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新常态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国家重大战略抉择,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支撑。目前,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我国通过深度国际产能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推动升级版中国“走出去”,充分展现全球胸怀、全球视野,还能够在全球事务中发挥引领作用,树立国家形象和履行大国责任。然而,面对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严峻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仍需要同舟共济,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用合作推动平衡,用创新谋求发展。
在快速变化的当今世界,全人类正在经历向智能生产、绿色生活转变的新阶段。对于刚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来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动力亟待转换,开始迈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阶段。“一带一路”建设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及时确立战略布局、有力推动科技创新,最终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而这些都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倡导开放创新、培育协同创新、加强集成创新,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真正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
倡导开放创新
倡导开放创新,有利于构建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开放创新是组织转变传统封闭式的创新模式,引入外部的创新能力参与创新,强调多个主体的参与以及外部知识资源对于创新过程的重要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体制有别,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迥异,要赢得各国的广泛支持,就必须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契合所在国的发展需求。目前来看,无论是欧盟的“容克计划”,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还是拉美的“两洋铁路”,都以需求对等、机会均等、合作平等为基础,这要求因国因业因企施策,倡导开放合作发展,借用全球智力,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重构价值链。以“容克计划”为例,其包含了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通信网络等总额高达3150亿欧元的建设项目。但欧盟由于投资、消费乏力,迫切希望获得来自中国的产业合作意愿,这不仅需要符合欧盟具体情况的金融创新,更需要把合作领域拓宽至数字领域,形成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引擎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度融合。可见,如果没有延伸至外面的世界触觉,仅仅“闭门造车”式的创新无法实现各领域的对接与合作。
培育协同创新
培育协同创新,有利于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提升行业竞争优势。在开放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技术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融合性加剧,单个组织或部门的创新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逐渐趋于创新各环节并行化、创新资源集成化和行为主体协同化。主体组织亟须与其他各种组织建立多维联系,形成紧密的协同创新网络,以促进技术溢出和知识共享,提高创新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国内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产学研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培育有效协同体系,形成“走出去”合力。目前,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主要包括劳务输出、分包建造等产业链低端业务,总产值和利润率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加强政府引导,通过资源整合和总体布局,以大带小,构建全产业链的战略联盟,提升全行业的协作能力,在国际上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使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抱团出海”。
加强集成创新
加强集成创新,有利于构建完整的核心技术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还需要具有完整核心技术链和标杆效应的龙头企业。对于原始性技术创新与重大发明专利不占优势的我国企业来说,强调灵活性、重视质量和产品多样化的集成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准确把握技术需求环节,合理匹配实际需求与丰富的技术资源供给已成为构建核心技术链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过程中,加强集成创新,实现科研、设计、制造、成套服务、金融和工程施工一体化是延展核心技术链、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完善产业布局、打造中国品牌的必然路径。近年来,我国高铁企业通过集成创新开发出来的成套技术,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较大优势,带动了相关货物、服务和技术的输出,同时促进了建筑、电子、信息、机械、冶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国家高新技术水平能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同舟共济,我们用合作推动共赢;革故鼎新,我们用创新谋求发展。推动升级版中国“走出去”,实现“一带一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我们汇聚力量,凝聚智慧,为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而努力!
根据 中国社会科学网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