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沿“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具有引导资源配置和优化投资效果作用的金融业,正逐渐成为该倡议进一步实施的支撑。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6899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10亿美元。据统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区域贸易和投资年均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一倍。
贸易投资的蓬勃发展,需要先进金融服务体系“保驾护航”。一方面,中企“走出去”过程中产生了跨境贷款、结售汇、跨境人民币结算等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愈加畅通,外汇集中管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金融创新需求也不断增大。
从官方到企业,中国当前正加紧完善“一带一路”沿线金融布局。11月初,由中方倡议成立的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拉脱维亚正式揭牌,其发起设立的中国—中东欧基金规模将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
本月16日,“一带一路”倡议“落子”非洲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之一——丝路国际银行在吉布提正式成立。该行由亿赞普集团、丝路亿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中资企业,以及吉布提财政部共同发起。这是中资企业首次在非洲大陆获得银行牌照。
“‘一带一路’是更加深化的改革和开放。”亿赞普集团董事长、丝路国际银行董事会副主席罗峰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贸易模式从产品输出逐步向技术、商业模式和资本输出转型,在海外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可以满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防范风险的需要。
如其所言,“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且缺乏稳定性,货币汇率波动频繁等现象尤其令企业“头大”。例如中石油旗下的昆仑能源,由于2015年哈萨克斯坦坚戈对美元持续大幅贬值,该公司当年度遭受18.81亿港元巨额汇兑损失。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应用规模扩大,企业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将相应降低。为此,中国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建立人民币与当地货币的互惠、互换机制,并提高人民币的使用便利程度。
以丝路国际银行为例,该行计划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清算、贸易融资等业务。在为吉布提政府收入开支提供服务的同时,其还将作为当地中资企业贸易结算和资金往来的主要银行,为中非双边贸易和中国在非投资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
优势各异、互补性强,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现实基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铺开,也有望为该地区欠发达国家带来发展新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金融资源相对缺乏,难以对该行业发展提供充分有效服务。在金融需求及供给不匹配的情况下,中国具有充分能力的金融机构加大在沿线国家布局力度,将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金融是血液,经济发展没有血液是不行的。”罗峰分析称,金融基础设施落后导致非洲等地企业融资困难,进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在这些地区建立相关机构提供金融服务,不仅能促进当地贸易便利化,更将“雪中送炭”,助其在某些技术领域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除此之外,中国制造商提供优质、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消费金融企业推出灵活便捷、可负担的相关金融服务,这种合力开拓新市场的模式成为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中制造业与金融业开疆拓土的创新亮点
中国家电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消费金融企业提供快捷简单、可负担的消费信贷,通过这种创新合作模式,华为、OPPO等企业的产品逐渐在越南、菲律宾、印度等新兴市场拓展。
这种创新消费贷款模式满足了所在国中低消费者需求,拉动了当地的消费增长,活跃了所在国的经济。《财经》记者近日在刚刚闭幕的“2016中国投资论坛”上了解到,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和投资集团之一PPF集团属下的捷信集团(以下简称“捷信”)不仅通过这种创新模式,将规范、快捷的消费金融服务带入中国市场,拉动中国消费升级,而且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与中国家电企业“捆绑”,将中国产品带入欧洲等市场。
据悉,今年8月,OPPOF1s新款手机希望在东南亚部分地区市场推出,在与OPPO合作的市场中,捷信为当地消费者提供最长6个月、零利息的金融购机政策。比如在菲律宾市场,OPPOF1s手机计划售出10万部,捷信为之提供了零售价格70%的融资,并与OPPO公司共同为该产品进行宣传广告,同时,在手机零售网点提供消费信贷服务,消费者只需提供20%-30%的首付款即可买到手机。同时,OPPO对于捷信提供的零利率的消费贷款会提供部分利率补贴。藉此模式,短短几个月OPPO成为菲律宾市场上第二大手机销售商。目前这种合作模式正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推广。
通常,中国银行业特别是政策性银行重点服务的是核电、高铁、飞机等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针对带动效应强的大型设备境外应用项目提供支持。而对于那些探索“走出去”的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制造企业来说,寻求与捷信这样的国际化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合作将是创新“走出去”的新路径。依西.施梅兹表示,随着与OPPO等中国企业的合作成功推广,捷信将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推动者。
据悉,捷信正在寻求与更多中国企业的合作机会,借力“一带一路”的商机,共同开拓新兴市场,将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与高品质的中国消费品带给东南亚、中东欧等地的消费者。
捷克是老牌工业强国,地处欧洲大陆中心,是“16+1”合作机制中最活跃的中东欧国家之一。一直以来是中国通往欧洲的重要据点。今年11月5日,中捷两国政府签署了《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双边合作规划》。双方商定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科研、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投资论坛2013年在布拉格设立,后被列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16+1”合作项目,这将成为中国与中东欧企业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告诉《财经》记者,这个平台非常重要,不仅促进中捷双边投资合作加深,而且也使中国企业依托捷克这个经济增长较快,环境安全的据点,投资辐射整个欧洲市场。“目前双边合作的势头不错,捷克完善的工业体系与中国制造对接恰逢其时”。
中国驻捷克大使马克卿在“2016中国投资论坛”上介绍,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捷投资累计约2亿美元。在两国关系转圜的带动下,近3年来中国企业对捷克投资增长快速。据中国使馆经商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10月,中国对捷克协议投资总金额累计达到约20亿美元,是2014年前对捷投资总额的约10倍。领域涵盖汽车、机械、家电、电信、印刷、化工、航空、金融、物流、跨境电商、科技服务及文化娱乐、旅游基础设施等诸多行业。越来越多的中国国有和民营企业正在积极探索进入捷克市场。
据了解,今年10月,中国以120多家企业的庞大规模,首次以伙伴国身份参加布尔诺国际机械工业博览会,参展企业数量之多为历年伙伴国之最。京西重工在海布市的工厂开工,投资金额达7.6亿克朗,创造300余个就业岗位。申通快递公司全货机包机成功首航抵达捷克。从去年9月到今年8月,中国海航、东航、川航等三家航空公司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相继开通北京、上海、成都至布拉格的直达航线。马大使表示,开通直航不仅大大便利了双方商务人员往来,也带来源源不断的中国游客。据捷克方统计,今年1—9月,中国大陆来捷游客同比增加20%,成为亚洲地区最大客源国,预计今年将达40万人次。
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斯柯达、捷信等捷克企业在海外的重要市场。中国以近30%的份额雄踞斯柯达第一大市场,捷信集团的全球客户中,41%在中国。
据悉,2017年中国将举办“捷克日”,先后会在北京、山西、河北等地举办中捷网上丝绸之路、电子商务、航空合作论坛,以及中捷经贸圆桌会议等。
根据 中国新闻网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