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997年,宋真宗即位。即位后不久,他就发现,苏皖浙赣一带种植的水稻品种,只要稍有旱情就面临减产绝收的状况。那时,北宋人口正在“井喷”,“一碗米饭”上升为宋真宗的头等大事。宋真宗决心从稻种入手,寻找突破。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占城稻了。
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占城稻引进无疑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关于占城稻的资料,以<宋史·食货志>的记载最广为人知,以<宋会要辑稿·食货>的记载最为详尽,以<淳熙三山志>的记载最为具体(早、晚占城)。
占城稻并非仅指占城国种植的稻,而是印支各国普遍有的稻种。占城五谷,以稻为首。该卷《真腊国》条亦云:“厥土沃壤,田我畛域,视力所及而耕种之,米谷廉平。”
占城稻的引入,改变了江淮浙地区过去以粳米为主的品种结构,使得籼米品种在中国广泛种植。林则徐曾评价:“占城之稻自宋时流布中国,至今两粤、荆湘、江右、浙东皆艺之,所获与晚稻等,岁得两熟。”
2014年,徐国武随湖南省“一带一路”考察团第一次走进老挝。在那里,他吃了一碗当地“淳朴的米饭”。“还记得上中学住校时,每逢开学,家里都会为我准备一袋米,那是一学期的口粮。‘口粮’的那种香味,一直都刻在味觉的记忆里。老挝的那一碗米饭,震撼心灵,就是儿时的味道!”徐国武说。
循着那稻花香,他四处寻找稻田。他去往老挝最重要的稻米产区——南部平原。但让他大吃一惊的是,伴随稻花香的,是落后的育种种植技术、低迷的产量和消沉的生产积极性。“那一次产区调查给我的印象就是两个词:刀耕火种、广种薄收。”
他暗下决心,要改变当地落后的稻米种植生产模式。
时隔千年,老挝今天种植的稻米依然是占城稻的后代。但今天老挝的稻米,却陷入一种尴尬——“落后的绿色”。老挝境内没有化肥企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化学残留的现实造就了原生态的美味,但落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却使得稻米质量参差不齐,达不到国际标准。
“‘绿色’未必代表着高品质,只有标准化才能让‘绿色’变得有价值,”徐国武说,“‘中国标准’要走出去,要让‘中国标准’成为高品质的标杆。”
2015年,徐国武开始在老挝播种第一季大米。他采用“2+3”的生产模式,由当地农户出地、出劳力,他来出资金、出技术、出市场回购渠道。同时,他对大米种植的各环节制定严格标准,这些标准后来被老挝政府采纳。
“在我们进入老挝之前,老挝全境只有一家法国人投资的大米加工厂勉强符合中国的稻米加工和进口标准。随着我们把‘中国标准’引入老挝,老挝境内已经有7家大米加工厂在使用‘中国标准’,包括4家法国企业,”徐国武说,“‘中国标准’已经成为老挝大米的出口标准,‘中国标准’也在被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所采纳。”
看到包括西方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都相继采用中国标准,徐国武说,这是“世界认可中国的印证”,是“软实力的硬指标”。
“农为政本,食乃民天。”中国古人把粮食与人口生息、农事与国家发展密切关联,鼓励垦荒、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推广技术等措施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
在徐国武看来,相比传统的农业政策,“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农业合作的指导表现出更为宽广的胸襟和胸怀。“‘一带一路’不仅造福一国一民,而且用‘中国标准’把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机结合,实现经营和发展共赢。最重要的是,‘一带一路’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保障当地、供应地区、平衡全球,这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新思路。”
这些年,曾有一些外国企业到老挝寻找农业机遇,但由于当地各方面基础薄弱,而且农产品不是高利润商品,经常是投入多,产出少,赔钱是经常的事。但徐国武坚持了下来。他在老挝种大米一种就种了三年。
“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更多承载的是一种生息的希望,不能把农业简单地当生意来做,农业的国际合作更不是一锤子买卖,”徐国武说,“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中国企业的责任和担当就是‘一带一路’的形象,更书写着‘一带一路’的品质。”
“一带一路”的品质,很难用货币来衡量。正如徐国武的企业,与老挝当地7000人的就业休戚相关,涉及2000公顷的稻田育种改良,更为老挝培养农业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女博士普达莱·拉瓦来翁是老挝塔沙诺稻米研究与种子培育中心主任,是老挝稻米界“国宝”,中国朋友称她是“老挝的袁隆平”。但多年来,当地薄弱的经济基础制约了育种研究和成果实施。中国企业的到来,让普达莱看到了机遇。眼下,依托徐国武的稻米产业园,普达莱的育种研究突飞猛进。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把老挝原生态的优质大米出口到国外,”这位60多岁的和蔼老太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一带一路’,让我的梦想成为现实。中国企业不仅给我们的老百姓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收益,还帮助他们成为种植专家,这尤为可贵。”
在新合作模式下,徐国武在老挝种植的大米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碎米率低了,光泽度提高了不少。老挝稻米的变化,吸引了包括总理、农林部长等高官前往种植基地探寻究竟。2016年,老挝稻米正式结束零出口的历史,走进中国市场。同年,老挝政府使用中国企业种植的大米作为老挝国家对外交往的“国礼”。
老挝农林部长连·提乔在接受采访时说,老挝大米出口中国的全过程,“正是‘一带一路’倡议让双方互相得益的最好诠释”。老挝农林部正在邀请徐国武为顾问,为老挝的农业规划出谋划策。
“‘一带一路’不仅把先进技术、标准、产业链条和管理模式带入老挝,实现了老挝稻米的出口,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同时在做很多看不到、摸不着的好事情,例如保护环境,”老挝工商部长开玛妮·奔舍那告诉记者,“我们欢迎更多这样的优秀中国企业到老挝,参与老挝经济发展。”
一边是,中老铁路,穿山越岭,天堑变通途;一边是,山泉灌溉,牛粪作肥,稻蟹和谐生。连·提乔、开玛妮等老挝官员全程见证着老挝搭载“一带一路”快车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风景;徐国武等中国企业家则继续用丝路之泉灌溉着“一粒有信仰的米”。
徐国武正在老挝申请把新育稻种命名为“丝路一号”,因为在他看来,“丝路精神”就是一种信仰,是流淌在千年岁月长河中的和平合作与和谐交流。
根据新华社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