亲称写家书换生活费 儿子大学4年144封信学会孝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6 01: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长江网
[url=][/url]

[url=][/url]

(长江日报 记者林敏)

自儿子邹谨到上海体育学院读大学的第一天起,邹服生就知道,儿子4年后将成为一名体育新闻记者。

今年76岁的邹服生曾是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文系教授,在儿子将离家上大学前,他要求儿子每月要写一两封家书。邹谨在大学4年间,与家中往来书信144封。1993年,邹谨进入《长江日报》工作,至今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已20余年。

不寄信回家就不寄生活费

邹谨给家里写信,其实最初是有些“被迫”的成分,因为他需要用家书换生活费。

1989年8月,17岁的邹谨收到了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这个还未成年、又从未离过家的年轻小伙马上就要到上海那个大城市生活,自然欢欣不已。

去学校报到前,邹谨对父亲提出,想一次性拿走一学期的生活费。邹服生一听觉得不对头,拒绝了儿子的请求。

随后邹服生略沉思一会儿,给儿子讲了个自己曾在报纸上看到的故事:一日父亲接到儿子的一封信,信中内容只有两个字:“父,钱!!!”位父亲十分生气,回信也是两个字:“儿,0!?”

他问邹谨:“你现在是大学生了,你考虑过如何孝顺父母吗?”邹谨思索片刻,说:“工作后存钱买套房子,把你们接来住,带你们去旅游。”

“那你现在怎么孝顺父母?”邹服生的追问让儿子语塞。

于是邹服生要求邹谨每月至少写一两封家书寄回家,四张信纸起步,见信就寄钱。邹谨从小听话,想想这要求也不难,就一口答应下来。

“我是让他懂得感恩,不要忘了家中的父母。”邹服生的良苦用心,邹谨当时并不是太懂,他以为仅仅只是父亲告诉他的另一个理由,通过常写信来锻炼自己的笔力,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打基础。

从写信换钱到交换思想

按照父子间的约定,邹谨到校后,家书就一封封地寄回安康,但内容无外乎就是汇报生活开支和学习状况。

邹谨寄回家的第一封信里,他写到了第一天到校的情景:几位87级的学长帮他们新生铺床、学校每月发放30斤饭票和40元菜票以及自己作为新生代表在迎新大会上发言。信末他也不忘提一句自己“最关心”的事:“我准备到银行开个户头,以后每月收到款时再把上月余的钱存进去,你们看咋样?”

每隔一两周,邹服生就能收到儿子的信,他从学校传达室拿到信后,在回家的路上就忍不住要撕开信封,边走边看。到家后又要与老伴郭荣珍一起再看一遍,入睡前郭荣珍又要再读读儿子的信,精彩段落还要朗读出来,有时老两口还要为信里的内容讨论不休。到了第二天,邹服生就乐呵呵地准备好儿子的生活费去邮局。

“刚开始他写的信就跟写汇报似的。”邹服生自己当了一辈子的语文教师,一眼就能看出邹谨起初在写信时心不在焉,“为了生活费,他总得对付一下”。

但日子久了,邹服生发现儿子的来信越来越频繁,几乎每周一封。信中也不再记“流水账”,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父母与儿子的纸上交流从几百字,到最后达到几千字、一封信10多页。

后来的信里,邹谨向父母介绍上海的新鲜事物、倾诉自己的感情生活、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与父亲讨论发表稿件、学习英语时遇到的困难等。邹服生感觉到,“儿子慢慢地成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2 1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