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5|回复: 0

“海归去哪儿”折射教育改革沉重命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1 17: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归去哪儿”折射教育改革沉重命题

“海归去哪儿”折射教育改革沉重命题



  堂吉伟德

  海归,曾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海归的素质出现分化,其待遇与预期也与此前形成明显落差。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去年,我国出国留学回流率已超过50%。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出国留学从“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海归已从“黄金时代”逐步进入“镀金时代”,现在已步入“青铜时代”,海归“去光环化”将成必然趋势。

  海归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而后回国就业发展,属于人才的一种回流。海归人员的归国人数越多,所占的比例越大,意味着为国内提供的高尖人才也就越多。当然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出国留学已从“精英化”逐步转向“大众化”,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全球化的当下,量产的海归跟国内的高校学生一样,当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并达到相对饱和的状态后,竞争的加剧也会让其光环剥落,“海归”成“海带”就几乎无所避免。

  2007年,我国出国的留学人数是14.4万人,归国的人数是4.4万,意味着留在国外的超过10万之巨,2015年留学人数为52.37万,归来者为40.91万,留在国外的超过11万人。从数据对照来看,留在国外的留学人员数量相对稳定,所不同的是留学人员的总量太大,国外的接纳度有限就只能归来。然而,若是以此对留学进行否定,甚至认为留学较之于国内教育并无优势,那将是审视海归命题的最大走偏。

  正是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促使学生出国留学的热情越来越高。尽管近年来海归人员的就业回报不如从前,社会舆论也不乏理性的分析和提示,但留洋潮依然逆势而上。有统计显示,77%的学生或家长认为留学投资很值得。就业只是选择留学的一个方面,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与享用,才是家长和学生们热衷于留学的主要原因。若是不能正视留学热的本质,并对国内教育改革有更多的着墨,那么以就业好坏论“海归”成败,就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

  尽管海归人员越来越多,留学生的性价比也日益失去优势,但并不影响留学的热情,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扩招后形成了“水涨船高”的普涨效应,相比较而言,选择留学依然具有相对优势,尤其是在起跑线上不至于掉队。二是市场的理性化,使得对教育的需求与选择,其实也更加成熟。从单纯的“成功就业”和“身份标签”到 “英语能力提高”、“思维方式的改变”、“就读院校有实力”、“专业知识的提升”等的综合认识,我们看到公众的投资取向和教育思维已更加理性而明智。

  更应看到,留学热既是对国外教育的认同,也可以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据报道,我国将淡化“985”“211”工程,将高校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因而,未来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还得以世界一流作为目标和追求,在学习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去行政化、经费独立、教授治校、学术自治等方面有实质性的成效。同时一切都围绕学生能力的提升、学术水平的提升为核心,以此健全导向机制,明确服务中心,实现教育改革的质的提升。

  多少年后,当国外教育与国内教育并无多大差异,且国内教育逐渐成为全球教育集散中心,“海归去哪儿”将不再成为国内教育改革的一个沉重命题。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6 10: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