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23|回复: 0

留住人才才能提高经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0 02: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121310130479.jpg


人才流失是经济衰退的结果,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拉动经济增长。

新近发佈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东北地区吸引大学毕业生难。近三年来东北区域经济体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同时东北地区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比较严重,人才流失是东北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作用越来越不显著,经济总量从1980年代初占全国的13%降至2007年8.77%的歷史低点,2005年以后,中国启动振兴东北计画,东北经济总量占比提高至2012年的9.45%的阶段性高点。2013年以后,东北经济又全线失速,2014年全国GDP增速最低的五个省份中,东北三省均在其列,东北地区GDP平均仅增长了5.9%,远低于东部的8.1%、中部的8.9%、西部的9.1%。有媒体还披露,2010年以来,以辽寧为代表的东北经济增速数据严重注水,近两年因挤水分,东北经济数据出现断崖式下跌。

经济不景气让就业市场承压,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並不意外,考虑到高校就业率的注水情况,东北大学生就业形势可能比表现出来的更不乐观。这种压力迫使大学生迁移至其他省份就业,呈现高素质人才流失的状态。

人才流失是经济衰退的结果,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拉动经济增长。那东北的经济为什么不行?回看东北经济形势最好的2010年时的数据,辽吉黑的第二产业同比增速分別为26%、27%和28%,全面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18.7%和18.6%,而东北的第三产业分別为16.3%、12.9%和14.5%,反而低于长珠两地的16%和20%。这直接反映在东三省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辽寧的二、三产业GDP比值在东北振兴计画以后触底反弹,出现了全国少有的第三产业相对衰退的现象。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东北地区以国企占主导的经济体系。首先,民营企业特有的活力不仅拉动了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也贡献了绝大多数新增的就业岗位,繁荣的城市经济,是过去几十年以来中国经济故事的基础。而东北国企负担重,承担吸引人才重任的民营企业壮大的阻力很大。缺乏相应的工作岗位,何谈吸引人才?

国企主导经济的另一副作用是干扰了人才的激励机制。正常的企业聘用员工,只问能力、不问出身,能者高薪,少数企业任用私人,也很快会被市场淘汰掉,人才在这种激励机制下,能发挥作用,也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但很多国企的特色是所有者缺位,凭关係拿钱购买体制內岗位在东北广泛存在。体制內身份对单位资源的支配性地位,也强化了东北的官本位思想,进一步挤出有能力、想凭本事吃饭的人才。

由此可见,东北破局人才流失的关键在于打破体制对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桎梏,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降低国有成分的市场份额,活跃民营经济。道理並不新鲜,也不难理解,关键在于怎么做。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鼓励援助方输出成熟的园区管理经验,选派干部到园区任职、掛职。如此,既能吸引先进的管理经验,较快地提升地区市场化水准,也可以直接改善经济与人才流动的不良趋势。这一思路值得东北地方政府认真考虑。

“武汉是全国科教重镇,人才优势最突出,人才的数量和水准居全国前列。但我们对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还不够,很多优秀人才外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坐拥近水楼臺,错失得月先机。”

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出,要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画”,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留住大学生,不能顺其自然,需要‘刻意人为’。” 他还宣佈,將校友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口和生力军,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

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到武汉时,最大的感慨是下了飞机,迎接他的是市委组织部长。“过去都不可想像。倒不是接人有多重要,而是过去相对神秘的组织部站到了招才、招商的第一线,确实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种种跡象显示,武汉正在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爭夺战。

2017年,武汉预计有30万高校毕业生。他们在踏出校门后,有多少人能留在熟悉的江城,正成为让这座城市殫精竭虑的头等大事。今年2月,武汉正式提出力爭5年內將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隨后,武汉推出多项针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包括解决留汉大学生住房难问题;大学生在读期间可缴存公积金;大力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等等。

此外,武汉也在努力吸引百万武汉校友资源,“將校友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口和生力军”。4月,武汉正式成立招才局,將招才引智列为“一把手工程”,並聘请陈东升、雷军等16名知名企业家为“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在注意到武汉今年以来推出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后,写下了一篇文章,认为新经济浪潮下的城市竞爭,其核心战场不再是大港口、大机场等硬体基础设施,而在更高技术含量的人才爭夺战上,“武汉这个时候喊出留住百万大学生,是对自己核心优势的深刻理解,也是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

孙不熟的文章也引起武汉市决策层的关注。6月2日,武汉市一位负责政策研究的官员告诉南方週末记者,武汉近年来城市地位快速恢復,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正形成一种与过去人才外流相反的运动趋势,“我们考虑顺应这个趋势,助推一把,而不是阻挡它。”

设立招才局

这场人才爭夺战是由武汉市主要领导直接推动的。

2017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专职副主任陈一新履新,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

“一新书记来了没多久,1月份武汉市党代会上他就倡议成立招才局,加强党管人才,统揽全市招才引智工作。”武汉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郑东回忆,自那时起,组织部人才处就开始研究这一新型组织机构的定位和职能。

在武汉市委提供给南方週末记者的材料中,给出了设立招才局的理由:“武汉是全国科教重镇,人才优势最突出,人才的数量和水准居全国前列。但我们对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还不够,很多优秀人才外流。尤其是存在人才职能九龙治水、人才政策政出多门、人才专案名目繁多、人才资助‘撒胡椒麵’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引才留才用才的成效。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坐拥近水楼臺,错失得月先机。”武汉希望通过招才局整合人才职能、政策、资金、专案、力量,加速推进招才引智。

按照规定,武汉要设立新的实体机构需上报中编办,且涉及现有机构的裁撤。南方某市曾成立人才局,后来中组部在清理机构时认定其超编。吸取经验后,陈一新在市常委会上提出,招才局以虚擬机构形式运行,不增编制、不设机构、不升规格。

武汉市委组织部原本上报的方案是,由组织部副部长孙志军任招才局局长,从人社局、经信委、科技局、商务局、金融办分別协调一位领导兼任副局长。“常委会上又议了一下,觉得招才局涉及体制机制改革,前期压力比较大,希望让常委来兼任招才局局长。在招才局刚成立的阶段,比较容易形成它的权威,比较容易开疆辟土。”孙志军告诉南方週末记者,招才局局长现由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副局长则由5人变为6人,他是其中一位。

招才局4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与武汉市委隔街相望的杨森公馆被辟为办公地点。不同于市委大门的戒备森严,杨森公馆门口仅一个保安,登记后即可上楼。“设在市委外面,考虑到以后人才来我们这里办事进出方便。”一位工作人员解释。

6月8日,惠济路上杨森公馆的会议室里,郑东递给南方週末记者一张印有鲜红党徽的名片。他抱歉地解释,新名片还在紧急印制中,左上角將印上黄鹤楼的水墨剪影,下书“武汉市招才局”。“这(旧名片)是用于体制內的,新名片是给体制外的,没有党徽,有英文,要做得比较现代化,和人才打交道嘛。”郑东说,他兼任招才局综合管理部部长刚满两个月。

为了高效地发挥招才局的作用,作为招才局局长的武汉市委组织部长亲自开了协调会,从市委市政府各部门抽调了28名工作人员,同时將全武汉现有的48项人才工作职能、55项人才政策、10亿元左右的人才专项资金统一到招才局统筹。

在这个过程中,郑东发现过去有的人才政策力度不足,出臺后几乎没有实施过;有的人才评审重复交叉,同一个人不同专案能评好几次。“现在除了对口上一级、必须一条线下来的不统,专业性特別强的不统,其余(人才工作职能)都统到招才局。”郑东说。

在招才局之上,还设立了招才引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陈一新掛帅,武汉市长万勇任第一副组长。“说白了,招才引智是一把手工程。书记亲自推动工作,力度还是非常大的。”郑东说。

根据网易、凤凰等综合采编

【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1 22: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