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7|回复: 0

我们距离“工业4.0”到底还有多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7 19: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d2d7fab4813f9c96.jpg

  九月上旬的成都,炎热多雨,距离市中心西北边22公里的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生产及研发基地(SEWC),工厂外围一片寂静。

  即使在车间里,也只听得见机器转动的微弱声响。几位工人不时触摸工作台前的电脑显示屏,操作工作台上的按钮。

  与此同时,在工人们脚下、地下一层的物料间里,携带条形码的物料,整齐地趴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它们沿着地下传输系统,在四个上下提升装置的帮助下,升入车间。再经过立体中转库等设备,在组装生产线上被装配和包装,最后由物流小车运向仓库。

  这座约450名工人的工厂,生产面积不到标准足球场的一半。每年生产的SIMATIC工业自动化产品超过250万件,供应中国及全球的汽车、制药、电力等工业行业及基础设施建设。在这里大概每10秒就有一件产品诞生,而一百万件这样的产品中,有瑕疵的不到10件。

  SEWC是西门子首家数字工厂——安贝格电子制造工厂(EWA)的姊妹工厂,也是西门子在德国之外建立的首家数字化企业。两座数字化工厂的背后,是西门子实践德国政府工业4.0战略所制定的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全球制造业变革浪潮,促进本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德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战略。中国则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

  如果将西门子作为标杆,中国企业显然差距不小。“与西门子等顶尖的世界工业4.0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家电行业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四川长虹企划部部长刘海中说,“中国制造业有的尚处在工业2.0阶段,部分达到3.0水平。既需要谋划工业4.0,还要弥补基础不足,尽快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它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强国的理想能否实现,中国制造业在“工业4.0”的全球竞争中能否缩小与现有制造强国的差距并最终领先,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关键还在于中国制造业中的千千万万个企业。之所以说现有的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就是因为中国的大量制造企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处于产业链的不利位置。对它们来说,“工业4.0”是竞争能力提升的契机和条件,但同时也是与其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实际上,由于大量的制造企业技术基础、管理基础以及专业人才团队过于薄弱,“工业4.0”很可能成为阻止其存活的门槛以及使其淘汰的标准和机制。“工业4.0”来了,我们怎么办?这是许多中国制造业企业关切的重大战略问题。

t010e04b544af15cab4.jpg

  向“工业4.0”迈进,或实现“工业4.0”,并不是简单的添置机器人设备,推进数字化、无人化工厂,提升信息系统水平。必须把它和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使其成为提升长期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在此,提三条战略性建议:

  第一,通过价值链运动方式的转变驱动生产制造体系逐步向“工业4.0”递进。

  所谓价值链运动方式,是指企业从理解顾客需求、进行产品企划和研究开发,到组织生产供应、实现产品销售、提供售后服务,整个创造价值过程的形态和循环。工业革命以来,制造企业的价值链运动方式出现了三种形态:

  一是大规模制造。以福特汽车为典型例证。其特点是:产品同质化、生产规模化;依据“规模经济”法则降低成本并把竞争优势定位于“成本领先”。在需求量急剧放大的市场环境下,“大规模制造”迅速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使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走进了普通家庭。

  二是规模化定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较以往复杂,细分的需求集合增加,且差异明显。在此背景下,产品的品类、品种亦会增加,“规模化定制”成为回应市场的基本方式。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定制”是个性化、差异化、扁平化(顾客直接与供应者交往)的,但多种多样的产品总体上看又是有一定批量规模的,柔性制造、以顾客订单驱动价值链的模式由此生成。典型的例证是丰田汽车和戴尔电脑。

  三是个性化定制。即“定制”从一定的“规模”进一步向高度个性化、差异化方向演进。最极端的状况是:一个顾客即一个主体,每个顾客的需求均有差异;每个顾客极微小的需求量即构成了一个订单。整个价值链的结构和运动方式与“规模”基本无关而与“范围”(品种和订单众多)相关。制造体系必须高度柔性,必须能适应宽阔的品种及订单范围,必须能高效率地实现品种切换和敏捷回应。正是到了“个性化定制”阶段,“工业4.0”才有了用武之地。没有“个性化定制”的急迫要求,“工业4.0”不会如此快地出现。因为只有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智能工厂”才能产生“范围经济”:品种众多但制造成本不增、制造效率不减。这一模式的典型例证有青岛的“红领”服装以及家具企业“尚品宅配”等。

  对中国一些制造企业而言,首先需从经营战略角度知道所处产业和市场是不是具有“范围经济”的规律和趋势(总的来说,大部分市场领域都显现出“个性化”趋势,只不过程度不等)。如果确认“是”的话,则从“个性化定制”要求出发,调整、安排价值链结构和流程,提升制造体系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开始导入“工业4.0”要素。这样做,制造体系的升级换代,和顾客价值创造紧密结合起来了,“工业4.0”也就有机地嵌入了企业的经营模式。

  第二,通过“位置移动”实现“制造高级化”目标,将“工业4.0”作为支撑和保障。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处于不利的产业和产品“位置”:低的产业链位置、低的产品位置和市场位置(也就意味着低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水平)。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和日本、德国相比落后50-100年。这固然有些耸人听闻,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问题。所谓“位置移动”,是制造业升级成长的一种战略,系指从产业链下端的加工、组装位置向上游延伸,进入上游的零件、部件和材料领域;从技术含量低的加工环节向技术含量高的加工环节渗透;从某一领域的外围性(周边性)产品向核心产品递进;同时,从较低层级的市场空间逐步上移开始面向高价值顾客。例如我国芯片制造基础差、起点低,只能从技术含量低的封装行业起步。当经验、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进入上游的晶圆加工环节,并逐步上移至芯片开发环节。就芯片产品而言,又可以从外围的应用芯片入手,逐步延伸至平台型的核心芯片。就某一类芯片而言,则可以从低层级的目标市场转至高层级的目标市场。

  “位置移动”意味着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工业4.0”的应用提出了要求。根据“移动”的方向、步骤、路径和力度,企业可以逐渐提升制造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从而使“工业4.0”变成一个有清晰战略目标牵引的、具有操作性的过程,成为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石。

  第三,面对人口结构的压力及挑战,将“工业4.0”作为缓解不利局面的重要手段。

t0185fb82a6ae3d43f8.jpg

  近年来,中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类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随着老龄化加剧、新生代劳动者(“90后”)成为产业工人主体,劳动者接受很低报酬、在恶劣的环境中艰苦工作的局面将逐渐消失,再也不会有50后、60后、70后乃至80后那样的吃苦耐劳、生活勤俭的劳动者群体了——他们是我国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英雄。相对于父兄辈,“90后”劳动者群体文化素质较高但自主性更强,吃苦耐劳精神有所不足。在此背景下,制造企业尽可能“少人化”成为必然选择,这也是许多制造企业导入“工业4.0”的最直接动因。通过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减少人工操作环节,提高运行效率,继续保持成本优势,是许多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以上三方面建议,有一个中心思想是:中国制造企业“工业4.0”的导入和发展,必须以战略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顾客价值为导向,以及以经营为导向。偏离这些目标,搞一些“盆景式”的、“可参观”的形式主义项目,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于事无补,反而浪费大量资源,错失宝贵时机。鉴于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的现状,“工业4.0”的推进,将是一项长期、艰难、复杂的任务,不可能“跨越式”发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对于很多制造企业而言,还要先补“工业2.0”、“工业3.0”的课。

  中国“工业4.0”推进的主要障碍在于缺少智能自动化装备的供应商,尤其缺少解决方案(软件以及其他知识产品)的供应商。中国证券市场上少数几个机器人企业、“工业4.0”服务企业,股价被炒上天,是这种稀缺性的间接体现。因此,通过对外合作方式,培育一批“工业4.0”硬件、软件的供给和服务平台,是我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建设品质企业,打通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彻底实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这已成大势所趋。如果说以前靠劳动力优势,我们勉强还能混过去,随着时代变化,如果我们仍不培育“品质精神”,那不仅成不了“制造强国”,连“制造大国”甚至都会被开除!

  只有当中国企业在国际国内都成了“品质企业”的代名词,“made in China”才能获得新的“杀手锏”。

  第一,品质!

  第二,品质!

  第三,还是品质!

  莫愁前路无知己!中国企业,请向视品质为生命的那些德国和日本企业学习,向华为和任正非学习,向伊利和潘刚学习!

  根据新华网、新浪/21世纪经济、财经内参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2 0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