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房拐点调查:国庆档10年来首降 产业链缺口大
刚刚过去的十一档票房,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降,票房收入15.67亿,同比下滑达15.37%。“拐点”论不胫而走。与此相对应的是,偶像派明星在国内电影节屡屡击败演技派登顶电影最高奖项,电影评奖机构对粉丝经济的妥协登峰造极。在这背后是,资本大量涌入电影市场,催生出大量作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烂片比例的增加。而对于某些资本而言,电影只是一个壳,借着这个壳行偷龙转凤之事。
劣币驱逐良币,当“面瘫”小鲜肉们大行其道之时,这场票房保卫战毋宁说,是一场观影尊严保卫战了。
在票房的制约下,影视公司们也纷纷转向泛娱乐化的布局来对冲产业周期。
导读
饶曙光认为资本进入电影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通过项目运作资金,从而产生金融产品,大多数是短期和非专业的资本。
在经历了去年票房的快速增长后,今年的电影票房大盘增速呈现了放缓的趋势。几个黄金档都分别遇冷。刚刚过去的十一档,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降,票房收入15.67亿,同比下滑达15.37%。;中秋档三天票房收入5.12亿元,不如去年中秋两天6.05亿元;暑期档票房总额约124亿元,与去年的124.7亿基本持平。
相比去年票房48.7%和今年一季度51%的同比涨幅,今年二季度环比下降30%,三季度收入108.67亿与上期基本持平。
一时间,关于中国电影迎来拐点的说法不胫而走。
值得注意的是,保底发行行为在今年大幅增长,但大多都宣告失败。资本在电影产业最热的时候也栽了跟头。
票房市场的高位运行还能持续吗?
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在长春电影节上表示拐点是非常严重的战略误判。今年票房的最大赢家——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也表示,截至今年9月,电影总票房为356亿,比去年增长了8.6%;但前年基数较低为296亿,如果今年能达到480亿,就相当于增长62%。
截至10月18日,艺恩网的数据显示,2016年票房总额为378.39亿元。距年初500亿的目标相差甚远。
拐点:数量到质量
实际上,票房成绩并非整个电影产业的决定因素,拐点的说法还需要被考证。
微影时代CEO林宁曾对记者表示,虽然连续两年票房30%的增速,但空间并没有完全释放。从观影次数来看,美国、韩国等国家,年均用户观影频次是4-5次,中国仅有1次,中国的能力还在释放。优质的内容是打动观众的核心要素。
在这种大浪淘沙下,仍然选择观影的观众对电影的重视度在提高。好的作品仍然可以激活票房。如《湄公河行动》突出重围,刺激十一的票房。
从整体的票房情况来看,今年的电影密集上映,数量众多,但总票房低。艺恩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共上映了373部电影。目前,超过10亿的电影,只有8部(包括引进片)。
而去年同期,几个黄金档期均出现了头部的票房大片。今年头部影片稀缺,烂片扎堆,是票房走低的重要原因。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并非中国电影发展的拐点,而是中国电影发展模式、增长方式出现了某种拐点:即数量型粗放式发展模式、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整体上向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模式,增强中国电影内生性发展动力,延伸延长电影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电影数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与资本的追逐有关。但今年以来,产业与资本已经呈现“相爱相杀”的局面。一方面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形成电影产业的助力;但也同时也造成了电影产业的压力。
“这几年资本大量涌入电影市场,催生出大量作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烂片比例的增加”,华谊兄弟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在长春电影节表示,“市场已经超出我们预期3年了,缓一下,大家才有机会静下心来探讨内容质量。”
饶曙光认为一部分资本进入电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通过项目运作资金,从而产生金融产品,大多数是短期和非专业的资本。
如何结束这种状态,业内期待的是专业的资本和团队,而非资本绑架电影。
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在长春电影节拿《湄公河行动》举例,认为在所谓“拐点”上,应发挥专业态度,连接资本和创作者,不要干预导演创作,要全力以赴给足资源。
保底失败票补减少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创作和投资主体在1200个的基础上,增加了几百个。
实体产业中,相关的资本行为在今年的电影产业表现非常明显。除了常规的影片投资,保底发行成为了今年一个现象级的运作手法。
保底发行,即发行方对制片方的票房承诺,早期对市场预估,制定双方接受的价格。双方形成对赌,若没有达到保底数字,则由发行方承担差价;若超出,发行方为最大受益者。
年初,光线传媒的《美人鱼》保底票房18亿,最终以33.9亿收官,受此刺激,今年保底发行不断,但几乎全盘皆败。如《绝地逃亡》保底10亿,票房8.89亿;《致青春》4亿保底,票房3.37亿等;唯独《盗墓笔记》勉强突破10亿保底。
保底发行的成绩,也从侧面体现了资本对电影的不理智,同时提醒电影产业需要冷下来,思考资本与电影的关系。
在林宁看来,保底发行的形态是对的,是丰富资本进入电影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除了连接资本,还需要连接生产力。
从本质上看,保底发行是一种赌博,资本愿意大批进入,也是看中了这种方式可以拿到优质的项目,尤其对于没有生产能力的公司,这是最有效地进入电影产业的方式。
王长田表示,如果哪天资本对电影市场灰心了,不投入了,中国电影真正的拐点才会到来。
另一个聚焦点在票务平台。作为电影产业的入口,票务平台在今年完成了一轮厮杀,圈地基本完成,形成了以猫眼电影、淘票票、微票儿三大平台为首的格局。
前期,票务平台为了开拓市场,通过低价方式吸引流量,国内市场出现了大批票补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去年最为常见。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今年以来,票补的减少也导致了观影人数的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票房。
票补的忽然退出,让中国观众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观影习惯,面临了很大的障碍。
虽在短期内带来流量,但票务平台持续补贴并非长久之计,如何兼顾成本与引流,这是中国电影在自身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受票房制约产业链缺口大
从整个产业维度看,国内电影产业长期受票房的制约过大。阿里影业总裁张蔚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的电影产业中,票房占营收的大头,而美国市场,票房只占营收的30%-40%。“国内在商品销售领域,还有很多价值仍未被发掘出来。”
实际上,产业链存在很大的短板。饶曙光表示,衍生品的发展、影院的多种经营,多元化收入都应该成为电影产业重点研究的课题。
在衍生品方面,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包括万达院线收购在衍生品有布局的时光网。阿里影业将延伸品列为未来战略的重要部分,目前,其合作的衍生品电影包括《碟中谍5》、《星际迷航3》等。
“将产品与好IP结合,是一条很好的发展路子。”张蔚说。
起家于腾讯电影票的微影时代,也将目标投向除宣发以外的文化产业投资环节,并成立了微影资本,试图打造一个专业的文化产业基金。
相比于互联网电影公司,传统影视公司面临的压力或许更大。
在传统影视公司中,光线传媒几乎是前三季度受益于票房最大的企业。光线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预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6亿元至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倍。其中,参与投资、发行的票房收入为50.98亿,接近其去年全年的票房。
但受益于票房最大的光线,却在近期低调裁员。对此,王长田回应媒体称,主要是将“先看网”的部分人员裁掉,会增加新的业务,如VR。
虽然出于业务调整,但光线此举也有居安思危的意思,在光线的票房成绩里,仅《美人鱼》就占30亿,这种现象级影片不好复制。其受益于票房的同时,也受制于票房。
华谊兄弟也在探索其他的赢利点,据了解,其线下乐园业务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
除了票房本身,其他维度的数据都还存在发展空间。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年观影总人次达12.5亿;而2016年至今,观影总人次为11.21亿,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9.98亿。
今年年初,国内银幕数为32000块,如今,全国银幕数已达到37817块,预计年底有望达到40000块。IMAX、中国巨幕的拥有量全球第一。
业内公司对线下影院的布局也在进行。万达院线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今年相继上市的中国电影和上影股份,都将大批资金用于线下影院的建设。
从观影人数和次数看,整体上一线城市市场基本形成,但二三线城市还有很大空间。
作者:吴燕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