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7|回复: 0

近年来,中国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海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0 22: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2790987228,2464813557&fm=26&gp=0.jpg

  近年来,中国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海归”。他们放弃国外生活,回到祖国打拼事业,参与到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哪些因素促成了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海归”潮,其背后折射出怎样的“中国吸引力”?“海归”们以怎样的心态选择了回国?请看报道。

  30年前,“50后”渠志灿负笈留美,事业成功,生活稳定。如今,她放弃国外的生活,全职回国创业打拼,开启为家乡经济发展作贡献的航程。

  20年前,“70后”申华章奔赴大洋彼岸寻找人生新天地,兜兜转转之后,最终回国开启科技办学生涯,兴办“根植中国,拥抱世界”的个性化教育学校。

  10年前,“80后”尹华杰带着父母的叮咛登上飞往德国的航班。潜心积累,学成报国。如今,他将循着初心,踏上归途。

  沿着中国走向强盛的历史走廊,透过新世纪以来的最大“海归”潮,人们看到的是这个共同家园的蓬勃生机,是这个梦想舞台的广阔无垠,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的标杆引领效应。

  李沛祥博士在硅谷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以及另一家上市公司就职一段时间之后,他于2005年在温哥华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应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ABM)。经过一路艰辛拼搏,他从当年仅有40平方米的实验室,到如今在加拿大拥有70多名员工和3500多平方米实验场地,独立开发了上百种生物材料,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多伦多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经过多年打拼,他在加拿大生物材料研发领域已经闯出一片天地,其创办的ABM公司被加拿大外交部推荐为温哥华地区5个最具潜力的公司之一。

  他虽然长期身居海外,但对故土却始终怀有一份眷恋之情。中国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实,让李沛祥也动了回国发展的念头。可是,自己费尽心血创立的公司刚站稳脚跟,如果回国发展不顺利,岂不是得不偿失?这种犹豫让他内心挣扎了好一阵子,直到2012年他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南京“321”人才计划招聘,被选中后便在南京扎了下来。

  出乎他预料的是,国内的创业环境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各级政府对于生物科技领域的招商引资也很重视。中央把大健康和精准医疗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地方政府积极配合,给予诸多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当地招商引资的官员和投资者具有专业和完备的知识储备……这些都令他深受触动,他从中看到了中国发展健康、生物产业的认真态度和美好前景。

  李沛祥在生物科学、形态科学、基因科学等领域都有所涉猎,有着丰富的教育背景和创业经历。在中国和加拿大两边奔波的他在相关方面的技术、知识储备乃至资源整合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说,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用他们拥有的高端技术填补国内生物物理产业的空白,给当前的中国生物科技研发注入新鲜血液。

  “经过这几年的经历,现在我对于在中国创业信心倍增,决心坚定不移!”迈出第一步后,尝到甜头、看到希望的李沛祥一发不可收。继南京之后,李沛祥近两年又在江苏省镇江市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希望5年内销售额可以破亿,实现上市!”他雄心勃勃地说。

  在回国创业这件人生大事上,加拿大“海归”张极告诉记者:“我仅用3分钟就拍板决定了!”

  2009年,张极携世界领先的“带有活动定位装置的心脏瓣膜植入系统”技术回国做了一场30分钟的演示,国内企业家3小时后作出了投资1000万元的决定。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一路绿灯……所有这些,最终成就了高效的“3分钟”。

  很多人用“洄游”来形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海归”潮,“走,回中国去!”的声音此起彼伏。10年前,中国每送出3人留学,迎回一人。现在,八成人选择回来。

  当然,回国并不意味着一马平川,机遇与风险总是相伴相生。投身国内医疗器械产学研后,张极很难按时更新国外行医执照,这意味着他丢掉了令全家衣食无忧的“铁饭碗”。

  在国内,张极的月薪只相当于他在国外做医生5天挣到的钱。“我砸了 铁饭碗 ,但得到了回国创业、实现理想的大好机会,”他认为,“未来的收益无可限量。”

  两年前,吴桂德来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攻读法学双硕士,毕业后继续留在洪堡攻读博士学位,专注知识产权保护。对他来说,毕业后回国是“顺应大势”。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深入和中国企业 走出去 步伐加快,不可避免涉及很多知识产权问题;另一方面,国内制造业不断升级,中国需要健全知识产权制度,为 中国制造 品牌保驾护航。”

  与张极和吴桂德的毅然决然相比,李沛祥的回国经过一番心理挣扎。20多年的打拼,他已在加拿大生物材料研发领域开创一片天地,其创办的ABM公司被加拿大外交部推荐为温哥华地区5个最具潜力的公司之一。

  2012年年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沛祥参加了南京“321”人才计划招聘,被成功选中。当地政府第一时间把补助打到账户上,当地招商引资的官员和投资者有着专业和完备的知识储备,这些令他深受触动。

  “下个月可以回家了……”德国蒂宾根大学生态学研究生曹左男的毕业设计方案“关于中国青藏高原土壤养分的实验方法研究”刚刚获得导师认可,即将回国实地选取、收集相关土样。

  这位“90后”在青海西宁度过了人生最初的18年。在德国求学的日子里,家乡那片雄浑壮美的高原始终让他魂牵梦萦。在他看来,学成归国、立志环保是理所当然。

  “人,总得感恩!刚上大学时,我就在想将来能做些什么,回馈父母和家乡父老,还有养育我的那片土地。”

  对于“80后”归国博士后张伟来说,回国发展的想法深受“海归”前辈的影响。在国内读博士时,他的导师就是一名“海归”。

  现任凯杰(苏州)转化医学研究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副总监的张伟告诉记者,尽管有诸多现实考量,最终定下回国,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海归”的传承,“就像启明灯,在黑暗与迷茫中帮你指明方向”。

  “70后”刘立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浙江健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言谈中同样透着浓浓乡情。

  “身在海外,我为祖国的发展自豪。世界很大,我想去看一看;但世界再大,我的根依旧在中国,”他感慨,“从小在国内的人文环境中长大,尽管美国的生活平稳安逸,但还是留恋吃油条、喝豆浆的生活气息。只有回到祖国,才能真正找到归属感。”

  对于离开硅谷、加入华为的这段经历,丁险峰津津乐道。他说,如果没有辞去英特尔公司传感器系统平台架构师的工作,回国担任华为传感器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就不会成就自己在世界传感器行业的领军角色。

  华为,作为世界三大手机应用传感器研发公司之一,行业地位举足轻重。“相比在美国工作,目前我对世界传感器行业发展的影响力成百倍地增长……”

  在国外遭遇职业“天花板”,这是很多“海归”选择回国的原因。丁险峰反反复复说的一句话是“只有到了中国,你才能做核心决定”。

  “60后”黄晓波曾在日本留学,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成为北京大学应用碎石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

  黄晓波庆幸自己的回国选择:“泌尿外科在美国属于医学领域热门专业之一,一个中国人想成为美国主流大医院泌尿外科的负责人,简直比登天还难!”

  在更高层面、更广平台做“大事”,这同样是李一诺“二次回国”的初衷。2008年,这位清华大学才女以美国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项目经理的身份回国工作,希望了解中国市场,拥有在国内的工作经历。

  2016年,她再次回到北京,担任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因为可以从“一尺的世界看到一丈的世界”。

  回北京后,李一诺参与盖茨基金会同清华大学、北京市政府三方联合成立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的工作,利用中国的技术和资源建立全球公共卫生和医药创新机构,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穷人提供医药服务。

  在李一诺看来,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并且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今天,她能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为中国乃至世界做事,这种人生经历是无价之宝。

  根据新华社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2 13: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