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车统一标识:低成本高效率的监督
据报道,为彻底遏制公车私用情况,方便群众和媒体监督,肇庆市高要区今年出台《关于做好定向化保障车辆喷涂统一标识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核验工作的通知》,对所有公务用车都喷涂醒目的公车标识和举报电话。目前,该区250多辆公务车全部完成“统一着装”。
公车喷涂标识防私用,并非新鲜事物,技术层面也很简单。防止公车私用,最根本的诉求就是管用。而如何管用,太多的事实证明,不需要过于繁琐的制度设计,简单、直接、可操作性强就好,并且监督成本很低。
“统一着装”的公车,体现两种治理思路。一方面,政府部门首先要有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仅不能排斥监督,更要有自我改良的决心。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的措施和手段,创造条件降低监督的成本和门槛,使公众监督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两者缺一不可。简而言之,“公车统一着装”虽然卑之无甚高论,却诠释了权力监督的本质,那就是权力的自我监督与外部监督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彻底遏制”的治理效果。
公车改革说来话长,很长一段时间里,“公轮上的腐败”都处于“空转”的状态,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挂倒挡”的现象。比如货币化改革之后,过高的车改补贴远远超过了公车浪费本身,沦为一项隐性福利。究其根源,无非就是内部监督不力,而外部监督又进不来。在这样的语境下,即便治理措施叠床架屋,也只具观赏价值。
2014年7月16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印发,公车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的一步。方案明确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由实物供给变为适度交通补贴。随后,各地相继出台实施细则,大量公车被拍卖,机关公车数量也随之大幅减少。这对于提升政府形象、节约行政开支,无疑意义深远。但是也要看到,减少公车数量仅是公车改革的第一步,公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公车私用。公车数量的锐减,客观上可以减少公车私用,但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公车私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公车数量有所减少,公车私用的现象反而有抬头的可能性。对此,不能不加以防范。
有必要看到,肇庆市高要区之所以能出台该项规定,一方面当然是基于政府自律,但另一方面可能也因为该区公车数量较少,全区仅有250多辆公车,操作起来较为便利。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这样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广泛复制?很值得期待。
来源: 新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