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高铁海外声誉日隆,外国领导人乘坐体验中国高铁的新闻频频出现,如2015年3月28日,斯里兰卡新上任的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及夫人在参加完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后前往三亚时便乘坐体验了高铁,并在途中赞扬中国的高铁高速、舒适,就在几个月之后的11月25日,来自中东欧16国的领导人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之邀一同体验了高铁,可谓盛况超前,而此次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期间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邀请下试驾了中国国家馆展厅内的中国高铁体验舱,再次彰显了中国高铁的魅力,同时也能看出总书记对中国高铁带着一份自豪。
这些年来,“和谐号”一直在不断更新换代,也让“中国制造”逐步迈向了“中国智造”。从1997年开始,中国铁路经过6次大提速,至2007年动车号全面投入列车运行,中国铁路开始了从普速时代到高铁时代的转变。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并成功构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铁体系,搭建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动车组技术平台。而在这十多年的高速铁路建设历程中,中国在高速铁路的设计、施工和机车车辆等装备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经验,具备了通过技术服务、参与建设、提供设备等活动,达到输出中国的理念、标准、技术和产品的实力。
随着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高铁凭借着其多重优势打入了海外市场,世界上不少国家要么已经向中国高铁抛出了橄榄枝,要么正投来合作的目光。这些年来,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走出了令全世界惊叹、艳羡的“中国模式”,甚至已经逐步打造成了中国的“外交名片”,以至于中国高铁频频出现在外交舞台上。
之所以会吸引那么多外国领导人在访华时纷纷去乘坐体验高铁,正是因为中国高铁以其实力征服了这些国家的市场,并在国际标准上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屡屡填补世界空白、刷新世界纪录。而当这些外国领导人在体验之时,中国高铁正以“世界标准”的高姿态展示其不朽的成绩和无限的魅力。
近年来,中国高铁技术受到全球关注和世界认可,“中国高铁”这张类似于“瑞士手表”的高新名片时常出现在媒体上,中国高铁用其领先的科学技术助推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此次,多家铁路相关企业“抱团出海”,把“中国高铁”这张名片散发给现场的各国嘉宾,向世人展示中国高铁的技术装备和锐意进取的创新实力。中国高铁通过10几年来不断的自主创新,以出众的科技实力在世界运输行业的舞台上站稳了脚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让“抱团出海”的企业有了向外国人推销的底气。就像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向外国友人推销中国高铁,让外国的百姓也能感受到,在飞奔的动车桌子上放一杯水都不会被摇晃溢出的中国高速铁路。
在中国,乘坐高铁去度假逐渐成为了百姓的出行习惯,高铁所到之处带动着沿线经济、旅游、餐饮等领域的蓬勃发展。高铁用其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让沿线百姓回家、打工之路不再遥远,外出旅行的机会和想法与日俱增,高铁效应让那些不想出门的创业者也能在家门口创业寻找幸福。中国高铁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百姓出行更便捷,想走就走。拿沪昆高铁来说,早上从昆明出发,晚上就在千里之外的上海看夜景,凭借自身的创新力和建设综合实力把高铁这块蛋糕做大做美。对于我们百姓来说,甭管高铁时速多少,世界排名第几,只要能让我们开心、舒适、方便地坐火车出去旅游玩耍就行,时间花的少,景点玩的多,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就是百姓的好福利。
目前,中国高铁早已开上世界轨道,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在使用中国高铁技术装备。中国高铁用独家创造的核心技术不断开拓着海外市场,积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这次中东展示会就为中国高铁提供了一个全球业务推广平台。让世界多个国家共享中国高铁成果,让当地的百姓切身体会到原来中国不只是中医闻名,还有中国高铁速度。
本月20日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四届中俄博览会上,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签署了一项价值25亿美元的备忘录,在俄罗斯修建一条高速铁路。这条高速铁路将连接俄罗斯第三大城市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全长约200公里,建成后预计将使这两座城市之间的旅程时间从现在的5小时缩短至1小时10分钟。而就在上个月的非洲,中国铁建所属的中土集团也一口气拿下了尼日利亚阿布贾城铁一期运营服务、动车组及车辆段设备采购、城铁二期工程施工等3个项目,合同总金额约17.9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74亿元。这标志着中国铁建使用中国标准建设的西非首条城铁即将正式投入运营。
中土集团公司总经理赵佃龙:一期工程全长45.245公里,预计在今年年底竣工。项目开始后会对尼日利亚工业化发展进程,提升首都的都市形象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次签约的二期合同,项目全长32.54公里,未来建成后可以实现和一期的换乘,届时两条线路相连接后,对改善当地的交通、方便市民出行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赵佃龙介绍说,作为西非首条即将开通的城铁,阿布贾城铁使用全套中国标准,对中国轨道交通标准落地非洲、实现国际产能合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赵佃龙:根据合同,中国铁建除了为业主提供机车车辆外,我们还历史性的负责尼方41个月的运营技术服务,重要内容是帮助尼方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营体系,因为到目前为止尼方在城市轨道运营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最终目的是能实现由尼日利亚人独立运营这个项目。这项举措也是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轨道交通运营方面进一步积累经验,为中国装备、中国标准走出海外,为中非的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事实上,就目前中国高铁所取得的成就来看,被人称师,应无愧焉。有学者认为,有别于其他国家高铁建设环境,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东北冰天雪地,海南温热潮湿,西北黄土高原存在大面积失陷性的黄土,东部河网密布,大量淤泥质软土。在这种环境中建设高铁,难度不是一般的大。然而,经过不断创新与实践,我国高铁技术几乎涉猎所有地质环境,创下最高运营时速、最低运营温度等世界纪录。兰新高铁跨越塞北风区,沪昆高铁蜿蜒岭南山川,哈大高铁驰骋东北雪海,宁杭高铁穿梭江南水乡……案例十分丰富,经验弥足珍贵,足可成为世界高铁教科书。
当然,时代在发展,高铁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中国高铁这本教科书也要补阙拾遗,不断丰富完善。而就目前的实力水平看,中国高铁也并非处处都数一数二,有不少领域或环节仍要向他人学习取经。以高铁列车核心技术之一的牵引系统为例,只有部分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如牵引电机,我们有自家的技术,也可以引入较多厂商竞价,而一些技术含量很高的关键部件,如软件系统,则被西门子、川崎、阿尔斯通等少数公司所掌握,它们拥有绝对话语权,而我们则在处于被动地位,没法跟人家讨价还价。在高铁技术引进中,中方创造和让出了庞大的市场,但真正在金字塔顶端赚取高额利润的还是外国厂商,他们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配件掌握主动权。
高铁创造了奇迹,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制造”最响亮的名片,但仍有一些痛点,如同大飞机一样,“中国制造”向高端迈进需要走的路还远。不过我们相信,中国高铁凭借多年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继续大胆改革创新,突破技术难关,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好的业绩,把中国高铁这本教科书写得更好,成为世界高铁发展书库中的经典。
根据新华社、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