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海地产吞并中信地产 房地产最大央企整合案落幕
赶上央企整合大潮的中海地产历经半年终于完成了对中信地产业务的整合,这起房地产间最大央企整合案也顺利落幕。
近期,中海地产宣布已完成对中信集团地产物业组合的主要交易。这场对价高达310亿元、涉及总资产超过千亿的整合,中海将采取股份增发和转让四处商业物业的方式进行支付。同时,由中信股份甄选的常颖将担任中海非执行董事。
中海地产转让给中信的四处商业物业作价61.5亿元,分别为上海寰宇天下商业项目、南京中海商业与写字楼项目、沈阳环宇城及写字楼商业项目,以及济南华山商业项目。这些项目随后会并入中信泰富,这家公司也将成为中信运营商业地产的主要平台。
在股份增发完成后,中信将成为持有中海地产10%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双方不排除今后继续合作的可能。
中信地产留存未并入中海地产的一部分地产业务会被重新整合为一个新平台——中信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这个平台将主要聚焦土地一级开发、城市综合体业务,中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炯亲自挂帅。
这次重大资产整合对中海地产而言,将是一场分享央企整合红利的典型案例。交易完成后,中海增加了内地21个城市约2400万平方米的土地权益,折合地价约3550元/平方米,远低于公开土地市场的价格,其中大部分位于一些热点城市,中海的可开发面积将增加超过两倍。
基于并购的顺利完成,中海全年可售货值将突破3000亿港元(约合2580亿元人民币),中海也因此上调全年销售目标至2100亿港元(约合1795.95亿元人民币),并且还提出了十三五规划内销售额达到4000亿港元(约合3420.85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从今年5月1日起,中海地产已经开始全面进驻中信旗下所有整合的地产项目,逐步主导项目的开发运营并承担经营责任,目前这些交割资产所产生的销售额已经能并入中海的业绩中。
在这场涉及两家央企平台间的整合案中,原中信员工的安置问题一度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原中信地产只有三成左右的人员最终选择留在中海,这些人绝大部分为基层项目和刚入职中信不久的员工,有一定级别和年限的管理层人员大多数选择了离职。当然,选择离开的人员都得到了中信方面丰厚的补偿金。
8月底,原中信地产深惠(深圳惠州)公司总经理彭伟东,以加盟深圳本地房企中洲控股的方式离开了中信,这只是众多原中信地产高层离开的案例之一。更多拥有较强背景的老员工已经调回中信集团,或者调到中信其他投资和金融平台。
对于有过与中建地产整合经验、并经历过类似人事变动的中海地产而言,中信资产方面人员大变动所留下的局面依然在它们的可控中。在地产行业,中海一直被视为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的典范,专业、执行力强是中海员工,乃至职业经理人在业内的标签。
中海接手的中信资产最终价值几何,仍有待市场和时间检验。此前曾有市场消息称,中信地产真正优质的项目已基本去化完,而中海收购的资产多位于去库存严重区域,这些项目有成为中海包袱的可能,同时在经历一番人事变更后,原中信项目会面临诸如人员补充、产品重新定位等问题。
对于这些市场疑虑,中海地产主席郝建民曾在8月份的业绩会上轻松表示,“谁跟你说的,等我卖了你再去看看。”
中海对中信的并购,仅是目前地产央企整合的一幕。保利整合中航工业旗下的地产业务也进入到了最后阶段。在这轮整合大潮中,资源整合能力成为关键因素,像中海这样财务稳健、高度市场化的标杆房企,无疑将分享这波整合红利。
从2010年至今,中海地产已完成了三次并购整合,交易对价接近700亿元,总资产价值更是超过2000亿元,直接获得了超过37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为其规模持续增长和维持利润之王的地位打下了基础。
今年上半年,中海虽然在销售规模上不及恒大、碧桂园等房企的增速,并跌出全国房企前五的位置,但依然维持了多年来最赚钱房企的地位。其135亿元的净利润,甚至是同期规模最大的万科净利润水平的2.5倍。
完成对中信地产业务的整合后,中海接下来将在手握超过千亿元充裕资金的情况下,寻求更多市场收购机会,进一步增加优质土地储备,扩大销售规模。
来源: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