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1|回复: 0

“互联网+西藏非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一次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1 20: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6e66cc845ed7480f.jpg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西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更是成为打造高原特色“文化名片”的过程中四两拨千斤的行动力量。

  西藏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区,自从2006年启动非遗普查工作以来,先后投入3000余人次,收集记录稿10万余篇、录音带2000盒、照片4.5万余张,初步摸清各类非遗项目1000余项,涵盖了非遗所包含的十大类别,其中以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等类别的项目居多。

  “数据库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展现各类非遗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为藏族优秀文化的永久保护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西藏群艺馆副馆长阿旺旦增介绍,非遗项目数据库建设是一个系统、漫长的过程,下一步,西藏不仅将完善国家级非遗项目数据库建设,还会尽快完成323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和350位自治区级传承人的数据库建设的全部工作。

  文化产业作为最具创新潜力的产业之一,在提升国家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专业人员的技术,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成果的驱动,才能使其具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我们优中选精,带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来到阿里巴巴,目的是通过‘互联网+西藏非遗’这个活动,扩大宣传,深化交流,寻求共识,探索合作。”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周泓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方式开展西藏非遗保护工作,是自治区文化部门紧跟时代潮流、促进文化富民兴藏做出的必然选择,是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搭建西藏文化展陈传播、互动交流,非遗产品及衍生产品销售等新平台,为我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

  传统藏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洛桑扎西说:“我们的表演在阿里巴巴的平台进行网络直播,我觉得这种形式很新颖很独特,对宣传藏文化很有意义。”在藏戏艺术和传统歌舞展示区,通过网络直播,独特的唱腔、精彩的舞步令众多观众纷纷点赞。

  此次“互联网+西藏非遗”阿里巴巴行活动激发了大众的消费意愿,推进了文化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一次探索,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新途径。

  自治区工信厅副厅长江明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活动是我区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又一项具体举措,也是我区加强与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共同推动西藏信息化建设的落地措施。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推广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与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面向全国乃至全球传播藏民族文化,有助于加快推动非遗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同时,互联网对于西藏文化产品商业模式产生了冲击,互联网以其传播优势,正在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营销渠道。

  阿里巴巴集团工作人员江樵,在谈到与西藏电子商务公司合作时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促进了西藏非遗文化在互联网的综合传播,同时对于与西藏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探索西藏文化产品在内的西藏特色产品新的销售模式打开了新的大门。

  据了解,自治区工信厅与阿里巴巴集团保持紧密协作沟通,立足双方优势,致力于共同推动西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本次活动是双方开展的又一项合作成果。西藏电子商务公司副总经理谯飞介绍,活动网络平台点击量突破600多万人次,阿里巴巴直播同时在线人数超过5万人,淘宝特色中国西藏馆线上推出68个特色产品,订单超过3万笔,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另据了解,淘宝特色中国西藏馆由西藏电子商务公司运营,一年来销售收入1.2亿元,是2015年全区电子商务销售量4500万元的近3倍。

  江明涛表示,在高速互联网时代下,区工信部门将以此活动为契机,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继续为西藏包括文化传播在内的各行各业做好信息化服务支撑工作。

t01c40704ebc495bab2.jpg

  不断创新与包装,让西藏非遗“走出去”。为进一步增强西藏非遗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西藏各地(市)充分挖掘民间歌舞艺术资源,利用现代舞台艺术手段不断发展和创新民间歌舞品种,大力推进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日喀则市拉孜县的堆谐《飞弦踏春》在继承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和包装,不仅从田间地头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大舞台,而且还出访了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

  保护非遗传习场所和基地,扶持各类传承活动的开展。西藏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在了解非遗资源分布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分类统筹保护,先后命名了113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4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个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与此同时,西藏还坚持扶持各类传承活动开展。目前,西藏已涌现出了拉萨娘热乡民族风情园、娘热乡民间艺术团、雪巴拉姆藏戏队、西藏唐卡画院等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展示为主的龙头文化企业,成功打造了具有浓郁高原色彩的“文化名片”。

  众所周知,唐卡、藏戏、格萨尔说唱等具有高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西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因此,西藏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西藏人民共同行动,守护好这些宝贵财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西藏非遗”成为西藏高原特色的“文化名片”,并以焕发旺盛生命力“活”在更广阔的舞台之上!

  根据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光明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1 01: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