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0|回复: 0

一流的高等教育,构筑起整个城市的长远竞争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8 03: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18a94e45f9ae6a55.jpg

  今年以来,深圳高等教育好消息不断——首所中俄合作大学9月开学、中山大学·深圳6月动工、深圳技术大学今年将依托深大实现首批招生。一系列扎实举措,体现出深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热切之情。

  一流的城市当有一流的大学。深圳在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的布局,已经逐步具备了世界一流城市的气象。随着持续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发展,深圳的改革开放事业必将开辟新境界,离世界一流城市将越来越近。但深圳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与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的布局不相匹配。补齐高等教育短板,深圳朝世界一流城市前进的脚步才能更加坚实。

  一流的高等教育,构筑起整个城市的长远竞争力。高等教育发达的城市,都拥有让人不敢小觑的发展后劲。当今,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产业崛起,西安的航空航天产业蓬勃发展,两者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名片”,都与当地雄厚的高等教育实力密不可分。只有发展一流的高等教育,才能为持续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不断提供创新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

  为了实现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多条腿走路”。无论是通过中外高校合作兴办大学或特色学院,举本市之力筹建本土高校,还是引进国内知名高校共建深圳校区,都是深圳正在采用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办法,这也反映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开阔思路。每一种办法,只要行之有效,都是推进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动力之源。进一步开阔思路,“多条腿走路”,并在合作模式、管理体制、专业设置等方面进一步开拓创新,将为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积蓄起后来居上的势能。

  补齐短板,需统筹好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短板”是眼前的现实,“长板”是拥有一批一流大学,而在从“短板”到“长板”的过渡阶段,不能打乱仗,而应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奢望即将在深圳“萌土而出”的一批大学,都在短期内建成综合性高校。比如,有专家提出,当前,深圳急缺医科、信息技术学科等方面强校,可在这些方面加强建设。建成综合性的名校,则需要更长的周期。只有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将远与近统一起来,深圳的高等教育发展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最强的动力支持。

  发展高等教育涉及学术氛围的培育、学术环境的营造、学术人才的集聚等诸多方面,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找准路子,就有跨越发展的可能。除了大力投入之外,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在实践中找到契合深圳实际的高等教育发展之道,为深圳向世界一流城市迈进提供强劲支撑。

  2016年,深圳出台了首个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文件——《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高教意见》)。《高教意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设计合理、保障完善,描绘了未来10年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蓝图。

  《高教意见》提出坚持以打造高水平学科为基础,较大规模高校和特色学院建设并举,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同步推进,经过10年左右努力,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将深圳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高教意见》提出,到2020年,深圳高校达到18所左右,在校生达到20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5万人,研究生比例进一步提高,5—6所高校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深圳高水平大学数量位居5个计划单列市前列;重点发展本科及研究生层次教育,争取到2025年,高校达到20所左右,在校生达到25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0万人,本科生规模超过10万人,研究生规模超过4万人,3—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在学科建设方面,到2020年,力争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的学科达到25个以上,进入世界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15个以上;到2025年,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世界ESI排名前1%的学科,分别达到50个和30个以上。同时,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师资,到2020年,引进50个以上高层次创新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达到300名以上。

  为了实现深圳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目标,深圳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例如,对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的高校,建设周期内每所给予最高10亿元专项经费资助;列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和广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每个学科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和3000万元资助;承担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或深圳分支机构建设任务的,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2016—2020年,深圳市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重点领域的特色学院建设发展。

  深圳在高教上的突围,最主要的路径无非两条,即自己办大学和引入名校。从1983年全力建设深圳大学,到创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到创设虚拟大学园、以创新机制办南方科技大学,再到如今创办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始终在努力推进本土大学的建设。

  深圳坚持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并举,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以深圳大学为例,近年来,其保持了良好的上升势头,在科研、师资等方面逐步超过了不少老牌211大学。在广东,深圳大学录取高考分数线直逼广州老牌名校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11月,《2016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显示,深圳大学3个学科跻身全国一流:光学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10、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全国第13。

  深圳本土培育的新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也开始展露头角,高起点和新体制让这所大学活力迸发,实力大增。2016年7月,南方科技大学“去筹转正”后招收的首届学生毕业,有6成以上毕业生被世界知名高校录取。此外,2016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以综合评分第一、第二的成绩,入选广东省首批一流高职院校建设院校。

  此外,深圳还在依托深圳大学的应用类专业筹建深圳技术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定位为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将以培养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的顶尖专门人才为主。该校将以市场需求、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强化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形式,探索应用技术技能型办学新模式。作为中国少有的本科类高水平院校,深圳技术大学将突破中国高水平职业大学发展的瓶颈,对深圳市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开放式国际化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请进来”是深圳建设高水平高校的一个主要途径。近年来,通过引进国内外名校来深办学、与名校共建特色学院的方式,深圳实现了高等教育“弯道超车”。

  去年,国内外名校频频握手深圳,让深圳高等教育步入了快车道。2016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合作共建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的协议;2016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共同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2016年11月,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协议,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办学基础上,共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2016年9月,深圳市政府与武汉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相继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将共建武汉大学·深圳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校区;2016年8月,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以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为基础,共同建设北大深圳校区;2016年5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筹)举行奠基典礼;2016年2月,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建设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2016年1月,深圳市政府与天津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共建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

  国内外名校来深合作办学,直接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专业人才,使深圳学区的学生也能享有同本部一样的学习资源。

  今年,深圳将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新大学建设,全力服务高校提升内涵水平、办出质量特色。

  深圳由于自身高校底蕴不够,反而在高教改革中能够轻装上阵,没有思想包袱。无论是深圳大学还是南方科技大学,都试图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寻求突破。一定程度上,深圳接引的名校也在做尝试,一些体制机制改革在深圳这块“飞地”上有了很大空间。比如,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在学科交叉和产学研合作上的探索,都是有益的。

  观察人士认为,深圳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其红利绝不仅仅是惠及本地学生,更重要的是,将为深圳的未来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深圳在接引名校时,本身就考虑了深圳自身的产业发展需求。

  比如,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研究院目前设立的3个研究中心,专业分别为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以及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而武汉大学拟在深圳建设的大学,专业设置主要有大生命健康、大信息科学、大金融科学、先进制造及社会管理等。

  2012年以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像一场数字海啸席卷全球。Udacity、Coursera及edX迅速确立了世界三大慕课平台之位,引领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跨越与发展。在这场全球性教育变革中,中国亦不甘人后,涌现出大量慕课平台。这其中,由深圳大学牵头成立的“优课联盟”尤为引人注目:

  它是全国首个地方高校课程联盟,已联合百余所高校形成抱团发展之势;它致力于服务中西部高校,为偏远地区学子提供永久免费的课程服务;它推出了学分互认的科学标准,为打破校际围墙树立了典范……

  而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一位科学家的睿智、一位教育家的情怀、一位实干家的笃行。作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敏锐地洞察到慕课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随即牵头成立优课联盟,开始了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探索。这位集睿智、情怀与笃行于一身的先行者,便是深圳大学校长、优课联盟理事长、2017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优秀个人获得者李清泉。

  记者:您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在测绘领域获得过许多国家科技进步奖。工科专业背景会使您对技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吗?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李清泉:的确,就我个人而言,一直对新技术非常敏感。另外,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因为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我一直在思考、寻找一些新机遇。因为在高等教育中,应该说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大的、根本性的突破,特别是在教育技术领域。所以,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慕课的概念和形式时,第一直觉是,慕课将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记者:从您个人对慕课的敏锐洞察到带领整个深圳大学进行教育信息化探索,这个过程顺利吗?

  李清泉:深圳大学是一所开放大学、特区大学,它与生俱来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热情,面对教育技术的革新也是如此。所以,在深圳大学推动新技术应用方面,阻力相对会少一些,特别是能够比较快得到众多老师和管理部门的认可,这是深圳大学能够比较好地推动慕课落地的重要基础。

  记者: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曾在演讲中说,“刚开始做慕课的时候,我最担心的是慕课会不会革了我自己的命”。深圳大学的老师存在这种担忧吗?

  李清泉:任何一件新事物,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包括深圳大学。对于一些老师来说,还是有压力的。因为慕课在网上公开了,学生会有比较、有取舍,如果线上课程效果很好,线下选课人数就会减少。所以,无论是做慕课的老师,还是不做慕课的老师,都存在一定的压力。当然,比较好的是,深圳大学的老师能够接受这种压力,并且很快适应。目前,在深圳大学,对于在线教育这样一个新技术的应用,可以说得到了普遍认可。

  记者:教育技术的革新确实促使教师做出改变,在培养未来教师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李清泉: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往往滞后于很多技术的革新,受传统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我觉得,培养老师不仅要让他有所在学科的知识,更需要培养他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技巧。以前我们培养的老师主要是面向课堂讲授知识,现在慕课来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出现,所以培养教师应面向未来。这其中的核心就是要具备这种能力,比如说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应用能力。

  记者:2014年,您倡导发起“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目前加盟高校已过百所。成立优课联盟的初衷是什么?

  李清泉:就像刚才提到的,我认为慕课是一个有力的抓手,能够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地方高校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面,有天生的短板。比如优质师资、课程普遍缺乏,在开展通识课教育方面,明显跟一些名牌大学有非常大的差距。而利用在线教育这样一个工具,可以弥补这些短板。因此,我们提出了地方高校共建共享的思路,通过抱团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弥补各自的不足,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大力响应。

  记者:目前中国的慕课平台有很多,比如学堂在线、华文慕课、好大学在线等。与它们相比,优课联盟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李清泉:其实我们不太愿意去做这样的比较,因为每个慕课平台都各有特色,发展得也不错。就优课联盟来说,有几个特点:首先,我们连接的是地方高校,重点关注本科学位课程的教学,在这方面非常专业和专注。其次,我们实现了课程的标准化和学分互认。这实际上是目前在线教育非常大的难点,而我们在这些方面已经实现突破。现在一百多所联盟高校,有近一半已经实现了学分互认,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很大帮助。

  记者:在优课联盟的百余所高校中实现学分互认应该不容易,毕竟每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标准是不同的。怎样克服这些难题?

  李清泉:对,这个确实是非常难。因为同样一门课程,各个学校的要求还是有差别的,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考试要求。我们不可能上线所有的课程,因为各高校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现在上线了一些课程,主要是通识课程,比较容易形成共识。在专业课程方面,我们的思路有所不同,更多地是把拥有优势学科、专业的高校课程推荐到其他学校。

  记者:可以说学分互认的前提是课程标准的统一吗?优课联盟的学分互认体系是否可以供其他慕课平台借鉴?

  李清泉:是的,学分互认的前提是课程标准的一致,如果没有课程以及考试和评估的标准作为基础,学分互认很难实现。为此,我们组织联盟内高校的专家组建了课程建设及认证委员会,对于每一门将要上线课程的学分设置、内容设计、课时安排、教学难度、考试要求等进行评审,通过之后才能上线。实际上,联盟的课程建设和学分互认标准已经通过联盟扩散到各个高校了。许多其他高校,包括省级在线课程联盟也借鉴参考了我们提出的这些思路和方法。

  记者:优课联盟致力于服务中西部高校,您觉得给当地学子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李清泉:在创建优课联盟之初,我们就希望在教育公平和优质资源共享方面做一些探索,所以对中西部高校的发展十分重视。目前,像新疆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西藏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喀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学生可以学习联盟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其实,除了优课联盟,其他的在线教育平台也正在为促进教育公平发挥巨大作用。但需要明确的是,单有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优课联盟对深圳大学的转型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

  李清泉:可以说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学生而言,打破了教育的“围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每年都有超过万名深大学生在网上选课,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教师层面来说,目前有几百位教师参与慕课的制作,对他们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方法都有很好的促进,并且也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另外,深圳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在服务社会方面承担起更多责任。

  记者:作为深圳大学的校长,您同时还是优课联盟的理事长,工作的职责和角色有没有变化?一位优秀的大学校长须具备什么品质?

  李清泉:我的重心依然是深圳大学的校务工作。同时作为联盟理事长,需要组织联盟高校定期或不定期开一些会议,就联盟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这时就不能仅仅站在深圳大学这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是需要兼顾联盟内百余所地方高校的发展。

  我觉得一个合格的大学校长,首先必须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是前提。因为只有热爱,才会有创新,才能够做好。另外,还要熟悉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非常之高,因为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命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去倾听社会的声音,包括意见和批评。同时,我觉得还是要坚持科学的、多元化的办学理念,这样才能够形成教育大发展的局面。可以说,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

  记者:深圳大学在未来几年对教育信息化有怎样的规划?

  李清泉:教育信息化一直是深圳大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慕课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在2013年,我们制定了一个智慧校园的总体规划,目前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从最基础的校园安防到校园卡服务,从双校区管理到图书馆应用,从授课模式到管理流程等,都是按照国际先进的理念来设计,我们称为“重构学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我们希望通过信息化来提升工作及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让老师和学生在智慧校园中受益。

  根据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统计,深圳大学城硕博研究生就业“留深率”整体逐年上升。其中,哈工大最近3年“留深率”超过60%;北大2015年“留深率”首次超过北京,2016年进一步提高至32.75%;清华2016年毕业生“留深率”为16%,是历年最高。

  决定一座城市高度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大学。如今,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深圳教育界正在迎来“第二春”,特别是深圳的高等教育正在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补齐短板、谱写辉煌。

  根据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0 2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