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京报
牟劲松是中国首批赴塞拉利昂医疗队治疗组组长,解放军302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副主任,进入塞拉利昂后入驻中塞友好医院救治当地埃博拉病人。今年4月份,西非国家大规模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据世卫组织12月初的数据,几内亚、利比亚和塞拉利昂的死亡人数已达6331人。
中国是最早派出医护人员队伍的国家之一。中方首批援塞队员已于11月16日回国,12月7日,62名医护人员全部通过医学观察期,无一感染。
“询问想法时,我没犹豫就说去”
新京报:首批赴塞医疗队由哪些人员组成?
牟劲松: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组成的移动实验室检测队,主要负责埃博拉出血热检测,增强塞拉利昂实验室检测能力;二是解放军302医院组成的医疗队,负责埃博拉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的留观、治疗。一开始,两个单位共抽调59人,后来追加到62人。
新京报:当时你怎么决定要去的?
牟劲松:也没什么特别的。我是专业人员,对这个事(埃博拉疫情)很关注。疫情暴发前后,自己也意识到可能会有任务,当任务下达给我们医院后,医院询问我的想法时,确实也没有什么犹豫,就回答“去”。危险明摆在那儿,担心是人人都会有的。但该去就去吧,这是我的专业和工作。
穿防护服后太热 须提高工作效率
新京报:在塞工作时需要穿戴防护服吗?
牟劲松:医院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我们的办公区域在清洁区,不需要穿戴防护服。但进入病房查房、诊治病人时就得穿戴防护服。在非洲,整套装备穿上去会感觉很闷很热,不长时间就全身是汗,口罩和护目镜里有时都会积水,人的工作时间会受到体力限制。我们每次进出病房,都一定要安排好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效率。
新京报:哪次救治令你特别难忘?
牟劲松:我们刚到塞拉利昂时,有个9岁女孩跟妈妈一起住进医院,没多久她妈妈就去世了。这个女孩也特别虚弱,几乎不能吃饭不能动。我们给她输液、用药,看着她慢慢缓过来。前几天,第二批医护人员说女孩上周出院了,这真是一个特别好的消息。她特别喜欢喝王老吉,还喜欢巧克力。我们每次查房都给她带一些。
医疗队苦中作乐包饺子涮火锅唱K
新京报:直接面对埃博拉疫情,你害怕吗?
牟劲松:我们知道埃博拉很危险,(感染)后果很严重,但作为专业人员,大家没时间,也没习惯去恐惧什么事情。大家的心思都放在怎样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恐惧上。
新京报:除了工作,你们平时生活怎样?
牟劲松:那边的条件跟国内完全不一样,每天都会面临停水、停电等国内根本想象不到的问题。我们的队长、教导员在艰苦的条件下,想办法给大家改善伙食,调节气氛。我们包了饺子,涮了火锅,给队员过生日,还唱了一次卡拉OK。一个团队在一起工作,互相商量,互相依靠,很多时候是互相调侃、互相说笑,缓解了很多压力。新京报记者 张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