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宁业绩反转 重回当年尚难
股东套现离场,李宁的股价却在上涨,背后是业内对其业绩表现的肯定及未来的信心。
即使这样,要想重回中国本土运动品牌第一的宝座,李宁的路还很长。
业绩翻身
遭到基金股东撤资减持,却迎来股价上涨,表面上看,李宁在资本市场上的这一表现多少有些不合常理。
近日,公开资料显示,曾持有李宁7.8%的私募股权公司TPG Capital LP(以下简称“TPG”)已经悉数售出手中剩下的1.686亿股,每股作价5.25港元。这标志着TPG套现8.85亿港元之后挥别李宁。“李宁公司于2012年2月8日发行5.61亿元可换股债券予TPG,可换股债券年利率以4厘计息。”李宁官方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
5年时间,“当初5亿多买,如今近9亿卖出,分摊到5年的年化收益来说算是不错的,TPG是投资机构,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解释。
据了解,与前一日收盘价相比,仅小幅折价就有买方出手接盘,而且TPG的离场非但没给李宁股价带去负面影响,反而使其大幅上涨,这背后是市场对李宁未来的看好,而这种信心来自于李宁在业绩上的回暖。
2015年年初,面对连亏几年的公司,创始人李宁重新回归,调整渠道、重新定位品牌等一系列改革之后,终于让公司的业绩在2015财年扭亏为盈。不过,彼时的盈利不到1500万元。一年之后,李宁实现收入80.15亿元,同比增长13.06%;净利润6.43亿元,同比增长43.95倍。
至此,李宁总算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至少,从业绩上而言是这样的。
无缘100亿
尽管2016年的80.15亿元已经是李宁近5年来表现最好的业绩,但距离100亿元销售额的大关还有距离。而此前,李宁曾无限接近这个目标,只可惜最后功亏一篑。
李宁从建立之初一直呈上升趋势发展,“到2010年的94.78亿元达到高潮。”某大型体育用品批发零售企业西南区域招商负责人任先生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他直言,因为老板和李宁先生的关系不一般,所以整个企业对于李宁的发展都非常关注。
李宁的下滑是贯穿在整个体育用品行业下行的大背景中的。2011年开始,行业开始出现下滑,包括李宁、安踏、特步等在内的本土品牌全都陷入高库存的危机。“除了耐克阿迪,我们最大的伙伴就是李宁,当时每个品牌的库存都相对较高,但李宁绝对是重灾区。”任先生回忆道。
彼时,众多品牌都因为押宝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备下大批库存,而李宁更是因为在2011年进行品牌重塑加重了自身的危机。
“本来大环境就不好,李宁的重塑计划消费者也没买账,结果就是原来的旧品库存就很多,再加上新品销售不佳,情况就更严重了。”任先生说。
于是,在2011年小幅下滑之后,从2012-2014年,李宁连续3年亏损,亏损额累计超过31亿元。这期间,李宁经过了多次高层人士变动和业务调整。
从2010年与100亿失之交臂之后,李宁就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直到去年才又开始慢慢接近。
重回老大不易
虽然都遭遇下滑,但李宁不仅晚于大多数品牌一年才回暖,还在那段时间里,被安踏从本土运动品牌第一的位子上拉下了马。2012年,李宁亏损约19.8亿元,安踏则盈利13.59亿元,同时,安踏以76.2亿元营收超过李宁的67.4亿元,成为行业老大。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李宁的起伏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不过,如今已经缓过劲来的李宁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这一点从创始人李宁最近的一番言论中便可看出。
近日,创始人李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市场和品牌的看法,“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体育用品真正的使用率正在增加,消费者有更多的兴趣、时间、支付能力去参与实际的体育运动,这样就给真正的体育用品带来了空间。”因此,他坚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是在成长,并没有萎缩。
不过,这样美好的前景绝不会只有李宁一个品牌独享,所有的品牌都在摩拳擦掌。更重要的是,就在李宁刚实现扭亏的2015年,安踏的营收已经率先突破100亿元,成为本土体育品牌中首个晋级百亿元的企业。而且,从盈利能力来看,2016财年安踏的净利润超过李宁的三倍还多。不难看出,安踏正牢固地巩固着自己行业老大的地位。
除此之外,国际快时尚品牌、奢侈品牌也在不断加码运动休闲产品,这种情况下,李宁要回到行业老大的地位着实不容易。
而在张庆眼中,对现在的李宁而言,或许做强要比追求第一要合理得多。他认为,李宁最大的对手应该是自己。“李宁希望成为专业的体育用品公司,那就要坚持自己专业化的路线,包括围绕消费者的体验,从产品到终端零售再到品牌的推广去发力,关键要看这个方向能不能持续地贯彻下去。”他分析称。
至于行业第一,也就是个名号,等有一天自己足够强大,该来的总会来。
来源:新金融观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