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传统工业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在日前召开的云栖大会·上海峰会上,多位专家认为,制造业正在加速拥抱云计算,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正成为新的关键词,云计算帮助企业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近年来,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云计算产业保持着超过30%的年均增长率,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十二五”末期,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SaaS、PaaS占比不断提升,混合云异军突起,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放表示,云计算在为各类互联网业务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已经向制造、政务、金融、医疗、教育等企业级市场延伸拓展, 成为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驱动力量。
《2016年度中国云服务及云存储市场分析报告》于近日发布,通过对云服务及云存储市场全方位分析,揭示市场现状。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516.6亿元。预计2017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份额将达到690亿元以上。此外,近三年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2%。
庞大的市场蛋糕作为诱惑,想不垂涎三尺都难,更何况很多产业都望到了天花板。其实,就当前的市场规模来看,云计算还不算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主要是云计算的前景广阔,甚至被当成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基础,才被众多企业追捧。那么,到底那些产业对云计算有着较高的依赖呢?
中国企业正在进入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阶段,对云计算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带动的云计算消费将进一步提升公有云的市场需求和空间;另外一方面,云计算的市场从一开始为中小公司提供网站运行的基础设施的简单途径,到被更多的大型公司认可,这是达到稳定和强大并且快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的方式。
几乎所有管理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云计算从简单的云计算资源管理到后期的SAAS运行管理,这正是很多企业需要的服务。不过,现阶段,公有云用户绝大多数属中小企业。有些企业出于对成本的控制和IT管理的便捷,会选择上云。他们的需求相对比较浅层次,仅仅体现在对云计算基础资源上的需求与管理。
《2016年度中国云服务及云存储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市场对云主机、云存储的需求量最大,云广告需求逐渐增多,而对虚拟桌面、网络加速、数据库等需求趋缓。这进一步体现出,当前公有云暴增的用户中,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此外,在2016年云服务领域中,互联网企业使用率最高,其中,游戏、电商、金融、视频、手机企业使用量排名前五。不过2017年这一排名可能要发生变化,从数值来看,游戏云使用的量最大,其次是电商云等。从趋势来看,金融云、视频云、工业云、政务云都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正在攀升,一方面是云计算产能激增。由于现在阶段对于云计算需求较为迫切的产业比较明显,而这些产业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早已形成了大者恒大的局面。不难发现,不管是智能硬件,还是电商游戏,他们早已在互联网+的概念下,早早的部署自己的云计算体系,也就是当前比较火热的生态云。
在综合方面做的比较出色的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这些云计算厂商面前,细分领域的生态云计算企业往往显得异常低调。以至于大众总认为,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早已被BAT等大巨头瓜分。
不过,中国云计算市场确实难以掩盖后起之秀没有巨头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是生态体系中的云计算具有专业与资源上的优势,而诸如BAT等综合性的云计算厂商早已凭借品牌优势与资源优势将市场洗劫一空;此外,目前市场上的云计算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
不过,一方面是公有云被大巨头抢占得太厉害,另外一方面是云计算市场还不够精细化,很多云计算企业还没有找到市场的痛点,从而没有办法做出有特性的东西来占领市场。
据统计,中国市场冒出的新生代云计算企业也不少,包括Ucloud、七牛云、QingCloud、99Cloud、DaoCloud、云智慧、绿色云等等,但是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尚且不能与BAT抗衡,也不能与细分生态体系中的金山云、网易云、京东云相比较。
云计算是产业未来的首选模式,已成为共识,并且这不再是趋势,而是已经默认的事实,这里不再多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工信部印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计划(2017-2019)》,此后山西、浙江等各省政府相继出台相关行动计划,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此处透露出来的是,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加速、加力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
实质上,据统计,2015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约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2016年,云计算骨干企业收入均实现翻番。阿里、腾讯、华为等企业早已展开云计算布局,并各自取得成绩,他们聚焦在IaaS层,为中国企业提供云计算“水电煤”的利好。从整个市场来看,云计算计算层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但在应用层,此前并没有厂商进驻。用友云可以说是国内聚焦应用层的第一朵云。
其实,在用友云刚发布时,很多业内人士并不认为它会成为市场需求。这也是自然现象,毕竟在国内用友云是第一个将自身定位在应用层的云,前无古人。但随着用友云的发展,来自客户的认可和市场内类似云产品的推出后,似乎用友云聚焦在应用层打造商业应用基础实施的模式得到了认可。
那么,为什么?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在用友云发布时曾说到,在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下,中国云计算产业在IaaS层已经形成不错的基础,诸如阿里云、华为企业云等IaaS厂商已经在为中国企业提供弹性计算、网络和存储方面的支持,但很多企业在利用IaaS实现业务管理服务时,会发现其间存在着一个鸿沟。
简单来讲就是说,在IaaS到SaaS应用之间欠缺支撑。因此用友希望通过开放共享用友云在PaaS、SaaS、BaaS、DaaS方面的积累和能力,消除从IaaS到行业或领域应用间的鸿沟,使得云计算在企业中能够有效落地。
实质上,在中国企业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IaaS平台做企业应用云生态会面临四大挑战,一是企业级应用特性的挑战;二是研发效率和成本的挑战;三是混合云的挑战;四是IaaS服务商云市场如何更好地给开发生态伙伴提供更好的支持。确实,IaaS平台在企业场景、业务逻辑的理解,以及线下的落地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与过去很多互联网公司诟病传统行业“没有互联网基因”相对的是,互联网公司现在也被很多行业人士诟病“欠缺企业服务基因”,当然现在他们也在通过开放共赢的生态模式,补齐这一欠缺。
笔者所说的“应用云”,与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IaaS层相对应,指的是聚焦在应用层,包括从PaaS到SaaS落地的整体云服务。目前中国企业应用云生态中,IaaS具备基础,SaaS层也有大量企业在投入,但从IaaS到业务应用之间,还涉及到开发、运维、运营,以及SaaS研发出来后的推广、获客转化等环节,从整体角度来讲,缺少提供从开发到业务这一应用全周期的应用云基础设施。
所以这也是用友云覆盖PaaS、SaaS、BaaS、DaaS,而并不是局限在单一层级的原因。
其实,如果将视线投向海外市场,可以发现实质上Salesforce已经在做这件事。围绕Salesforce.com,企业客户能够一站式获取全面云服务,满足业务需求;同时,一大批创业公司也通过平台专注细分领域或者垂直行业的创新,成为独角兽企业。而依托这一模式,Salesforce也得到了反哺,如果你试图颠覆Salesforce,那么你挑战的不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生态。
因此,用友云在上线时也对外公布了其两个定位,对企业客户是社会化商业应用基础设施,对产业是企业服务产业的共享平台。
对客户,用友云是通过营销云、协同云、采购云、人力云、云通信、电子发票以及和软件的融合服务、企业金融服务,加上云平台和云市场聚合第三方企业服务的能力,提供全面的服务。
对ISV和开发者,用友云开放PaaS、SaaS、BaaS、DaaS方面的能力,共享给伙伴,让他们能够基于用友云进行开发、运维以及推广、销售,降低企业服务领域创业门槛。
从架构上来看,有了IaaS服务商提供计算能力,结合用友云在应用层提供PaaS、SaaS和BaaS、DaaS,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云计算产业链条。但基础设施不是说做就能成,IaaS层已经相对成熟,不需要过多的探讨,用友云在应用层行不行?
看一家企业的实力,无外乎产品技术、营销与服务渠道、人才和资金,用友在企业级市场服务近三十年,在资金实力方面无需多言。
产品与技术,用友在企业管理软件领域的产品技术覆盖全面,在云服务方面于2010年前后开始布局,其间通过分子公司的探索,在云服务产品、技术、运营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果,在这方面同样具备基础。另一方面,在探索云服务过程中,云服务人才同样有了较为成熟的基础。
从呈现结果来看,用友云覆盖PaaS、SaaS、BaaS、DaaS,包含用友云平台、领域云、行业云、畅捷通小微企业云、企业金融云和云市场,以及和NC、U8等软件的融合服务,产品覆盖全面。其中,用友云平台在去年获得2016年国家发改委“互联网+”重大工程项目支持,也从侧面佐证了其技术实力。
营销与服务渠道方面,用友经过近30年的积累,建设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成熟的线下渠道体系,营销和服务能力较为强大。
同时,其所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和200多万企业客户,也将成为用友云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聚合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有力支撑。
总的来讲,中国云计算产业需要一朵应用云,让云计算链条变得完整,让云计算真正落地到企业中。当然,用友云能否最终成为这朵应用云,还需要看它的发展速度和深度,毕竟应用云市场同样是一块大蛋糕,国内已有厂商开始跟随用友的步伐,跟进用友云的布局,意在分一杯羹。
云计算市场将持续快速增长,并且年增长率在30%以上;云计算创新企业增加,风险投资依然对创新云服务感兴趣,但是并不热烈。
造成云计算资本市场不热烈的因素较多,最为主要的是,中国云计算企业当前集中停留在PAAS层面,这个层面的企业不是细分领域的生态云独占鳌头,就是被BAT笼罩。这些企业有的很早就迈入了资本市场,从而现在还不需要过早的将云计算业务板块参与到资本市场中来。
当前做得比较好的云计算新秀企业,大部分都是基于SAAS端有所创新,但是这些创新要想取得成绩,一定要基于云计算能够真正的计算起来为基础。但是,在现阶段公有云用户还停留在仅仅对PAAS资源有需要的现状中,因此这部分云计算企业做得比较吃力。
初步统计,2015年4月份,Ucloud拿到了过亿美元的C轮融资;七牛云储存已经拿到了一亿美元的D轮融资,数目不详;QingCloud于2016年3月7日拿到了1亿美元的C轮融资;九州云已拿到了1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DaoCloud今年3月份拿到了10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云智慧已于2014年10月份拿到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这是国内公认做得比较好的六大云计算新秀的融资情况,融资规模与智能硬件领域的企业根本无法相较。
尽管云计算市场保持着30%的年复合增长率,但是基于当前云计算比较小的市场规模基数,市场规模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庞大;此外,云计算是否真正如预测的那样,未来在PAAS的基础上实现SAAS,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造成了,与火热的市场环境相比,资本方面显然要冷淡很多。
产业规模未起,价格战早已硝烟弥漫。近日,腾讯云以0.01元中标厦门市政务外网云服务项目,这件事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业内则对此褒贬不一,有观点认为腾讯在花小钱买来公共民生大数据,是值得的,也有观点认为,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但无论如何,价格战已经是当前云服务市场竞争的主基调。放眼全球,亚马逊AWS的降价便从未间断,曾更是创下十年内降价超过50次的纪录,在国内,阿里在这方面也是动作频频……
在近日的云栖大会深圳峰会上,阿里云宣布完成对优酷CDN及视频云业务和团队的整合,并且宣布CDN业务降价35%,流量单价最低只需0.17元/GB。其实,这只是阿里云多次降价中的一次而已,据了解,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的这一年里,阿里云便有17次的价格下调,其中,在2015年10月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下调中国区云产品全线价格,核心云产品最高降幅达50%。距离最近一次阿里云降价是在2016年12月,阿里云宣布新用户华南区云服务器优惠至七折,中国各大区云数据库全系调价,平均降幅20%,云服务器独享实例最高降幅30%。
如此高频率大幅度降价,在云计算领域中屡见不鲜。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企业不惜代价,可以看出云计算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没有足够的规模优势,不具备资源优势,而新技术又不够成熟的中小云计算厂商将要面临一条不见尽头的泥泞之路要走。在SAAS端没有创新能力,单纯拼PAAS的企业,很难在市场上拼得过现在的巨头。经历长期的价格战,PAAS端将是寡头时代。在生态云体系中,很多云计算企业得以保身,也一定是基于SAAS端的创新。
绿色云认为,随着企业用户对于数据的依赖性增强,未来基于SAAS端的云计算企业会迎来春天。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有大量的资本涌入云计算产业当中来,也会出现大量的并购案例。
在IDC公布的2016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统计报告中,阿里云(40.67%)、中国电信(8.51%)、腾讯云(7.34%)、金山云(6.02%),分别占据了市场份额排名前四位置。在公有云市场太过拥挤的态势下,私有云、混合云正在成为创投市场的风向。
在表一18家被投的创业公司中,除去金山云是较为纯粹的公有云服务商外,Ucloud主推游戏领域的数据服务,青云主攻金融领域的云服务市场,北森云作为已经登录新三板的SaaS软件服务商,新冒出的PeerStar则以视频流CDN服务为切入口,容器云等新技术成为新宠。整体而言,被投企业的主营业务多聚焦在私有云、混合云领域。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统计,70%企业采用硬件、软件整体解决方案部署专有云,少数企业单独采购和部署虚拟化软件,硬件厂商仍是私有云市场的主要服务者,其中国内设备厂商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从市场规模来看,因其还包含部分硬件销售收入,2016年私有云市场规模在400-500亿之间,公有云仅为私有云市场的三分之一。
此外,私有云市场对技术要求低于公有云市场,同时又有各类开源技术,也导致了该领域内的竞争厂商数量明显多于公有云。
在私有云与公有云之外,另一种折中形态“混合云”来自于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混合云的本质仍是私有云,同时保留了部分公有云便宜、便捷的特点,企业基本不需要自己运维,同时给予企业一定的管理和控制,以及修改权。同时,混合云还体现在不同层面的云计算能力衔接。“在实际上案例中,混合形态的云计算能力接入包括,云平台上的混合,大数据上的混合,以及安全层面上的混合”,数梦工场CEO吴敬传介绍。
在初创公司野蛮生长的同时,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佬同样不会满足于眼前的市场。圈钱割地的早期,双方难免相遇一战。此前笔者在与腾讯云内部人士交流时,对方曾表示有心进军金融领域。谈及此,黄允松态度变得强硬起来,“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青云的地位不会被撼动”。实际上,无论是最早下手的金融领域,以及正在布局的物流领域,黄允松都有着一条极为核心的判断标准。
这些业务本身就是阿里、腾讯自身的核心业务或核心相关业务所在,“企业不可能选择将自身的数据平台绑定在竞争对手平台上”。而阿里、腾讯的进一步扩张,则意味着更多机会与领域的释放。“原来,卖家拿着Pos机,你掏出银行卡;现在是你直接扫码支付,数据和现金流都会通过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每天都在和金融业打交道的黄允松谈道。
在腾讯依靠微信支付在互联网金融占据一席之位,阿里的蚂蚁金服盘子越铺越大的同时,意味着传统银行的收单量正呈现出此长彼消的趋势,竞争对抗的局面很明显。基于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客户再选择与腾讯云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同样的逻辑还适用于阿里云在物流领域的处境。
从根本上分析,腾讯云、阿里云仍是一家消费IT技术的面向C端的商业公司。在其不断扩张面向消费级业务的同时,势必将更多潜在的企业级客户引入到竞争者行列。“这块市场势必属于技术中立的玩家”,这是黄允松给出的判断。
“技术中立”在业务冲突的情况下并非不能成立。亚马逊和Netflx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两家相爱相杀的数年中,Netflix依靠AWS服务快速抢占了美国视频流市场的头把交椅,而亚马逊本身也存在视频流服务,与Netflix处于竞争对立。但基于AWS业务的独立性,Netflix仍乐于将本平台95%的“计算和存储”业务交给AWS。
作为一名新晋玩家,如何潜入“不差钱、有背景”的云计算阵队?姿势很重要。
“熟人策略”,是青云创始人黄允松给出的经验。作为全球金融行业最大供应商的门徒,黄允松将此前在IBM积累到的资源和经验复制到青云身上。“银行、证券、保险每个业务环节我都门清,这样合作沟通起来甲方也满意。”
实际上,无论是成长于IBM的青云,还是脱胎于华新三的数梦工场,以及从视频网站转身CDN服务商的商星云,均遵从了“从熟悉市场切入”的B端生意法则。单一行业应用领域地位的建立,有助于势力和业务的扩张。“现在我们已经开拓四到五个行业作为业务重点”,黄允松介绍,而干线物流是其最为看好的领域之一。
专有云市场之外,政务云也是近期云计算市场热议的话题之一。腾讯云“一分钱”中标厦门政务云、中国电信0元中标连云港市政务云等接二连三的事件,让人难免将低价恶意竞争的标签与政务云联系在一起。“任何商业一定存在交易,没有交易存在这个商业活动要不就是假的,要不就找其他地方把钱赚回来,羊毛总归还是得出在羊身上”,一位资深从业者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看过激进的融资潮、IPO进度表以及一批创业新势力,让我们冷静地比对下中小板IPO基本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最新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这对于营收刚迈过千万的具备一定量级的创业公司而言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
公有云虽被认为是基础云服务的终极形态,但在当下,绑定有硬件设备的私有云服务仍是更为明确的盈利目标市场。“2015至2016年,我们的公有云、私有云市场营收基本是五五开;今年我们计划进一步拉大私有云规模”,青云创始人兼CEO黄允松向新浪科技说道。
12年前,亚马逊用AWS撬开了虚拟超算服务市场大门,但基于IaaS的公有云模式并不意味着一切机会。持续深耕垂直行业,技术优势换取先发优势,获得更多话语权才是创业公司的生存之道。
根据 南方都市报(深圳)、新浪科技 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