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朱恒源至今还记得,17年前那次人才培训项目带给他的震撼。当时,清华正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为摩托罗拉培养中国本土化管理人才。美方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让朱恒源耳目一新,也让他默默积累着中国顶尖商学院的实践经验。
17年后,在清华大学附近的一间会议室里,清华经管学院、中国民生投资集团以及印度尼西亚工商会的代表齐聚一堂,热烈讨论着为印尼商业领袖量身打造的管理人才培训课程二期开课事宜。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培养“印尼工商界的马云”。
【打通国界实现经验共享】
早在2009年,清华经管学院就开展了针对印尼企业家的培训课程,先后有200多名印尼企业家参与其中。2015年11月5日,清华大学、中国民生投资集团、印尼工商会在上海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一带一路”探路印尼产业——“领航计划”人才培养项目,专门为印尼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
大约半年后,“领航计划”首期培训课程在清华开课,15名来自印尼工商领域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在此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课程内容包括杰出领导力、前沿商业环境分析、商业运营和管理、创新与实践等。清华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谦介绍说,第一期课程学员的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最年轻的24岁,年龄最大的48岁。
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带给中国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开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来说格外具有吸引力。在“领航计划”首期项目中,中国开放发展的经验始终是热点话题。
项目“人气”教师、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教授陈涛涛就在上课过程中被不少印尼学员追问“中国经验”。她说,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单纯的开放并不能够自然地导向成功,外资的进入也不一定就会带来正向的发展推动力。“关键是通过开放取得自身的发展,这要求投资国企业有意识地考虑在东道国创造溢出效益,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效益。”
中国民生投资集团总裁高级助理秦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精神,加强了各方面文化互动和合作,推动了全球融合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发展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合力共赢,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人才培养带动民心相通】
“要让印尼在亚洲取得更好的发展,关键要解决人才问题,而人才问题的根本就是人才的管理。在课堂上,我们学到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不仅知道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也了解到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印尼工商会创新委员会副主席拉特纳萨里说。
为期两周的培训课程,不仅让印尼学员学到了“中国经验”,也让中国与印尼之间有了更深的了解。朱恒源感叹说,去年的开班授课,让他有了与印尼年轻商业领袖深度接触、交流的机会,“从那时起,印尼在我的知识版图中色彩就浓重了”。而课后逛王府井、吃北京菜的印尼学员们,也体验了一把中国老百姓的生活。
印尼工商会投资部及秘书部副主席苏吉哈托认为,“领航计划”不仅为印尼培养了人才,而且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进一步拓展印尼与中国之间的联系和人才网络。“学员们的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创业者,有的是来自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对中方来说,这也是拓展在印尼人脉的好机会,有助于形成商业网络。”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要多拆墙、少筑墙。要共同追求美好前途,民心相通必不可少。“当大家心走到一起时,才能够真正追求共同的美好前景,”陈涛涛说。
来源: 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