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年前,剑桥大学毕业归港的曹肇棆,在凌晨结束美林证券的工作,回到家打开电视,满眼都是迷你仓的广告。持续数小时的“霸屏”播放,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今,记者面前的曹肇棆,已是“CBD迷你仓”的创始人。自称“新北京人”的他,慢条斯理地讲述着告别金融人身份,历经数年实现创业梦想的故事。
像曹肇棆一样北上创业的香港青年还有很多。仅以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创新工商委员会为例,便已有100名在京创业的港青委员。创新委主席何善恒向记者介绍,创业不仅限于“高大上”的科技和金融领域,在京创业的港青来自各行各业。除了“站在风口上”的领域,还有主打港式特色的创业选择,比如卖奶茶的“香港冰室”,卖广东汤的“一碗靓汤”等。
“大学时读到了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觉得很有意思。我是个不安分的人,创新创业从零开始,能够影响很多人,这符合我想要的生活。我一直想创业,不断在找机会。”移动支付公司“钱方?好近”创始人兼CEO李英豪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毕业后,在港短暂工作的几年中,便已利用周末从事互联网创业。不久,“80后”港青李英豪决定北上。
在与记者聊起创业经历时,李英豪虽一脸平静,但并不否认自己有扩张的雄心。他不满足于“钱方?好近”支付公司的定位,而希望其成长为线下的“阿里金融”,缔造覆盖全国的“小微帝国”,并向海外拓展业务。
李英豪2006年毕业后,曾在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香港分部和香港恒生银行工作数年。由于“真的不希望在大公司工作,希望自己创造一些事情”,3年后,李英豪选择了北上创业。他曾在网上撰文,从市场、资金、产品、团队方面分析香港互联网创业条件,最后得出结论:“不是一般的难。”
在李英豪看来,随着国家“双创”气氛渐热,香港特区政府扶持创新科技发展力度加大,包括香港科学园在内的孵化器提供帮助,这两年香港的互联网创业环境有所改善,但还不够理想。“香港创业现在大致处在‘垦荒’阶段,清理一片地来种上些植物。以前连这块地都看不到,创业像是去冒险。”
内地则大不相同。李英豪说,现在的北京越来越像硅谷,而且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创业生态圈,无论人力成本还是政策与市场方面都具备优势。2009年他初次来京,从此正式踏上创业之路。
2011年,经历过两次不算成功的创业尝试后,李英豪在北京创立了“钱方?好近”。“美国有家叫‘Square’的移动支付公司发展得不错,国内的天使投资人很感兴趣,研究能否复制。”李英豪说,国内小微商户远多于美国,市场规模至少是其10倍。
经过调研,李英豪发现内地约有4000万个体工商户,但受限于成本等因素,只有300万商户拥有POS机。专注服务线下小微商户,由此成为李英豪的创业方向。“我们的产品共有超过600亿元的交易额,获得50万家线下店的使用,在全国各地服务约5000万名消费者。”李英豪说。
“钱方?好近”的成功绝非仅源自模仿。据李英豪介绍,公司研发了全球首台蓝牙版的智能POS机,可支持刷卡、微信与支付宝3种付款方式,并围绕线下店家支付需求打造一站式增值服务。“‘去商场刷卡,去小店付现’的局面未来将彻底改变,多种场景下无现金交易有望实现。”李英豪为此积极“垦荒”。
“公司的发展不只局限在内地,我想向全球拓展业务。”这位连续两年入选美国知名商业媒体《快公司》发布的“中国商业最具创意人物”榜单、跻身《财富》(中文版)“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排行榜的香港青年踌躇满志。
“从今年2月起,公司业务在香港、韩国、泰国陆续落地,未来在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也会陆续上线。”李英豪介绍道,“钱方?好近”的境外布局主要面向内地游客,借助其出境支付拓展市场。以香港为例,“差不多有五六百家店支持我们的产品,供内地游客前往香港消费使用。”李英豪说,“效果还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让内地游客有种家的感觉。”
通过内地游客带动境外市场培育,同时帮助当地建设包括网络在内的移动支付基础设施,是李英豪眼下的工作。“美国和欧洲等地的信用卡支付很发达,所以移动支付本身的需求不大。”李英豪说,中国内地在移动支付方面全球领先,可以率先探索并提供中国经验。
高中起便在美国硅谷读书的港青何善恒,如今是“WE+”联合办公空间的联合创始人,其创业首站是位于北京酒仙桥798艺术区的联合办公空间。它在一座办公楼的2层,约3500平方米的场地内,共有18家中小型企业入驻。在带领记者参观时,他指点空间内随处可见的油画、雕塑、装置艺术,言谈间难掩兴奋,“有些是从798回收来的展品,有些是我自己的收藏品,还会邀请美术学院的学生展示作品。”
“以画廊的形式打造联合办公空间,不是复制外国的模式,是我拍脑门想出来的,很可能是世界第一家。基于文化艺术的联合办公,我们也是全国覆盖率最大的。”何善恒说。
“联合办公,这也是最近才有的概念。”何善恒调侃道,“以前别人问起,我就说自己开画廊,要么说是‘二房东’。”3年前他推出自己的首个联合办公空间时,毛大庆还没创办优客工场,潘石屹的SOHO众创空间也未落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更多人关注到服务型办公空间,地产大佬在做相关工作,也带动了市场气氛。”
“香港的自助仓储行业多年前已经起步,如今市场相对饱和。反观内地,大量市场还处在空白阶段。”在曹肇棆看来,北京等一线城市与香港的市场情况极为相似,具备土地价格高、小户型住房走俏、人口流动性大等发展迷你仓的条件,便在北京的核心商务区及大型居民社区等处,盘活闲置的地下空间,并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玩在未来”是国内知名舞台剧公司“至乐汇”旗下的品牌,其联合创始人、香港导演叶逊谦已在戏剧教育领域深耕多年。据他介绍,香港戏剧教育上世纪70年代便已萌芽,如今比较成熟,单是自己组建的剧团便已与当地200所中小学合作过。“来内地后发现需要从零开始,每周在全国打‘飞的’,足迹基本遍及各大省份,有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人很是感动。”
内地已具备创业生态圈“很多人渴望成为北京的一分子,因为这里是首都,近似于梦想之都。总觉得在北京能成功,在内地其他地方应该也有机会成功。”何善恒说。
“内地已经具备了创业生态圈,像亚马逊森林一样,什么都有。生态圈成立才能产生很多机会,这里已经比较成熟。不管在创业的哪个阶段,都能找到导师或朋友。而香港还处在垦荒阶段。”移动支付公司“钱方·好近”创始人兼CEO李英豪,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居港工作3年后,选择北上创业。
李英豪对记者说,香港的创业环境近两年虽比以前好,但依旧不够理想。“创业需要足够大的市场,但香港的市场不够大,而且各类成本较高。以前创业被港人视作冒险,不是常人会做的事情。现在大家开始认可创业,愿意去尝试,但眼界还是有局限。香港的创业公司,有些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
前段时间,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支持创新科技发展,香港科学园也为当地创业者提供帮助。但李英豪认为,特区政府的各项扶持措施,虽有帮助,却难起到实质作用。“问题核心是港人创业创新意识不够,年轻人冲劲不足。”若想开辟内地或国外市场,绝大部分港青又缺少长期在那里生活体验的机会,怎么能做出“接地气”的产品呢?
“香港社会有很多限制,发展传统产业成本较高,很难搞起来;做创新型企业又面临市场小的问题,而且当地人才按回报率流动,大多往金融行业走。”曹肇棆说,近两年人才流动的趋势在美国和中国内地有所改变,美国名校人才由选择投行,转为部分首选去硅谷创立科技公司。内地创业环境日渐完善,选择创业的也大有人在。“近来香港社会不太和谐,流动性机会欠缺,年轻人难以通过改变突出重围,无论就业或是创业都是如此。”
何善恒最近参加某内地创业营,遇见一名内地营员。其前往香港创业,成功打造天猫上首屈一指的美妆品牌,一年的化妆品销售额达上亿元。对方称赞所在团队中的香港青年是公司几百号员工中最优秀的,吃苦耐劳,专业过硬。这让何善恒大为感慨。
何善恒说,香港重视专业性培训,致力于打造各行业专业人才。“专业能力和态度上没问题,但有些人可能缺乏对内地的了解。”内地尤其是北京竞争很激烈,想要立足并不容易。香港青年的视野相对局限在当地,感觉来内地工作的不确定性大。“其实水平较高的人都会觉悟到,要借助香港这座城市的优势,放眼国内、寻求发展。”
回望香港,何善恒认为,那里处在世代交替之际,企业中正经历新老的换代。如果父辈来过内地发展,后辈受其影响,选择北上的几率也较高。如果未曾涉足内地,眼光就会局限在香港。“我相信未来能在香港立足的企业,肯定跟内地有连接。当这种企业发展起来时,香港的年轻人会有更多机会,但需要了解如何跟内地融合。”何善恒说。
据何善恒介绍,很多港人有家乡情结,100名创新委成员里,已婚者约有一半,其孩子大多在香港。很多时候在内地创业,很少考虑回去,对香港的发展变化未必了解,想要回香港发展或拓展市场,都可能需要帮助。“创新委也希望帮助在京成员了解香港创业的情况,介绍香港科学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如果你都不觉得自己是北京人,怎么能融入?你不爱这块土地,它也不会爱你。而爱的表现就是融入。”何善恒说。而他的好友曹肇棆,如今除了谈起内地知名企业家来头头是道,还不时引用曾国藩处世名言和内地网络段子,京腔更是在“港式普通话”中依稀可辨。
“我认为,只有让他们在认识历史、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才能让他们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成为未来特区建设的栋梁之才。”多年从事香港青年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龙子明委员建议,要结合港澳与祖国内地越来越紧密的融合趋势,加强香港和内地青少年的交流,引导香港青年在融合的过程中寻找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香港市场规模有限,产业单一,限制了香港青年的发展空间。结合两地融合趋势推动国民教育,能够增强香港青少年对国家和自己前途的信心,拓展他们的理想和事业。建议中央政府和内地各省市政府,创造让香港青年在内地就业乃至参与内地政府公职的机会,香港青年通过在内地工作的磨练,成为爱国爱港政治人才的后备军。”龙子明委员表示,实现“中国梦”也是700万港人的共同理想,在此时代潮流中,香港青年可以构筑自己的人生梦、事业梦。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青年网(北京)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