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黄小编 于 2015-6-18 09:36 编辑
把住这三大“命门”,谣言必不攻自破
把住这三大“命门”,谣言必不攻自破
毛同辉
关于孩子的谣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像以“家长们注意了,最近有偷小孩的……”为开头的信息屡见不鲜。比如近日,网传北京某商场“孩子被抢”的消息再次引发大量转载和关注。6月16日下午,北京警方通过其官方微博予以澄清,并提醒网友不要轻信、轻传来源不明信息。在移动互联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让本就戳中人们心理敏感点的谣言如同站在了风口上,传播效率非以前传统媒体时代可比。我们需要反思和追问的是,为什么一次次最终被证伪的此类谣言总是有人相信并被大量传播?
笔者曾在心理学讲座中接触到一个名词叫“咕咚效应”,指熟透的木瓜“咕咚”一声掉进湖里,结果动物们以讹传讹,惊恐于“咕咚来了”。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与动物界的“咕咚来了”可谓异曲同工,人和动物总是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和同类生存状态的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
谣言的产生和扩散一般都会经过这样的“路线”:一个似是而非的事件发生或有人故意捏造事实→有人误解误判或有意制造噱头→ 人们出于好意提醒或对热点的关注而积极传播→不实信息在公众中产生不同程度的非理性恐慌→权威部门出面辟谣澄清→谣言传播链条中断,围观人群散去,舆情渐息。从这个“路线图”可以看出,谣言的生发和扩散过程中,有三个环节所发挥的作用至为关键,一是人们对信息的误解误判;二是权威部门发布信息的滞后;三是人们在信息传播时的盲信盲从。如果这三个错误哪怕有一个得以避免,则谣言要么不会产生,要么不会传播得那么快,要么就会被消弭于始萌。
该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一是常识判断不能忘。一些谣言其实偏离常情,并非需要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才能识别,人们所需要的就是先静下心来,运用常识和经验做一下思考,而非有传即收,有闻即信。 二是质疑精神不能少。许多谣言有一个共性特征,即缺少可靠或确凿的信源。例如抢孩子的谣言,人们收到信息后,其实只要向相关部门如学校、公安部门等求证一下,而非盲目转发,谣言就能不攻自破。有的转发者尽管是出于好心提醒,但是不经求证核实,造成以最大的善意导致不义的后果。三是权威信息要及时。尽管“谣言止于智者”,但是在阻断谣言传播上,我们也不能过多依赖和苛求于公众的理性判断,“存真”才能“去伪”,权威部门保持对热点舆情的密切关注,积极作为,让权威信息及时发出,才是“玉宇澄清万里埃”的正道。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我们不愿面对的未知情况,但是保持警觉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放大内心的恐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咕咚”声都预示着凶恶的小怪兽将临,更多的时候,它仅仅是一个熟透了的木瓜落水的声音。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