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一带一路”蓝皮书:“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
政治互信是实现“一带一路”道路合作的基础
蓝皮书指出,道路交通是国家经济往来的命脉,政治互信是实现“一带一路”道路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中国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政治互信,努力塑造合作共赢的理念。
首先,中国应加强国际宣传,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和内涵的解读,提高沿线国家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合作的认识水平,使沿线国家认识到道路合作对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
其次,中国应尊重他国意愿,尊重他国主权和安全,尊重相关国家的选择。在具体项目实施方面,还需要与有关国家及时商议,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最后,中国应促进交流沟通,如积极构建政府间交流机制,以各国政府的高层领导人互访为契机,建开展交流对话,加强政策协商,增进政治互信。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须妥善处理三对关系
蓝皮书指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是政府推动、民间跟进,并且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的系统性工程,须妥善处理以下三对关系。
政策性、开发性与商业性的关系。中国在投融资合作中应谨慎处理好经济援助、共赢合作和本国利益等不同层次的关系,明确政策性、开发性和商业金融的边界。对于商业金融机构的金融合作,应从商业金融的全球战略出发,避免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出现背离商业性运作的金融合作。与此同时,商业金融机构应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及时反馈合作中的问题,推动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
风险与创新的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市场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当前,无论是“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筹建与运营,还是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多边金融合作,都需要创新手段来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实现区域金融合作的升级与发展。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应遵循市场规律,加强对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国际利益和国内利益的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存在区域合作程度和外交关系的差异、工业化程度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一方面,从我国能源、大宗商品、产业重组、经济互补、军事安全等相关战略出发,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合作机制,选择若干重点合作的区域,以点带面,实现共赢;另一方面,区域公共政策、制度中,应建立包容性的对话机制、清晰的制度框架,并保证实施的可行性和公平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