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9|回复: 0

公众为何对李刚念念不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5 03: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众为何对李刚念念不忘

 公众为何对李刚念念不忘


    “我爸是李刚”事件,公众的观感尽管和事实不符,但是这并不妨碍“李刚”已成一个标签,一个符号,象征了某种庞大、模糊却坚硬的存在。只要那根“刺”还在,“痛”就不会消失。

    5年前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我爸是李刚”事件,日前再度刷屏。据报道,历时近10年、先后经历10次裁决的“王朝抢劫案”,当事人王朝再次提起申诉,河北省高院已经正式受理。这起案件的办案人员,正是“我爸是李刚”案主角李启铭的父亲、保定市北市区公安分局副局长李刚。随后,保定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确认李刚已不再是北市区分局副局长,具体去向不明。

    有人说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而具体到“我爸是李刚”事件,这一“定律”显然失灵了。反倒因为搁置的时间久了,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清晰的认知。

    “王朝抢劫案”究竟与李刚有多大牵连,相信法院会有公正的裁决。让人感兴趣的是,为何这么多年来人们依然对李刚念念不忘?公众一直“念兹在兹”的深层根源究竟在哪里?

    不可否认,这一事件爆发时网络上确实弥漫着种种非理性的情绪,仇官、仇富等等。尽管诸如李刚“五处房产”、“岳父是副省长”等说法,事后并未证实。但传言之所以流行,而公众每每“轻信”,一个直接原因在于有关部门权威信息的缺失,以及对于公众知情权的不尊重。

    比如,此前当地有媒体曾这样解释政府何以回应不及时,称“任何一个澄清都将招致更猛烈的嘲讽和谩骂,‘不回应’反倒成了暂时平息社会舆论的唯一选择”。但事实证明,“暂时平息”不可能将公众的记忆格式化。时间可能会淹没很多事件,却并不能抹平这一事件带给社会公众的创痛。只要那根“刺”还在,“痛”就不会消失。

    而从更深广的社会图景观察,人们则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固然关心个案的公平公正、当事人的权益主张,但公众更关心自己的处境。而这样的“内化”、“移情”,也正是公众普遍焦虑的根源所在。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李刚”的儿子,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来自权力与财富的双重挤压。这样的“切入感”,当然会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尤其是,这些年来,一些官员手中的权力依然张扬肆虐,而很多公民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依然难以保障。当初困扰大家的那些焦虑仍然没有消失。经由媒体报道可知,周滨、赵晋……几乎每一个被查的“衙内”背后,都有一张密匝的家族贪腐地图。一些“仗势欺人、骄横跋扈”的官二代,不仅没有任何收敛,而是表现出更为恶劣的行径。

    “我爸是李刚”事件,公众的观感尽管和事实不符,但是这并不妨碍“李刚”已成一个标签,一个符号,象征了某种庞大、模糊却坚硬的存在。

    人们对于李刚的执念,尽管不乏非理性的一面,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现实生活中的“李刚”依然存在,并刺激着公众的情绪。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也是真实的。并不是公众揪着李刚不放,而是希望从吐槽中获得某种释放,同时,也意在寻求解决之道,即如何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法保障公众的自身权利。
来源: 新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7 10: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