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献给英文的两个词,就足以使这个地方流芳百世,其中一个词就是‘茶’。”——19世纪在中国厦门传教的美国牧师毕腓力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
彼时,一担担茶叶从这里出发,伴隨著海上丝绸之路的远帆漂洋过海,“Cha”这个英国社会指代茶叶的辞汇,即依照厦门方言的语音改称为“Tea”。
而今,在融入中国“一带一路”发展中,厦门以全新的定位和角色谱写著新的故事。厦门港內,“海丝”远帆依旧;自贸园里,“陆丝”铁轨新起。“海丝”和“陆丝”在厦门美丽邂逅,碰撞交汇出新的机缘。
建设“一带一路”海陆枢纽城市
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厦门)班列从厦门海沧自贸园区出发,沿著古老丝绸之路的方向前行。半个月后,这一“钢铁驼队”將在走过1.2万多公里的行程后,抵达其终点——波兰罗兹。
现在,大批产自厦门的电子、鞋服等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走进欧洲各国的商店,产自欧洲各国的葡萄酒、肉类、日用品等也因此走进厦门市民的生活。
2015年8月,班列开通;2016年4月,班列通过海铁联运延伸至臺湾;2017年3月,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画在班列启动……伴隨著“安智贸”专案的引进,中欧(厦门)班列更加互联互通,一箱货物刚刚从厦门登车,相关资讯就已经通过数据交换系统传送到了波兰海关,货物在沿途几乎不需要开箱查验。
三年来,中欧(厦门)班列对贸易的带动效应正逐渐显现。自2015年投入运营以来,这一班列已累计发运120列,总货值逾17亿元人民幣。
“我们班列去年满载率超过90%,今年开年来保持100%,预计今年运力可以再提升50%。”中欧(厦门)班列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邢屹说。
从自贸园区前行不远便是厦门海沧港,蔚蓝的码头岸线旁,一片繁忙,万吨远航巨轮进进出出,使得古老的港口焕发新顏。
作为中国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厦门已被中国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伴隨著中欧班列的开通,“陆丝”和“海丝”在厦门实现了无缝对接,“丝路远帆”与“钢铁驼队”也因之相遇交会。
“我们还计画于今年4月开通至莫斯科的货运班列,並于6月通过海铁联运方式把班列辐射延伸至东盟的干线港巴生港。”邢屹说。
双向投资贸易方兴未艾
在厦门金龙客车公司生产基地,一辆辆白色的金龙轻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标准色卡上,这种白色被称为“北极白”,然而金龙公司的员工更习惯地称它为“埃及白”,因为这是埃及人最常用的车身顏色。
有人进行过实地调查,如果佇立在埃及首都开罗的街头,平均每分钟会有10辆金龙轻客呼啸而过。——沿著“一带一路”,金龙公司顺利进军埃及轻客市场,並突破了2.3万辆的累计销售量,在连续多年佔据埃及轻客细分市场头把交椅的同时,也改变了埃及人的出行习惯。
厦门一带一路优势明显
“目前,公司已经拥有遍佈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市场,其中还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被称为‘客车发源地’的欧洲市场。”金龙客车总经理张斌说。
近年来,厦门企业借助“一带一路”,以更快的步伐走向世界市场。2016年,厦门备案对外投资专案359个,协议投资总额55.4亿美元,增长1.5倍,其中实际对外投资29.8亿美元,增长4倍。
与此同时,厦门对于外资引入的力度也不断加大。2016年,厦门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278家,合同利用外资7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2亿美元。
“在厦门的204家菲律宾企业一共实现了2.8亿美元的资本投入。”菲律宾驻厦门总领事付昕伟说,“这座城市处在‘海丝’和‘陆丝’枢纽的绝佳地理位置,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通过厦门向中国內地乃至亚欧大陆腹地发展延伸。”
人文交流促进人心相通
马来西亚吉隆玻国际机场旁边,透过浓密的棕櫚树林看去,颇具辨识度的厦门嘉庚式建筑十分显眼,这就是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重点大学“走出去”设立的首所海外分校。
“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大学”——这是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自2016年成立以来的定位。在占地共150亩的校园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马来西亚是‘一带一路’的前沿,我希望自己能够学好专业,学好语言,多瞭解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分校2016级学生孙敏瑜说。
从19世纪末带著货物“下南洋”,再到21世纪初带著文化和教育“下南洋”,厦门以自身的文化教育力量为中马两国的友谊搭建了新的平臺。然而,这只是近年来厦门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人心相通的一个缩影。
希腊马拉松市的厦门马拉松雕塑,菲律宾宿务市由厦门赠送的消防车,日本佐世保市厦门公园里遍佈的厦门市花三角梅……长年的互访和交流增进著厦门与海外友城的友谊,使得厦门元素伴隨著“一带一路”漂洋过海。
在2016年年底举行的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上,厦门第五次摘得“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以人文友好交流为桥,厦门收穫满满。
“今年我们还將会选择泰国的普吉府和土耳其的伊兹密尔市与厦门市结为友好城市。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国际友人瞭解厦门,把厦门元素传播到世界各地。”厦门市外事侨务办主任李啸萍说。
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科技资源的厦门,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厦门持续发力,以专案带动产业,以科技促进经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积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努力打造海洋千亿产业链,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驶上了快速航道。
厦门一带一路优势明显
远洋渔业走出国门
2012年,厦门重启远洋渔业,截至2016年底,全市6家远洋渔业企业已拥有86艘远洋渔船和38艘船网指标,作业海域分佈北太平洋、非洲几內亚,以及缅甸和印尼等东盟国家。仅2016年一年,厦门远洋渔船的捕捞总产量就达到1.8万吨、产值2.03亿元,渔获物回运厦门1.43万吨,在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同时,更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水产品加工行业输送了物美价廉的生产原料。
隨著厦门远洋渔船重新扬帆出海,厦门与东盟国家的远洋渔业合作也翻开了新篇章。从2014年起,我市的海洋渔业经贸团就主动向东盟国家伸出橄欖枝,打开双方合作与交流的空间,促成了一批海洋渔业专案的萌芽与生成。经过几年发展,在厦门远洋船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在政府部门的穿针引线下,厦门企业更是主动走出去,积极发展“一带一路”境外渔业平臺——福建恒盛昌、福建安达等企业投资建设的渔业基地相继落地印尼、缅甸等国家;119艘远洋渔船转场巴基斯坦、几內亚和马来西亚等渔场进行生产;马来西亚佛州对虾养殖综合基地等专案建设也是箭在弦上。
与东盟国家深化海洋交流
事实上,隨著蓝色经济的深入发展,厦门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推动拓展海洋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年一度的海洋盛会——厦门国际海洋周也越来越多地打上了“一带一路”烙印。
近年来,厦门国际海洋周作为平臺在中国与东盟及发展中国家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越来越多的“东盟面孔”出现在海洋周的各大论坛上,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官员、专家、学者就海洋政策法律、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等领域的探討也日渐深入。去年11月,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建设框架协议签订,筹备多年的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宣告將落户厦门,中国与东盟国家將借助这一平臺,在海洋产业、海洋贸易与投资、海洋科技、海洋环保、防灾减灾、海洋文化、海洋管理及海上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快加深合作。
未来,厦门南方海洋合作中心秘书处还將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接中国-东盟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区域间科技资源的互联互通,扩大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臺共用范围,为我国南方地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开科技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中新网、环球网等综合采编
【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