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8|回复: 0

经典翻拍何以问题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8 0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典翻拍何以问题多

 经典翻拍何以问题多


  《新葫芦兄弟》“文化表现”与“市场表现”的撕裂太过严重,其实是日渐成熟的观众审美与粗浅挖掘影视资源之间的矛盾。尽管成绩“不俗”,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经典形象的文化深度——这种赚快钱的方式,恰恰是当前经典翻拍的典型形态。

  最近,动画界的老牌明星葫芦兄弟发现,要迎合网友的口味,比打蛇精难多了——《新葫芦兄弟》7月11日上线后,引来一片吐槽声,称其“糟蹋经典”“毁童年”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播完26集不到一周,不少网友又不干了,开始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官方微博上求更新。

  《新葫芦兄弟》遭遇的市场吐槽,并不让人意外。毕竟,早在其传出要制作的消息之时,诸如“求放过”“不要毁童年”的调侃就盛行于网络。现在看来,确实只是又一次被不幸言中。

  正如有评论者所称,一部拍给小朋友看的动画片,为什么要迎合“80后”的口味?事实上,《新葫芦兄弟》主创团队将该片主要观众定为7岁至11岁的小学年龄段儿童。也就是说,它是拍给当下的低龄观众看的,而非大多数已为人父母的“80后”,其人物设定、故事情节等也有明显的低龄色彩。但这正是经典翻拍的难处所在——无论你是何种定位,都难逃倾心于原经典作品的观众以他们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在影片的宣传上,制作方自始至终打着“重温经典”的旗号。虽然此举赚足了眼球,但也蕴藏着不可小视的风险。因为经过岁月的沉淀,经典之作会在观众心中自然地产生一种美化效果。这种记忆美化其实已经超越了经典作品本身的质量,更多是一种情感认知。这决定了对于经典的改编,必须要完成巨大的群体性的情感超越,方能取得预想的成功。这不只是《新葫芦兄弟》所面临的难题,而几乎是所有经典改编共同遇到的困境,可谓“成也经典,败也经典”。

  选择翻拍经典,被有些制作单位视为寻求成功的捷径,以为只要扛起经典再现的宣传噱头,就自然能够俘获观众,而降低了对电影制作本身的质量追求。比如《新葫芦兄弟》的一个重要槽点,就是粗糙的视觉特效。若是如此,无疑体现了影视创作的一种功利和浮躁心态。

  《新葫芦兄弟》的市场反应似乎有着两极化的色彩。如在某视频网站上,其总播放量达4.26亿次,评分也较高,而在另一网站上的评分却相当低。据此,也有专家认为,“一部作品无论是不是翻拍经典,它最终的成绩都将取决于其市场表现和文化表现”。此一说法或许并非毫无道理,但必须正视的是,衡量一部剧成功与否,票房或播放量并非唯一标准,如只是强调市场表现,恐怕无助于提升电影工业的水准和质量。然而,在当前我们的电影工业中,正是由于客观而多元的评价体系未能真正形成,导致多数时候,票房恰恰成了唯一的成败标准。

  而像《新葫芦兄弟》这样的情况,“文化表现”与“市场表现”的撕裂太过严重,其实是日渐成熟的观众审美与粗浅挖掘影视资源之间的矛盾。成长为影视剧审美主体的“80后”“90后”一代人,期待着对传统IP的深度挖掘,使之成为全民共赏的经典作品,但最终依然是面向某个细分群体的简单创作,难免让他们失望。尽管成绩“不俗”,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经典形象的文化深度——这种赚快钱的方式,恰恰是当前经典翻拍的典型形态。

  随着中国影视剧市场的繁荣,更多的经典被再现或由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当前经典翻拍热和由此所折射的问题,包括创作心态、评价标准等,值得深思。
来源: 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6 06: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