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环球时报
本·拉丹是有实力的,尽管他拥有的是邪恶的实力。本·拉丹的实力有硬有软,他有枪有炮,还有用民用航空器来做武器的匪夷所思;他同样也拥有软实力,或者叫蛊惑力。这种蛊惑力使不少人心甘情愿地去作“人肉炸弹”。
本·拉丹的绝招其实并不在于他会想到正常人想不到的恐怖袭击方式,而在于他总是能吸引一些人投奔到他的麾下。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满怀对美国、对西方的仇恨。 “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美国媒体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他们为什么这么恨我们?”“他们”在这里,指的不只是追随本·拉丹的恐怖主义分子,还有那些同情恐怖主义的人,甚至也包括那些既痛恨恐怖主义方式,但同时也痛恨美国的人。 本·拉丹要想找到渲染、鼓动、炒作这种情绪的“题材”,其实并不难。对于那些被美国战机炸得家破人亡的穆斯林来说,对于那些深受美国中东政策“折腾”的阿拉伯人来说,不用过多描述,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是东征的“十字军”。 在笔者看来,奥巴马宣布击毙本·拉丹的9分钟演讲中,只有一句话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重申,美国没有也绝对不会对伊斯兰教发动战争。我早就明确宣布———布什总统在‘9·11’事件发生后不久也曾宣布———我们的战争并非针对伊斯兰教。本·拉丹并非穆斯林领袖,相反,他是大规模屠杀穆斯林的凶手。” 奥巴马显然是刻意将本·拉丹与伊斯兰教分开。自美国开打反恐战,两任美国总统一直在重复这样的表白。但遗憾的是,投身于“基地”的人们从来分不清这种区别,对他们来说,美国就是伊斯兰教的最大敌人。因此,虽然本·拉丹死了,反美的情绪并不会就此完结,这就是拉丹可怕的软实力,而且是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的软实力。 反恐是为了美国的安全,为了世界的安全,无可非议,但不铲除对美国、对西方的这种愤恨情绪的土壤,安全永远遥不可及。
伊斯兰世界与美国和西方对立的情绪这些年来并没有减弱,甚至在某些地区呈现出扩大蔓延的趋势。中东出现的经济停滞、失业飙升、独裁腐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都可能使这种极端情绪上升。而西方非和平手段的介入,更可能加剧这种情绪。从利比亚人近日火烧英意大使馆的举动中,不难感受到这一点。
这样讨论本·拉丹之死,我们好像又回到了“9·11”事件的原点,还是那个老问题:“他们为什么这么恨我们?”不得不承认,亨廷顿在1993年发表的《文明的冲突》是一部预言式的力作,西方与伊斯兰世界未来将怎样相处,影响着21世纪世界政治和安全的走向,这是一个至今没有满意解答的世纪难题。(丁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