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南方日报
2014年,内地明星综艺真人秀大爆发。从上半年的《花儿与少年》开始,电视台、视频网站等平台仿佛突然一朝之间开了窍,大量不再局限于直播间的整蛊、竞技类明星真人秀节目纷至沓来。
过去的一年,也是明星和普罗大众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年,大量明星进军电视综艺节目,再现了作为普通人的真实一面,数学烂到认不得字母“π”的邓超、生活低能到半夜迷路在欧洲街头嚎啕大哭的许晴、有一手好厨艺却被叫作“坑娃神爹”的浓情老爸吴镇宇……
从这一年的数据来看,对广大明星艺人来说,挑对一档合适的综艺节目,除了让自己的个人品牌价值提升,对于其参演的影视作品也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有业内专家开始定义,未来的影视作品宣传,很可能会因综艺节目的火爆而产生另外一种模式。
明星成为综艺节目稀缺资源
北师大传媒学院李宗伦博士预言,随着2014年内地综艺市场的良性发展,2015年的综艺市场又将是一个大牛市,至少还有价值百亿元的广告市场等着各类综艺节目瓜分。制播平台在赚取高额赞助费的同时,也通过“综艺潮”提升收视率和品牌效应。此外,越来越多有实力的门户网站也开始自制综艺,已经和传统卫视形成分庭抗礼的态势。
当然,最高兴的是成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们,相比较拍摄动辄几个月、半年的影视剧作品,一档热门的综艺节目,一周只需要花两三天拍摄,却能在赚钱的同时,收获持续的曝光度、刷新大众的好感度,提升品牌形象的亲近度。
以《奔跑吧,兄弟》为例,该节目开播之前,的个人形象多聚焦于“宅男女神”、“时尚icon”这样的定位。根据艺恩艺人品牌智库发布的数据来看,大众对她的形象认知中,“漂亮“占了主要元素,但在《奔跑吧,兄弟》开播以后,“勤奋”这一指标上,BABY的指数大幅度提升,以真实、可爱的“拼命十三娘”作风赢得了大量观众的心。
综艺热度转化为票房号召力
过去的一年里,因为综艺真人秀而成功提升了形象的还有好多明星。如参加了《一年级》录制的陈学冬,《小时代》系列之后没有后续作品的他,却意外在这个充满幼稚和童趣的真人秀里巩固了“暖男”形象;《花儿与少年》中的刘涛,更是以强大的生活技能强势刷新自己“国民好媳妇”的地位。还有《爸爸去哪儿2》中的吴镇宇,多年“老咸鱼”突然大翻身,个性好爸爸的形象令很多人对这个荧银幕上演惯杀手、神经病的酷男人爱宠备至。
对一个有演艺事业企图心的演员来说,这些变化带来的最切实的一项变化,就是在收视保证和票房卖座上的转化能力。这一点,在电影票房数据上会体现得特别直接和明显。比如2014年春节上映的《爸爸去哪儿》第一部大电影,6.95亿的票房成绩完全源于几对父子(女)档在关注度上获得的压倒性优势,和电影本身品质毫无关系。
而在去年暑期,《京城81号》上映时正是《爸爸去哪儿2》节目势头最劲的时候。影片男主角吴镇宇人气飙到新高,加上电影本身题材优势,才有了最终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惊悚片最高票房”4.11亿。
在2014年的票房数据也是这一理论的完美体现。最近由她和陈赫出演的《微爱》票房已然2.79亿,甚至已赶超男友黄晓明和周迅主演的《撒娇女人最好命》。这两部电影档期接近,题材雷同,很大一部分就要看双方男女主角的票房影响力。和黄晓明、周迅相比,BABY和陈赫最大的依仗就是《奔跑吧,兄弟》的人气。
对于“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双具备的明星来说,挑对一档合适的能展现个人魅力的综艺节目,真是一件价值无量的事情。难怪有专家分析说,未来影视作品在挑选上映档期时,必须把“参演的艺人参加综艺节目”作为一项重要的宣传指标考虑进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