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 60年前,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齐聚一堂,召开了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国际会议。 60年后,新华社记者走访万隆会议亲历者或其后人。过去的21000多个日子,并未令那段记忆蒙上烟尘,许多点滴细节至今说起,依然那么鲜活。 万隆精神应当继续弘扬下去 1955年,时年31岁的新加坡《南洋商报》采访主任李炯才,赴万隆采访那次历史性的会议,他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总理。 如今已91岁高龄、历任新加坡外交部政务部长和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等职的李老先生回忆说,中国代表团成员从酒店步行到会场时,沿路都有华侨华人热烈掌声相随。 李老先生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上台演讲前,有些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不少指责和非议。轮到周恩来演讲时,他临场发挥,做了一场令人震撼的演讲。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周恩来说完,整个会场气氛就变了。周恩来成了最中心的那个人,”李老先生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1959年步入政坛后,李炯才与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1975年,他随新加坡外交部长拉惹勒南首次访问中国,周总理当时甚至抱病接见他们。 后来,他又以官员、游客和商人等身份访华100余次,除见证两国关系的发展外,也目睹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谈到万隆会议对今天的意义,李炯才说,当今国际事务中应继续提倡和平共处原则,万隆精神应当继续弘扬下去。 “我曾为周总理献花” 梁思谋今年74岁,60年前,还是翩翩少年的他,被选中在印尼万隆向周恩来总理献花,这一幕,他一生难忘。 “周总理穿着浅灰色中山装,步子迈得不是特别快,但特别稳健,他眉毛很浓,双眼非常有神,”梁思谋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55年4月17日,中国代表团到了。周恩来总理走出飞机舱门,朝着人群挥手。梁思谋跟随时任印尼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上前迎接。“两位总理握手、拥抱、问候。阿里总理回头来招呼我:孩子、孩子,过来……”梁思谋说。 “我把鲜花献给周总理,提前想好的话都忘了,只说了一句‘敬爱的周总理您好’。周总理握住我的双手,他的手修长而又柔软,”梁思谋回忆说。摄影师为梁思谋记录下这珍贵一瞬。 向周总理献花并与他握手,让梁思谋激动万分。回到学校,同学涌过来争着与他握手。 高中毕业后,身为华侨的梁思谋放弃了去德国或新加坡读书的机会,回到中国念书。 “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更愿意回到自己的祖籍国,我知道中国未来有发展。我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他说。 眼下,梁思谋正热心投身亚非会议博物馆的发展事业中。2014年9月,包括他在内的团队已将有关亚非会议的珍贵历史资料申报为“世界记忆计划”,希望这一重要的历史过程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记忆。 做中泰友好的使者 西林·帕他诺泰(中文名常媛),是泰国著名政界人士桑·帕他诺泰的女儿。 作为时任泰国总理的最高顾问和密友,桑·帕他诺泰推动泰国派代表旺·威泰耶康亲王参加了万隆会议。 常媛回忆说,旺亲王回到泰国,来她家见她父亲时第一句话就是:周恩来是“天才的外交家”。 “上世纪50年代还没有‘软实力’这个词。可实际上,周总理就是中国的软实力,周总理在万隆会议、在国际舞台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他让所有接触到他、领略过他风采的人折服,让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都能信服中国。” 彼时,中泰尚未建交,甚至对立。万隆会议为中泰缓和关系带来一丝曙光。1956年,桑·帕他诺泰把自己的儿女——时年12岁的常怀和8岁的常媛送到北京。从1956年到1970年,二人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学习和成长。“我在周总理身边学习生活了14年,比和父亲在一起的岁月还长。周总理对我说,你就是我的孩子。” 十多年中,“做中泰友好的使者”,成为周总理经常对常媛、常怀讲的话。数年后,兄妹二人直接参与了中泰之间的乒乓外交,真正践行了周总理交付他们的为中泰友好铺路的光辉使命。(参与记者:李颖、马玉洁、邰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