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1|回复: 0

“公号刷量”戳破新媒体经济的泡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3 09: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刷量刷单刷流量,只会制造虚假繁荣,它制造的泡沫很可能变成洪流,将新商业模式冲得一片狼藉。

    据报道,9月28日晚,因微信方面改规则、填漏洞,公号刷量工具集体失灵,一大批“大V”级公号由此现出原形。多家媒体对比发现,部分大号当天阅读数出现了断崖式下跌,部分公号阅读量比平时缩水50倍。29日,微信方面公开表态,平台不欢迎任何虚假的繁荣,并承诺“会继续加强技术手段,确保平台的真实、公正和公平”。

    “潮退了,发现大家都在裸泳。”一次正常的系统升级,掀掉了很多平时动辄10万+的营销号、软文号的底裤。尽管几百、几千阅读量正是很多大号卸妆后的真实面目,可公众仍不免受到惊吓。为什么光鲜背后总隐藏着污浊的“另一面”?为什么数据造假的风气无远弗届?

    其实从很多平台诞生之日起,刷量就已经存在。这已成为互联网圈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无论是自媒体人还是广告代理商,抑或是平台方,很多时候只是不愿意说破,非但不说破,反而在吹气泡一般的行业性膨胀过程中,形成了一条畸形的产业链。这次刷量乱象的水落石出,更像是一次“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意外。

    该事件明面上看没有受害者。在有些人眼里,这里面没有是非,只剩下刷量与更厉害的刷量之别。虽说平台方表态严打刷量,但到头来可能催生更隐蔽的刷量工具,并抬高工具价格。

    任何建立在虚假数据上的光鲜,都有违公序良俗。于受众而言,这种内容传播可能会赢得一时的惊艳绝倒,却不可能长久吸引注意力。就商业模式而言,泡沫化的繁荣,必然影响到投资者和用户的信心,数据造假带来的虚火最终会烧到整个行业,还可能推高资本进入的风险。

    毕竟,刷出来的阅读量并非真实的用户需求。围绕“伪需求”产生的运营模式,不可能长久支撑一个行业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像是一种兼欺瞒公众和骗取投资的零和游戏。

    诚信从来都不仅仅是种道德律令,更是任何商业模式成功的基石。传统经济也好,新经济也罢,对于不诚信乃至公然造假,均有高度的排异性。任何商业模式,其表面繁荣的肥皂泡吹得再大,也终有破灭的一刻。那些被刷出爆款的大号估值百万千万,也经不起“技术升级”这么一试。

    这并非因果论使然,而是商业逻辑自发秩序运行的必然。对公号来说,吸睛的数量越是庞大,盯着它的监督性力量也就会越强。自行破灭或者被人识破,是早晚的事。

    数据造假往往容易出现在一个新兴的预期会爆发性增长的市场。在刷量出现问题前,媒体曾广泛聚焦网络直播造假问题。据称去年某平台直播游戏时,聊天室显示观看人数竟超过了13亿。而前不久一些创业公司数据造假同样浮出水面。有行业人士就说,数据严重造假,也让部分投资人顾虑,加剧了新一轮融资进展的缓慢。

    电商刷单、网约车刷补贴、公号刷量、直播刷人数,都是附在“互联网+”上的产业毒瘤。是的,在自媒体时代,高流量意味着关注度高,高关注度就意味着高变现能力。

    但其前提是,基础数据应该真实可信。新经济首先应该是真实的需求,而不是“伪需求”。泛滥的洪水不仅可能裹挟无辜的民众,也可能将新的商业模式冲得稀里哗啦、一片狼藉。而新经济的健康培育发展,也必须依靠技术、规则挤出这些“水分”,让更多造假的丑相现形。

来源: 新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4 17: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