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Geek 君听到最多一个词就是——「资本寒冬」。
的确,大批的创业公司面临融资困难的情况,因此倒闭、合并的公司数不胜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口号也不如前两年那么响亮了……
这个世界真的不适合创业了吗?
“今年同期中国创业融资量是去年的不到40%,毫无疑问,融资变得越来越难了。” 在13日举行的“15派”2016星际创客峰会上,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守彬称,创业的“冬天”确实来了。
杨守彬表示,相较于2013年至2015年创业过度繁荣的时期,如今,创业正在经历十分明显的“寒冬”。“创业门槛低了,但创业成功的门槛高了,创业本就不会人人成功,60%的创业项目最后都会成为那些成功项目的陪葬和泡沫”,杨守彬说。他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者竞争更为激烈,资本的寒冬使创业更难支撑,那些没有收入、也没有快速低成本获取用户能力、没有壁垒的创业企业将难以等来春天,创业者需在实战中锤炼自己的本领,使自己足够抗冻。
寒冬来袭,如何活下来?杨守彬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不死需要四条生命线。一是业务数据线,数据是创业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命线。二是融资线,融资能力正在成为创业者的核心竞争力,“手中有粮心不慌”。三是宣传能力,他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懂得传播的公司没有未来。四是,好的合伙人。“天黑路滑”,创业者需要联合“打天下”,要找到与自己信仰趋同、能力互补的合伙人,定好规则、包容忍让、分好赢利,共同打拼。
拉卡拉控股董事长孙陶然则指出,无论是热火朝天的创业高潮期,还是资本寒冬时代创业低谷期,创业从本质上来讲是创业者自己的事情。他建议创业者认清四大真相,脚踏实地,完善自身。
孙陶然表示,创业的第一个真相是,创业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创业是少数人的事情,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他认为,要达到高标准的创业成功,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要做到行业的数一数二;第二个标准,是要可持续成长;第三个标准,是要被消费者和同行所尊重。
创业的第二个真相:创业是长跑,难以速成,成功是十年以上的事情。他指出,创业者如果要达到上述的高标准成功,在创业过程中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找方向阶段,第二个发展阶段——单项冠军阶段,第三个阶段——多元化阶段,第四个阶段——创业帝国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创业的第三个真相是,创业不是估值游戏。“估值只是企业在买卖时候的一个衡量标准,但它是结果,不是过程。”孙陶然称,衡量创业企业的指标主要是利润、收入、用户规模,而非仅仅靠估值。
创业的第四个真相是,创业不是一堂舞台秀。孙陶然注意到,许多创业者热衷于参加各类创业大赛、混各类社交圈,但创业者需要明白,唯一决定创业成败的是能不能够赚到利润,能不能够赚到收入,能不能获得用户规模。“决定你成败的是用户,用户是市场买单,如果买单了,你的创业就可以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用户不买单,再多的镁光灯,再多的鲜花,都无济于事。”
在孙陶然看来,政府、媒体等为创业提供的是环境,环境好时创业步伐可以更快,但环境不能决定结果,创业者必须认清,创业能否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创业者自己。
如果你想拿到融资,你该怎么做?不要盲目恐慌,面对这种情况要冷静处理,VC firm DFJ 合伙人Heidi Roizen在博客中写道:“艰难一点总比死去好”。针对资本寒冬的新情况,我们可以遵循以下5点:
1、不要紧盯着估值
现在是时候抛开你的“估值情节”了。当公司达到这些估值的时候,固然是好,但是现在的情形已经变了。你不沉溺于过去,越早处理公司的问题,公司可能会变得更好。
2、重新定义成功
对IPO日期、大型的退出和大规模的融资轮的“旧”认识最终会让你的团队变得消极。如果你可以走出资本低迷时期,那么你还会拥有很多可以成功的机会,但是就目前来说,你要重新调整当你的目标。
3、让现金流和银行里的资金变得乐观
这是一种生存方法。你知道什么样的公司可以生存下来吗?那些挣得比花得多的公司。但是对于大部分创业公司而言,应该采取一系列非常艰难的行动,这样才能真正让公司盈利,或者至少不会让公司把钱花光。
4、不要担心员工士气
这一点可能会让很多人震惊,但是Roizen坚持说你无法在面临危机的时刻担心员工士气的问题。你知道哪些做法比降低工资和解雇员工更能降低员工士气吗?那就是公司倒闭。
5、考虑谁是你的用户
他们是有风投支持的科技公司吗?未来他们还会不断地为你提供资金支持吗?如果你的公司位于硅谷,你的用户大部分都是薪资较高但是没有空闲时间的用户,或者是有风投支持的创业公司,那么这时候就应该担心了。这种情况很糟糕,但是担心总比出乎意外强。
讲个动人的情怀故事、拿个炫目的BP就能从拉来投资的创业“神话”早已不再,“烧钱上市”,也只是过去的梦想,估值不再那么高企,投资者不再“热情万分”地脑袋一热就掏钱。所有人在热潮退去后不断反思、并趋于客观与理性。其实于去年底开始不少火热的餐饮、生鲜等项目在缺钱的窘况中关门大吉,就表明资本寒冬已然来临。而携程与去哪儿、美团与大众点评、58同城与赶集网等互联网大佬们的“抱团取暖”,无疑也是在困境中寻找的过冬之法。
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互联网行业风投和私募股权融资案例环比下降接近两成,融资规模环比下降接近四成。专家认为,创投私募的寒冬不会是长期寒冬,各界人士也持着“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的乐观态度,但资本愈加苛刻将成为常态,寒冬时期成为对投资者与创业者的双向考验。
很多伟大的公司成长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早期的Intel,主要业务做的是存储芯片,后来遇到日本厂商低价的市场竞争,同样也是不知所措。在安迪格鲁夫的带领下,经过痛苦的转型,把主力产品变为CPU。这个过程长达3年,中间经历过市场下降、投入增加、人员流失等各种痛苦。最后成功转型为CPU第一大公司。大公司面对市场的变化,转型的困难程度远远大于小公司,小公司更应该发挥自身灵活的特点,快速挑战自己,适应市场的变化。有些公司是这么做的。
1. 改变融资策略
美元基金相对于人民币基金风险偏好高一些,美元基金愿意听创始人讲述一个宏大的故事,也愿意给这个故事支付更高的估值。获得了一线美元基金的投资,创业公司在行业里的口碑也更强一些。给的钱多,影响力大,是很多公司乐于获得美元基金投资的原因。可是这一轮资本寒冬,反应最大的就是美元基金。美国股市是一个特别高效的市场,曾经的商业社交王者Linkedin在一天之内,股价跌了40%。美国二级市场的变化直接传导到了风险投资的各个环节,包括中国的美元基金(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就不多说了)。
正确的做法是,美元基金无法投资,就迅速寻找其他更合适的基金。我有个朋友,是近两年很知名的项目,在去年底融资的时候,发现美元基金谈的多,主动推进的少,而且不是嫌价格高的问题,而是连谈价格的人都没有。资本市场就是这样,怕的不是价格高,也不怕价格低,而是怕没有流动性,没有人出价。这位CEO经验非常老道,在市场上跑了一圈,发现问题,立刻开始找人民币基金,最后获得了投资。以太资本统计过数据,一家创业公司融资的时候,在头一个月会见到感兴趣的投资人中的90%,而绝大部分项目,拿到融资的VC就在这头一个月的90%里。如果在融资的过程中,很密集的见了一个月VC还没有拿到TS,那就要迅速转换融资策略,可以找人民币基金,或者找上市公司,实在不行,找个土豪投资也行,毕竟在资本寒冬融到钱,对公司超越竞争对手很有优势。
2. 众筹众筹一般是给硬件融资的,很多好的创业公司不愿意通过众筹做股权融资。股权众筹和VC融资比,有他麻烦的地方。第一是融资金额不会太高,融资1-2百万可以,融资超过千万就比较麻烦。第二,如果要通过众筹进行大额融资,往往需要一家专业VC做背书,那么又回到机构融资的老路上去。第三,股权众筹还是个比较年轻的融资方式,政策上还有一定风险。操作过程也麻烦一些,需要成立一家有限合伙公司来持有股票。第四,股权众筹没有获得机构投资那么高大上,在圈子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也不能和大家分享如何搞定VC的成功经验。可是,股权众筹的问题再多,也挡不住它的作用,就是能融到钱。在生存问题前面,其他都是小事。我有一位朋友就考虑的很明白。虽然之前他的项目,已经拿到了机构的投资,但是资金太少,公司的发展甚至是生存都有风险。这位朋友态度坚决,通过股权众筹获得了公司半年的运营资金。多了半年的发展基金,几个月之后,他的项目很可能成为细分领域的第一名。
3. 拼命省钱有一位投资人给我解释什么叫执行力强。她说曾经有一家公司,遇到资本环境不好,融不到钱,开董事会的时候,董事建议要压缩成本,并且提议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裁员。董事会早上开的,形成了决议。下午团队回到公司,立马裁员100人。投资人夸奖说,把钱给这样的团队让人放心。
压缩成本让人很不舒服,通过裁员压缩成本让人痛苦甚至造成兄弟反目。一起战斗过的兄弟说开就开,让人情感上难以接受。很多公司一裁员就会遇到公关危机,朋友圈也会有很多转发的内部人员写的负面消息。但是,这是创业公司要经过的难关之一。我投资的几个进入到后期的项目,早些年融不到钱,都经历过裁员,现在公司发展好了,只当这段经历是一段小插曲。区别在于能不能把裁员这件事情处理好。相信一下午裁员100人的团队,在开董事会之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定是权衡了各种利弊,实在是迫于无奈才做出选择,并且拟定好了方案和名单。心智成熟的员工,在加入创业公司之前就会有这样的觉悟,创业是高风险的。优秀的团队能和员工很好的沟通公司的现状,让离开的人不怨恨公司,让留下的人保持士气。一个公司经过大规模裁员几乎没有网络撕逼,不正说明了这个团队能力很强。
当然,裁员是压缩成本最后的选择。压缩了营销成本,房租,降低了高管薪资的招都不管用,才能动用裁员这个大招。
4. 收费
创业公司的最终结果是要赚钱。黄金时代的创业公司开创了一个时代,投资人对他们的容忍度更高,亚马逊上市8年才赚钱,优酷上市了这么多年还不赚钱。但是很不幸,现在时代变了,VC要求创业公司更快的赚到钱。在资本市场正常的时候,一般是C轮投资人要求公司开始赚钱。而资本市场不好的时候,投资人要求你今天就开始赚钱。互联网创业者都习惯了通过融资获得公司发展的血液。很多创业者的唯一选择就是怀着希望,不断找投资人,希望某一天能感动投资人或者找到那个Mr. Right。可是你在在VC市场上花了大量时间,走了一圈还没有结果,就应该好好考虑是不是要开动公司自己的造血功能了。
中国的创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创业公司为了保持市场地位,降价、免费、给补贴,这已经变成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固定模式了。这套模式运行下去的前提是,持续的有外部资金的进入。没有了外部的资金,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回到商业的本质-赚钱。趁着现在所有公司融资都难,开始收费,说不定就探索出一条明路。这个过程能让创业公司验证商业模式到底靠谱不靠谱。用户愿意付钱的产品,才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就算流失了很多用户,至少也能找到用户的底线,并且最后找到愿意付钱的真爱。
5. 发现赚钱的市场机会
牛逼团队无论如何也是能生存下去的,连街边小店都可以生存,创业精英的生存能力怎么能比他们差呢。Airbnb早期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给公司投资,创始团队只能通过卖总统麦片养活公司。Paul Graham就是看到团队的这股精神才投资了公司,最后公司发展成了共享经济的标杆,估值几百亿没劲。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当年也过过苦日子,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腾讯、网易、搜狐等等公司都因为赚不到钱,处于生存的边缘。幸好SP拯救了中国互联网。这些大公司都通过SP业务赚到钱,并奠定了今天的基础。
有一家做工具的公司到处融不到钱,公司快不行了。因为公司在广州,有一些地缘优势。团队在某个附近的城市发展了很多妈咪,让他们推销整形服务。这项业务给公司带来每个月几十万的收入,不但养活自己,还过的很滋润。公司能赚钱,只要不违法,就是成功。创业不就是不用看人脸色吗,能赚钱养活自己,连投资人的脸色都不用看了。
6. 外包
外包是赚钱的办法之一。创业公司一般都有技术能力。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外包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困难时期,公司能生存下去,能保护好完整的团队也是一向成功。我有一个朋友,做了一个企业SaaS,一直融不到钱。公司转型做了企业外包,现在每年有几百万收入,养活团队不愁,而且公司规模发展的越来越大。
7. 找工作
大家心累了,不想创业了,解散公司也不是天塌下来的事。跳出高压的环境,总结经验,让自己的思想进化几个层次。顺势而为,等市场机会好的时候,东山再起,那时的身份就是连续创业者。或者是边工作,边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一个很著名的社交软件,创始人出去工作了两年,同时继续做他的创业项目。条件成熟以后,创始人全职出来创业。这家公司最后也拿到几千万美金的融资。
融资不是创业公司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在2012年的时候,创业公司融资也困难的很,挺过来的公司很多现在都发展的不错。逼自己想出各种办法活下去,多活一天,离成功就更近一步。有一句著名的话,解释达尔文的进化论:“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最后生存下来的,既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对于创业公司,也要遵循相同的理念。活下去,才最重要。
即使在这样的凛冽寒冬中,当其他领域的创业公司为了钱“蓝瘦”时,依然有个别领域的投融资情况表现良好,规模与题材皆十分优秀,在这个寒冬里“温暖如春”。如今年7月,谷银基金对布局智慧城市、互联网+领域的北斗羲和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羲和地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完成8000万VC;大数据领域中的易观于上月底刚刚拿到9000万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深创投集团及旗下红土系列基金领投,正和岛基金等四家投资机构跟投,这距离其A轮融资仅仅过去10个月时间。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项目本身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更具有国家政策、行业潜力等多方面“硬实力”支撑,而这些则与各投资机构对项目的甄选和投资策略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以业内的投资机构九鼎投资、谷银基金、启明创投等为例,其资源性和专业性决定了这些“精益求精”的项目命运——不在寒冬中消亡,却在春风中蓬兴。
“创业不息,私募不止”,资本市场的车轮不会停下。据悉,清科集团旗下的投资公司专业平台投资界,年底即将举办行业论坛,谷银基金等投资机构纷纷赞助并届时参加。期待行业大佬们能够引领时代,让寒冬早日过去、春天再次来临。
根据投资界、科技日报、央广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