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2|回复: 0

上海正成为催生、集聚创新成果与创新资源的热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5 21: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b0a76f43194d3a03.jpg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16》显示,近年来上海对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正逐渐成为创新资本、人才、机构、设施等要素集聚的沃土。

  根据这份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2016年12月16日发布的报告,2015年上海吸引创业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总额达到965.84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154.3%。截至2016年9月,“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达到79家,已实现融资3.6亿元,资本市场助推效应开始显现。

  人才方面,截至2016年10月底,符合“人才20条”条件的市场化认定的184名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成功领取永久居留证。国内人才通过“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这“五类人才”绿色通道落户目前126人。

  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从2010年的115家增长到2015年的146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施推进上海光源、转化医学中心、蛋白质中心、肝癌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和研发机构作用持续发挥。

  “体制机制改革有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上海成为催生、集聚创新成果与创新资源的热土。”人民日报去年曾在头版刊文如此评价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

  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成效,王振用“非常显著”四个字来评价,“首先,这个战略立起来了,成为方方面面的共识,成为政府的重大布局和积极行动;其次,我们在体制机制上非常积极地突破,形成了顶层布局,从上往下,主动突破,破除各种条框,比如《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等法规正在制定之中。”

  他继续说:“再次,我们积极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特别是推动张江的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抓项目很重要,影响未来五年、十年;最后,推动了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人才选择上海,形成各类创新创业社群,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高科技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集聚上海,形成企业集群、载体集群,这些不断集聚起来的创新创业社群和企业集群、载体集群必将形成上海特别需要的人气。”

  彭洪修是安集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的产品管理总监,他带领的团队研发出的光刻胶去除剂,打破了国内半导体研发中这一工艺100%依赖国外的格局,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从无到有,零的突破,彭洪修的团队在研发中用了两年时间,而他自己也越来越适应在张江研发。

  “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氛围越来越浓郁,张江就此做了各方面的努力。”他坦言,除了公司本身对研发的高投入,张江求才若渴的态度很实在,“2015年我被评为‘张江卓越人才’,获得了100万元的奖金,我跟我的团队都有了激励,科技研发被大家所重视,让我们都能安心搞研发。最近,我还被通知申请‘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人才服务联系卡’,也让我体会到张江对人才的服务正在不断提升。”

  王振认为,科创载体非常重要,但最关键的是人才,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上海在人才方面有总量优势,但结构性上有明显的短板不足,一流的科学家、企业家和艺术家明显不够,从事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家很少,即使是高技能人才也已呈现明显紧缺。我们需要一批踏踏实实做研发创新的科学家,需要一批埋头实业的企业家,同时也需要大量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

  “在人才政策上,一定要持续突破、持续创新,我个人觉得,要尽可能降低门槛。”王振表示,2016年“上海人才30条”以及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出入境“新十条”,这些政策都在着力降低人才进来的门槛。

  “上海推出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令我们很激动,我们地处张江,‘科创22条’等政策正在激励着大家。”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罗七一说,“我们期待更多的、更实惠的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政策,保留住有竞争力的核心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张江已有的人才公寓等措施,对于刚毕业的高潜质人才是非常有帮助的,能解决他们的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015年出台的上海‘科创22条’,其创新着力点,就是对着体制内释放能量的,上海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实事求是的,适合上海特点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改革在上海正呈现出积极的势头,经过若干年努力,一定会形成巨大影响力。此外,上海还应抓好创新源头,争取布局一批大的科技创新项目,促进更多的创新溢出。”王振说。

  2017年,上海一方面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集中力量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筑功能型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集聚区,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方面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要重点抓好科创中心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王振表示,科技创新比较公认的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中关村模式,即把通过改革科研院所、大学体制机制,打破围墙,将能量释放出来,形成巨大创新溢出;一种是深圳模式,最早也是体制内的人才下海,借助深圳的特区政策、特区环境,造就了一批高科技先锋企业,而且都是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一种是杭州模式,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全面对接中小企业,创造出巨大创新活力。

  上海在科技产业化上应采取什么有效模式?王振认为,“从我们研究来看,上海应该要把体制内力量激活起来,使其释放出积极动能。”

  他分析说:“上海的经济是‘三分天下’,一分是民营的,一分是外资的,一分是体制内的。民营和外资长期处于市场经济中,其动能已经得到较为充分地释放,再要进一步释放大的新动能、新增量,不太现实。而体制内多年来积蓄了大量资源,但因为传统体制机制束缚,能量没有得到很好释放,也可以说,我们把体制内的资源、力量激活释放出来,很多就可以成为新动能、新增量。”

  根据澎湃新闻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5 08: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