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过甪直的人,不知不觉会收获一份自豪感。尤其是在那些把"甪"当做"用"的人面前。这可真算是体现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甪直是水乡,"甪"字的"三横三竖",便是纵横交错的水路,而那头上的一撇,正是吴淞江。吴淞江的下游,叫做苏州河,这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在上海外滩著名的外白渡桥下,注入更为宽阔宏大的黄浦江。源远流长的水域让这个小镇集合了诸多文人墨客的思绪,不只是一份宁静,他的深邃是永远神秘的的那层面纱。
那年,叶圣陶只有22岁,风华正茂,才华横溢,一身青布长衫,受好友的邀请来到甪直,担任甫里小学的教师。他让校园书声琅琅,引得每一个走过香花桥的人侧耳倾听;他带着学生们开辟的生生农场,生机盎然,充满乐趣,青春的热情照亮了甪直小镇的天空。
叶圣陶的一生,与甪直古镇从此结下情缘。他从香花桥边的小船上,牵来他的新娘胡墨林,夫妻二人同在学校任教,一生相濡以沫。他们一起牵着大儿子叶至善的手,在香花桥上嬉戏玩耍,至今,他的儿子依然在保圣寺边的墓园陪伴着他。他从香花桥上迎来挚友顾颉刚,一起发现了唐代文物塑壁罗汉,为了挽救国宝尽心尽力,使得后人能够亲身领略千年之前的美。
甪直古镇何其幸运。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都对它情有独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乡甪直,农商并重,更注重文化教育,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座小小的香花桥,见证着水乡古镇的变迁和发展。每一个来过甪直的人,在踏上它的石阶之前,真的应该做做文章,只有这样,才会不虚此行。
因为叶圣陶先生与甪直的情缘,使得很多人都认为,甪直是一个可以启迪文思、开发文学潜能的地方。冯斌,苏州城里的一个普通语文教师,凝聚他从事语文教学的心血,浇灌出一朵神奇的花朵,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于自身文化环境的眷恋和梦想,静静开放在甪直的水边。这就是冯斌作文博物馆。
我们去的那天,特别不巧,这家免费开放的私人博物馆,周一和周五休息。我们按照木门边上留下的号码,拨通了冯斌老师的电话。说明来意之后,冯老师特地让服务员加班,为我们打开了后院的小门。
走进院子,令人心醉的书香,浓浓的怀旧情愫,直抵你的内心,撩起一丝丝柔软的伤感。一口古井,斑驳的井沿上浮起阵阵的凉意;古老的砖墙,爬满青翠欲滴的藤蔓;墙边的芭蕉叶上面,停着色彩斑斓的蜻蜓,似乎在倾听教室里孩子们的读书声。后院的粉墙上,红色的宣传字,正是叶圣陶先生编撰的《开明课本》里最为人熟知的课文:"弯弯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
冯斌作文博物馆,也被称作是甪直最美的客栈。这儿怕也是中国最小的客栈。总共只有三个房间。完全按照民国初期文人的书房、客厅和卧室来布置,无豪华家具,清贫;有书香满屋,富有。干净整洁,一尘不染,你仿佛可以看到这屋子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主人。或者,这就是你的家,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终于有了回家的感觉。来了,就不想离开。
前院,是一幢两层小楼。一楼是作文陈列馆,满是冯斌老师的收藏,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各种作文,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如果你静下心来仔细看,时而会忍俊不住,时而会若有所思,时而怅然若失。二楼叫做迷楼,不知道冯老师为什么要用这个名字,踩着工业时代的金属楼梯上了楼,置身于光线阴暗的木结构老房子里,每一扇窗,都被屋外强烈的光线布置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真有些让人迷离的感觉。不大的空间,被布置成几个不同的场景:有私塾老师上课的课堂,有和朋友一起谈天说地的客厅,有自己一个人在窗前沉思的书斋。每一个场景,都那么让人熟悉亲切,又那么令人向往,谁都想停下来,成为场景当中的那个主人公。
院门打开,门前便是河道,一艘艘小船缓缓摇过来,船头上,身着传统水乡妇女服饰的船娘,用悠扬婉转的吴侬软语,哼唱着江南小调。
就在岸边的台阶上坐下来吧。坐到太阳西沉的时候,带着些满足回家。
女人是水做的。水乡的女人更是从水中开出的至柔至美的花。
乘着手划船,沿甪直四通八达的水路,穿过一座座情态各异的小桥,划船的、洗衣服的、做生意的,甪直的女人们以原汁原味的从容姿态,装点着古老的小镇。抵达船埠头,上岸,到达一处宅子,萧宅。
这又是一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人家。这家的后人,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美女,那就是台湾金马奖影后萧芳芳。甪直人以她为傲,把她祖上的老宅布置成萧芳芳演艺生涯展示馆。一个个生动的荧幕形象,《方世玉》、《女人四十》;一项项实至名归的大奖,金马奖、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都彰显着这个女演员不俗的实力。
萧芳芳的美,在于她的眼睛,清澈、深邃。演艺圈里的女子,有的娇媚,有的性感,有的稚嫩,有的老辣。而萧芳芳清秀的外表下,却透着一股自信和端庄,十分与众不同。这应该是甪直古镇重尚亦重文的文化传统赋予她的吧?
甪直的女人还是整个江南地区最善于装饰外表的女子。被称作苏州的"少数民族",成为甪直古镇独特的水乡民俗文化符号。
一桥,一水,一船娘,一句婉转的吴侬软语慢慢远去。在机器轰鸣的城市之外,在甪直,可以打捞无数关于江南的记忆。
一直不知道如何下笔,才能描写出这个安逸清幽的江南古镇。
去过了同里、乌镇的人,恐怕都要头痛于她们的人山人海,但是锦溪,却还原了我对江南水乡原本静雅的印象。午后的暖阳洒在江畔时,我们从上海一路驰来,当高楼大厦逐渐被黛瓦粉墙代替,一个“欲遮还羞”的柔谧水乡也慢慢在我们面前除去了面纱。
在进门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园子中摆着一些民族乐器和话筒,凭着对当地剧的几分好奇,我们向旁边正在作画的一位老人打听,原来这真的是当地戏迷票友的演唱地。老人显然对沪剧也是有几分研究的,笑眯眯地问我们:“你们是唱什么戏的呀?”
鲁迅先生的《社戏》中曾提到“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戏曲对于我等附庸风雅的人来说只是作为一门带着“国粹”光环来瞻仰的艺术,所以老人这一句质朴的问询让我们这些伪票友颇感不好意思,只好脸红地说:“我们那里是唱梆子戏的……”
老人一副恍然的神情更让我无地自容。他继续热情地提醒我们:“每天晚上7点都会在这里有当地剧的演唱,记得来听啊!”
呵呵,北方人欣赏南方戏还真是有些难以听懂,话说我等俗人还是对乡间小调更感兴趣些。略加打听后我们话别了老者,顺着锦溪的长廊走着,忽然听见从远处传来一曲船歌,歌声袅娜婉转,带着吴侬软语特有的糯甜。不一会,便有一叶乌蓬小船(当地人称之为“摇橹船”或是“手摇船”)从河中驶来,船头穿着蓝布花衣裳的船娘摇着桨唱着歌,船上听曲的人兴至高处也不时地对上几句,随之便传出阵阵捧场的欢笑声。
此情此景,真是深深打动了我们这些路人,没想到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今天还能听到如此美妙淳朴的乡间小曲。最有趣的是,船娘们无论是西北民歌还是江南小调,都能带出着些昆曲的味道,我们笑谈:不愧是身在温柔的水乡啊!
提到锦溪,就不可不说她之前的名字——陈墓。志史上记载的不过是短短数语:南宋孝宗皇帝宠妃陈氏病逝于此,帝感于陈妃对于此地的钟爱,便下旨将陈妃水葬于此镇一座小岛上,又在与水冢隔水相望的五保湖边修建寺庙,为陈妃超度,并将锦溪更名为陈墓。这几语却引起了无数后人的咏叹,文征明曾作诗曰:“君恩付流水,无复吊仙姬”,孝宗后来有没有来此凭吊,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寡情如帝王,能做到如斯地步,已足够令人感怀千年了。而对于安卧水下的陈妃来说,能在白日里弹唱于荷风荡漾的五保湖上,夜晚时醉舞在吴歌氤氲的渔船旁,对她也算是另一种补偿吧?
千年后的今天,湖中层层涟漪在秋阳映照下闪烁着万道耀眼金光,水冢边植有苍松翠柏,小岛上的水冢、小亭、石牌坊一派流光溢彩。当我们划船行驶到这座小小岛旁时,能做的除了欣赏水冢畔的霞光云影外,也不过是为这个故事徒添些感叹罢了。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晚饭时分走在长廊里时,很多人家都干脆直接把菜肴端到长廊上来吃,几样清淡的小菜,就是一家人的晚餐了。一位端着一碗放了几条豆角的白米饭的妇女在走过我们身边时,还热情地问我们:“吃过晚饭了吗?一起吃吧……”一句简单的问话让我这个外乡人对这里陡升起一种亲切感。
夜晚的锦溪是格外令人沉醉的。当众多古镇的夜晚被灯红酒绿的酒吧逐渐淹没时,锦溪便凸显出了她的质朴与幽静。入夜时分,有的人家在歇业后摇着扇子坐在门口逗弄孩子,身旁的收音机里传出丝竹的婉转余音;有位书画店老板喝高了两盅,在屋里即兴挥毫泼墨;五保湖畔的庭院中几位沪剧爱好者弹唱着最喜欢的选段,时不时地为了腔调的把握争论上几句。门外几里长廊中的大红灯笼更是锦溪气质的最好诠释,它们依次排列延伸到远方,最终汇聚于一点消失,就像通向一个引人入醉的异域,氤氲着迷离的气息。
水畔停驻,欣赏一泓渔歌晚唱,月色给古镇的荷塘晕上了一层柔辉,远处古窑场的烟柱也渐渐模糊了轮廓。顺着小巷中的石板路走着,一间“汲乌茶驿”豁然出现,通过装潢,便可知老板应该是一位很有情调的人。
走进去后,发现并没有多少客人,我们找了张桌子坐下,观赏着墙上装饰的各地皮影。片刻后,老板很热情地亲手为我们上了一手功夫茶,水柱将茶叶冲起了一圈圈曼妙的轨迹,片刻间便茶香升腾。之后几句攀谈,我们便与老板成了朋友,他来这里有几年了,之所以停留如此长的时间,完全是出于对锦溪的钟爱。
时间过得很快,一看不早了,我们与老板道别。方才几杯香茗下肚,身上也有了些暖意,荷塘的晚风阵阵吹来,撩拨着柔和的月夜,走在水边,看着水乡的中秋月色,旁边的街巷、河埠、拱桥、长廊、牌坊所蕴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流动的绝妙画卷。我总算理解了为何千古传奇与风流趣闻总是独爱这江南之地,如此钟灵毓秀的地方,也难怪被人们传颂称道,所以锦溪的香冢、禅院、船歌与她的一切幽韵更是像一个让人沉醉其中就不愿醒来的梦,宁愿还原在千年前的动人故事中。
吴中名镇同里,离苏州城18公里,太湖之畔,京杭运河之东,乘坐旅游公交40分钟就把我带离喧嚣都市,置身清凉如画、滴翠如洗的平静水乡。游人很少,只有当地居民站在自家屋檐下,招呼着往来不多的客人:该吃中午饭了。
这雨虽不是三四月的烟雨,这伞也不是江南温婉女子的油纸伞,不过同里那安静而亲切、低调且无拘的面容展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油然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这反而不像是千里来访,倒像是到隔壁村会会老友,更像是,到外婆家蹭个晚饭撒个娇。这水乡,她不似一颗宝石揭开匣子让你惊艳一番,却是一枚温玉慢散着沁人心脾的温暖。
雨就这样下着,既来之则安之,踏在石板路上往里深入,一边是潺潺的河水,河堤上是参天的老树,一边是白白的院墙,院墙上的爬山虎从墙内探出来,侵袭了半边白墙。雨水积在老树的树杈树叶之间,啪、啪、啪地打落在伞上, "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驻足河堤,出神地凝望雨水打在河面化开的水晕,像极了小时候放学回家的情景。
同里水多桥多,明清建筑临水而筑,这游览的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镇区被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个小岛,地处水乡泽国的河网之间,因交通不便历史上这里而少有兵燹之灾,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水网中的家园使得这里家家连水户户通船,好一幅悠哉富足的优美画卷。
到同里一定要走走这里的古石桥。小小同里古镇,石桥有40多座,每座桥都有一段典故,有"桃花浪里鱼化石"的富观桥,扼守古镇重要入口的乌金桥,气势如虹的渡船桥等,最早的思本桥建于南宋,距今已700多年了。
这些古桥中,尤其以同里三桥最有代表性,是同里的桥中之宝。它们分别是:吉利桥、太平桥、长庆桥。三桥相隔很近,距于三岔河道之上,呈"品"字状相望。每逢婚嫁、生日庆贺、婴儿满月等喜庆吉利的事,同里人都要"走三桥",也叫"走平安路"、"走百病"。凡镇上居民结婚,娶亲队伍都要抬着花轿走三桥,老人过66岁生日,当天午餐后要走三桥,婴儿满月也要由其母亲抱在怀里走三桥。一般是遵循长庆桥、吉利桥、太平桥的先后顺序,绕行一周,不走回头路。在参观江南婚俗博物馆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结婚的时候"走三桥",长庆桥是新郎抱着新娘走,寓意恩恩爱爱直到老,吉利桥是新郎背着新娘走,寓意和和美美步步高,太平桥是新郎牵着新娘的手儿走,寓意太太平平永是宝。看,旧时的江南人家祈求吉祥幸福,还想出了这么浪漫的形式,这样走过三桥的一生一定白头到老得永年之福,于是我也走了走三桥,只愿梦想真诚,福星相伴。
一座座古桥诉说着古镇的千年,历久弥坚的石头竟也透出岁月洗礼过的柔情,仿佛等你去追问她们守护这座镇子的故事。
小桥人家枕河居,同里除了水和桥,就是那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了,镇志记载,自1271-1911年,镇上先后建成宅院38处,寺、观、宇47座。一级保护的建筑中,明清建筑占到七成,深宅大院、园林小筑尤显古味遗韵,风姿卓卓。
同里的名门望族之多,看门票上要参观的景点就可略知一二:退思园、耕乐堂、嘉荫堂、松石悟园等。名字就内涵大气,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崇本堂以丰富多样的砖雕、木雕闻名于世,堂内处处可见雕刻,展现了江南手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品。耕乐堂为明代处士朱祥所建,建时有五进五十二间,现尚存三进四十一间,有园有斋有阁有榭。陈氏旧宅孚寄堂,系明万历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五十孙清康熙进士陈沂震利用老宅重建,当时规模为全镇之冠,有名的珍珠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陈家还有将京杭大运河引入其后花园,水闸开起后,后院大船可直通运河,再去往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如此多的名人老宅中,最响当当的莫过于"退思园"三个字了,它是江南古镇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退思园的主人内阁学士任兰生,光绪十年被人弹劾,被慈禧宣召进京问罪,当慈禧问他今后怎么办时,任兰生答:"退而思过,进而报国。"被罢免后的任兰生回到家乡同里,建了这所私家园林,就取名退思园,也有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这个过补的是臣子对君王之过,而非个人之过,所以此园之名对于它的主人来说非常贴切。
退思园位于同里古镇东北一隅,占地九亩多,远离镇中心的热闹。顺着路标踱步而去,参天大树及黑瓦白墙相夹形成的石板路带我蜿蜒向前,便知这是一处不同寻常的巨大园林所在。退思园外宅有三进,为主人待客之用;内宅南北两幢五楼五底,为主人与家眷居用。庭中大树多为香樟,高大如盖,其余植物花草甚是茂密灿烂。园内甚多名雅之所:坐春望月楼、菰雨生凉轩、桂花厅、岁寒居,点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琴房、眼云亭、辛台、览胜阁则塑造出了琴、棋、书、画四艺景观。整个园子不乏近代名人书法墨宝,普通游人看了都觉得此地实乃人文宝库,叹为观止,换做我要在这里"退思",怕早就分心了。
在这雨天里,湿了铺路的石板、砌墙的砖瓦,踏足这些名门故园,深感这一草一木、一弄一堂尚未远去,心中感触万千,奈何词穷,却难开口。
沿同里的河道漫步,两边的民居多是吃饭的饭馆、茶馆和文艺青年喜欢的咖啡馆。饭馆多为当地居民所开,在沿河栏杆边摆上餐桌餐椅,知道游人喜欢靠水而餐,享受水乡美食美景。鱼米之乡,自然好吃的不少,选了个三桥边的位置的坐下,沾沾三桥的福气,还可以看河里的鸬鹚捕鱼。点了几个有代表的菜:银鱼炒蛋、清炒菱角和河鲜豆腐汤,味道鲜美爽口,分量也刚刚好。对于我这种只求饱食一顿当地美食的人来说,这样的家常小炒足以回味,就是这河里的鱼虾菱角放盐炒熟上桌,体会一下同里人日常的生活,更比喝咖啡吃洋餐有意义吧。
店主热情地拿出歌单要我点歌给我伴唱佐餐,因为不远处也有人唱歌,所以婉拒了主人。远远传过来的江南小调,隔壁桌的客人用吴语聊着天,还有那雨水打在雨棚上的节奏,而我则动着筷子听着这一切声响,放空,这是我脑子里出现的唯一的关键词。
人最可悲的是,在美好的梦境中不能久留。即使下着雨不能随处而坐,即使背着包举着相机还打着伞不太方便,我还是愿意在这里多呆一会,再说,我还没住一晚上感受古镇的夜晚呢。但是我却不得不踏上归程,因为也许长途汽车站里回苏州的车就要收班了。这毕竟不是回家,而是路过。
也许我来的时间恰到好处,雨沥沥的又不是周末,我看到了一个没有被现代商业污染的古镇,游人不多,没有那种排队吃饭排队上洗手间的情况,咖啡厅快餐店很少,有的也是那种很有文艺氛围的。我想起大家趋之若鹜的丽江凤凰、周庄乌镇,这里虽交通便利名声不菲,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很难得。不光建筑保存完好,人的心态也保存完好。如果你想看看真正的富饶古镇、江南水乡,来同里吧。
根据远方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